【Halloween 後遺症  –  小朋友食糖太多致Sugar High? 】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剛過,小朋友興奮地精心打扮一番去迎接Trick or Treat! 一個個南瓜桶裝滿糖果帶回家,其實這讓不少家長倒吸了一口氣。

家長間廣為流傳的「高糖效應 (Sugar High)」,指孩子在吃了過多糖果後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低及情緒失控的狀況。究竟糖份是不是造成小孩過動的元兇呢?

高糖效應 (SUGAR HIGH) 是什麼?

源自於1973年美國兒科醫生 Benjamin Feingold 的研究,發現孩子進食含有水楊酸、人工色素、與人工香精的食品後,會出現過動症狀。由於當時的研究把糖也歸類在一切人工添加物中,經過媒體的報導便流傳著「額外添加糖就是讓過動的原因」。這就是高糖效應(sugar high)的由來。

1980年代亦曾有研究指出吃糖越多的孩子,會出現較明顯的過動傾向或短期興奮現象,因此推論出吃糖會導致兒童過動。很多家長對這個說法都深信不疑,也因擔心孩子過動、讀書不專心,而堅持不讓孩子食用甜食。

然而,過去三十多年其實不斷有研究推翻吃糖會使兒童變得過動或不專心的說法。

其中刊登於1994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簡稱NEJM) 就刊登了一篇值得關註的研究1

  • 對象:一群被認為「吃糖會亢奮的兒童」,觀察和評量吃糖對其行為表現的影響。
  • 方法:兒童被分成3組,並於9個星期當中分別輪流食用蔗糖,代糖(aspartame)或糖精(saccharin)。
  • 結果:三組的過動行為比例,並沒有差別。進食蔗糖的兒童就算血糖升高,並未促使兒童產生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失控等負面影響。

同年另一項研究2 發現,「吃糖會導致過動」的這一說法引發了家長的「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在潛意識上認為孩子會因吃糖而變得頑皮且過動。

該研究刊登於變態兒童心理學雜誌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簡稱JACP)中。

  • 對象及方法:其中一群媽媽被告知自己的孩子進食大量的糖果,而另一群媽媽則被告知孩子沒有進食糖果,實際上是所有孩子都沒進食糖果。
  • 結果:被告知孩子進食大量糖果的媽媽們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比較活躍和過動,會更著緊觀察自己的孩子,而且對其活動上的管制和指責較多。

孩子應遠離甜食嗎

至今仍無證據顯示吃糖會導致孩子過動、注意力不足和分心。引起過動的可能因素很多,包括遺傳、生活環境、家長的工作類型、心理發展、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等等。

雖然糖份並非導致孩子過動的元兇,但亦不建議家長給孩子攝取過多糖份。

過量攝取糖份,能導致體重增加及其他健康問題,例如蛀牙,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兒童肥胖、影響性徵發育的風險等等。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健康人士應該把糖份攝取量,限定於每日總熱量攝取量的10%或以下。如果限制到 5% 以下對預防肥胖、守護健康能帶來更多幫助。舉例: 1 – 6 歲兒童每日的 10% 糖份攝取量約為 30 – 45 公克。

添加物才是元凶

市面上不少零食,甚至一些標榜健康的食品,為了吸引孩子進食而加入了人工色素或其他合成的甜味劑。

有研究提出可能與孩子過度活躍情況有關的色素,如誘惑紅AC、淡紅、檸檬黃、日落黃FCF等,在部分國家已被禁用或限制使用量。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有關人工色素文章)

建議家長多選擇天然食物及留意包裝食品上的成分標籤,盡量選擇最少添加劑及人工色素的食品,同時控制進食量和進食次數來減低風險。


參考資料:
1. Effects of diets high in sucrose or aspartame on the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2. Effects of sugar ingestion expectancies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認清6種人工色素 或增加過度活躍症風險  嚴重可致智力下降】
食用色素可以為食物增添討人喜愛的顏色,令食物的賣相更加可觀吸引。
如果沒有食用色素,大家可能發現士多啤梨雪糕不是粉紅色,檸檬梳打不是黃色,而糖果亦不是五顏六色的。
市面上不少零食,甚至一些標榜健康的食品,為了吸引兒童進食而加入了人工色素。但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兒童進食6種人工食用色素後,可能令過度活躍的情況增加。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child dental health

【口腔健康】 幼兒嚴重蛀牙怎麼辦?
根據衞生署於2011年進行的全港口腔健康調查報告,5歲的兒童中每兩個就有一個患有蛀牙,而每個患上蛀牙的兒童平均有2.5顆蛀牙。當中兩成六的兒童有4顆或以上的蛀牙,屬高危組別,那些有6顆或更多蛀牙的小朋友更被界定為患上「幼兒嚴重蛀牙」。
→ 繼續閱讀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

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大家要認清鼻敏感及感冒的分別,才能減輕症狀,制止不適。

什麼是鼻敏感?

鼻敏感是指眼、鼻、咽、喉等因對一些物質(致敏原)敏感而引致有反應。

鼻敏感症狀與一般傷風感冒十分相似,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鼻子發癢等,並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少鼻敏感患者同時會有眼部痕癢、流眼水,甚至出現紅筋、眼腫的情況。

鼻敏感的成因

🔶 過敏源(塵虱、花粉、黴菌動物的毛髮、皮屑、羊毛衣、羽毛枕等)
🔶 化學品(化妝品、油漆、樟腦、殺蟲劑等)
🔶 食物(海產、酒精飲品、辛辣食物等)
🔶 空氣(混濁的空氣以及氣溫的改變,如極冷或極熱、乾燥或潮濕都可誘發鼻敏感)
🔶 精神壓力(情緒緊張、精神壓力或勞累過度)

傷風感冒

傷風是指上呼吸道被病毒感染所引致的疾病,而它的症狀有流鼻水及輕微咳嗽。
感冒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致,傷風及感冒可以由二百多種的病毒所引致。

感染途徑包括空氣傳染及接觸傳染,空氣傳染是指吸入空氣中較大的傳染粒子﹔而接觸傳染是透過附於皮膚上及環境表面上帶有傳染性的呼吸分泌物,然後經觸摸眼睛或鼻子而受感染。

如何分辨鼻敏感和普通感冒?

雖然傷風感冒的症狀與鼻敏感相似,但成因卻並不相同,感冒乃由病毒引起的,而鼻敏感則是由致敏原引起。
兩者部分病徵十分相似,常見的有流鼻水、打噴嚏或喉嚨不適等。但兩者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仍有一些分別。傷風感冒一般只持續 7-10日,但鼻敏感一般可持續至數月。鼻敏感較常於春、秋季出現,持續性患者則全年都可能有鼻敏感情況。鼻敏感一般不會引起發燒,咳嗽亦不是常見,間中可能出現。

下圖簡單列出感冒與鼻敏感的症狀比較:

如何評估是否患上鼻敏感?

家長如果懷疑小朋友是否患有鼻敏感,可做一做以下問卷,初步作簡單評估。
看看過去一週孩子的鼻敏感情況是否處於受控,如發現情況未有受控,建議帶小朋友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

過敏性鼻炎控制評估測試(RCAT)1

給父母的忠告

各位爸爸媽媽,鼻敏感雖然並非嚴重的疾病,但如果孩子患有鼻敏感會影響其睡眠質素、注意力、學習能力等。如徵狀嚴重又控制不理想 ,更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發展。

父母的關懷和體諒十分重要,可嘗試以下方法幫助孩子:

  1. 找出致敏原和避免接觸引致過敏反應的物質如塵虱、花粉、黴菌等
  2. 經常保持家居清潔,空氣流通
  3. 避免在家中種植開花的植物或飼養動物和雀鳥
  4. 避免讓孩子進食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
  5. 父母應避免吸煙

Reference:
1. Meltzer EO, Schatz M, Nathan R. et al.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esponsiveness of the Rhinitis Control Assessment Test in patients with rhin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3;131;379-386

(參考資料:衞生署 學生健康服務,香港過敏協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嬰幼兒濕疹】點解會有濕疹嘅
最近轉季發現小朋友的面又紅又乾,仲好似有些痕癢,寶寶是否有濕疹呢?
濕疹是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嬰兒濕疹又俗稱”奶癬”,學名是異位性皮膚炎。
嬰幼兒濕疹是非常普遍的,多生長在面頰、唇邊、頸部、手腕、 肘彎及小腹皺褶等地方。
→ 繼續閱讀

【孕媽健康】乙型鏈球菌可引致新生兒嚴重發病

乙型鏈球菌看似對於孕婦並沒有什麼威脅,大部分受感染的孕婦均不會感到不適,但對新生兒則可能有危險。

因新生兒若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可能導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對新生兒健康是有相當大的威脅啊!

什麼是乙型鏈球菌?

乙型鏈球菌是一種常見寄存在人類腸道、泌尿和生殖系統的細菌。

約有10-30% 懷孕婦女的陰道或直腸中可找到此細菌。不過,大部分受乙型鏈球菌感染的孕婦,一般不察覺的,因大多數人並沒有任何病徵,只有少部分孕婦可能會出現尿道感染的症狀。而且,乙型鏈球菌並不是性病。

對新生兒的影響

乙型鏈球菌是最常見引致新生兒嚴重早期感染的病菌。

雖然乙型鏈球菌對於孕婦並沒有什麼威脅,但帶有乙型鏈球菌的孕婦,在妊娠後期可能會將此病菌傳染給寶寶。由於乙型鏈球菌主要在腸道和生殖器官繁殖,新生兒出生時通過母親產道,很容易沾染到母親直腸或陰道裏的病菌。嚴重發病和死亡率約為5-10%。在香港新生兒乙型鏈球菌早期感染率為0.1%,感染可分為早發性和晚發性,一般早發性感染較常見。

早發性感染:

(一般發生在嬰兒出生後24小時內)

  • 發燒,呼吸道出現問題
  • 心率和血壓不穩
  • 胃腸道和腎臟出現問題
  • 最常見的是肺部感染(肺炎),血液感染(敗血症)和腦膜炎

晚發性感染

(一般發生在嬰兒出生後一周或幾個月內)

  • 常見症狀是出現腦膜炎

如何檢查是否帶有乙型鏈球菌?

孕婦可於妊娠晚期,約35-37周期間進行「乙型鏈球菌拭子普及篩查」

篩查過程十分簡單,只需採低陰道及直腸拭子樣本,然後送到化驗室進行培菌和敏感測試。此在拭子篩查建議在接近分娩期,妊娠晚期才進行測試最為準確。

如果篩查結果呈陽性,即代表乙型鏈球菌的存在。不過,並不是每位有乙型鏈球菌寄存的孕媽媽的新生兒都會受到感染,新生兒的感染率約每100至200個乙型鏈球菌寄存的孕婦中,大概只有一個嬰兒會受到感染。

拭子測試呈陽性的孕婦,可在分娩時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以有效降低新生兒受到感染的機會。醫生會因應孕婦提供的個人藥物過敏史而給孕婦作出處方,若接受了抗生素注射後,皮膚出現紅腫或呼吸困難的情況,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假如孕婦沒有做拭子篩查,但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孕婦亦應考慮分娩時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

  • 早產(妊娠期少於37周)
  • 分娩前有發燒情況(體溫38℃或以上 )
  • 羊膜穿破(穿水)18小時以上

孕婦在分娩時接受靜脈抗生素,只有助減少早發性的乙型鏈球菌感染,而不能完全預防所有早發性及晚發性的感染,因為嬰兒亦可以從其他途徑受到乙型鏈球菌的感染。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_pregnant-bacteria-listeria

【孕媽健康】孕婦需慎防李斯特菌
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食錯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不過,懷孕婦女更要特別小心注意!
孕婦由於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產生變化,加上胎兒的免疫系統尚在發育,因此較容易食物中毒,甚至增加早產或流產的風險。
孕婦有多種常見的傳染病要提防,今次我們先了解一下「李斯特菌」。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pregnant-bacteria 弓形虫

【孕媽健康】準媽媽要小心提防弓形蟲
曾聽過一些養貓的家庭,因擔心貓兒有機會令懷孕婦女感染弓形蟲,容易造成流產或畸胎,當發現太太懷孕後,而急急將寵物送給他人或棄養。
其實,大家應先了解弓形蟲的傳染途徑,不養貓狗都不一定能杜絕弓形蟲的感染風險呀!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水銀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

不少人喜歡吃魚,因為魚類營養豐富,除了蛋白質外,魚油仲含有豐富的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當中有DHA及EPA等。孕婦吃魚更有助提升BB的智力發展。

不過,原來不是所有魚類都安全的,因為某些魚類中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甲基汞。

什麼是甲基汞?

甲基汞是水銀的有機化合物 (methylmercury),是毒性最強的汞形態。

甲基汞可透過胃腸道輕易被人體所吸收,並迅速進入腦部。它可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尤其是發育中的腦部。孕婦及幼童要特別小心,因為如攝取了大量甲基汞會影響胎兒或幼童的腦部發育。

雖然一般成年人的健康受甲基汞嚴重影響的機會不大,但亦有損害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的風險,故選擇吃魚時要多加注意。

怎樣選擇魚類?

消委會指出市民不應因擔心攝入甲基汞而完全不吃魚,只要避免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便可。

bewellnesshk_魚類的汞含量_Tuna
藍鰭吞拿魚

金目鯛、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鯛、大王馬鮫魚和體型較大的吞拿魚品種等,都是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這些捕獵性的大魚往往是較高危的,因為汞會從火山爆發、採礦活動和工業廢物等情況下進入河流和海洋,及後水中的微生物會將汞轉化為甲基汞。魚類在水中吃下微生物後,甲基汞就會在魚的體內積聚。由於大魚會吃小魚,故捕獵性的大魚通常含較多甲基汞。

懷孕前要注意甲基汞的攝入量

另外,消委會曾測試市面上50款三文魚及吞拿魚刺身,發現98%樣本含重金屬甲基汞,其中10款吞拿魚刺身含量超標。根據本港法例,所有在港發售的固體食物,不可含有超過0.5毫克(0.5ppm)的汞。

按糧農組織/世衞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建議,每人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6毫克甲基汞。是次測試在吞拿魚樣本發現的最高甲基汞含量是1.48 ppm,以一片約12克重的吞拿魚刺身計算,便含有約17.8毫克甲基汞。即一名體重約為60公斤的育齡婦女,每周進食6片該吞拿魚樣本便會超過限量。

香港婦產科專科學院代表指出,如果婦女計劃懷孕,應最少在懷孕前一年,要開始留意所進食的魚類,因甲基汞會隨年月慢慢在體內積聚。身體雖可自行排出甲基汞,但過程非常緩慢,而且魚類中的甲基汞含量不能透過烹煮而減少。因此,建議計劃懷孕的婦女,應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以免在成功懷孕後,對胎兒發育有壞影響。

(參考資料:消費者委員會,食物安全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pregnant-bacteria 李斯特菌

【孕媽健康】孕婦需慎防李斯特菌
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食錯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不過,懷孕婦女更要特別小心注意!
孕婦由於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產生變化,加上胎兒的免疫系統尚在發育,因此較容易食物中毒,甚至增加早產或流產的風險。
孕婦有多種常見的傳染病要提防,今次我們先了解一下「李斯特菌」。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cover_caffeine

【咖啡因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知道咖啡裡面有咖啡因,不過,原來可樂、朱古力、茶類飲品等都隱藏著咖啡因的,小朋友太早攝取過多咖啡因有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懷孕的準媽媽和準備懷孕的女士們都要主要攝取咖啡因的份量,因有研究指出BB出生體重較輕可能亦與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有關。
→ 繼續閱讀

喉糖或含中西藥成分 兒童孕婦忌亂食

喉嚨不適,喉痛聲沙,說話困難,甚至吃喝吞嚥都感到痛楚,不少人都會選擇食喉糖來舒緩痛感。不過,市面上眾多款式的喉糖究竟含有甚麼成分,又有甚麼不同呢?

消委會曾檢視市面上多款品牌的喉糖,包括:龍角散、使立消、利口樂、珮夫人、金嗓子、馬百良、京都念慈菴等。發現當中有註冊西藥,也有註冊中成藥。

喉嚨痛的成因

引起喉嚨痛的成因有很多,較常見的是患者受到感染或對空氣中某些物質出現過敏反應。感染多數是病毒引起,也有機會是細菌。其他成因還包括胃酸倒流、經常需要大聲說話、經常吸煙或飲酒。較嚴重的原因則可能是喉癌。

甚麼是喉糖?

喉糖是溶解於口腔或咽部的固體藥品製劑,以糖或一些調味劑和甜味劑作為基質,加入香料及藥物成分,通常用於治療口腔痛楚或咽喉感染。市面上亦有一些糖果類食品會稱為喉糖或潤喉糖。

醫生提醒不要隨便把喉糖當作零食看待,因不同的喉糖可能含有不同的成分,用途亦會有所分別,應注意是否適合食用。如單靠服用喉糖來紓緩不適徵狀,而沒有針對引起喉嚨痛背後的原因加以治理,只怕會延誤病情。

含中西藥成分喉糖

消委會檢視的41款樣本中,有10款標示含西藥成分,1款含中藥成分

喉糖樣本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可粗略分為消毒殺菌止痛抗過敏三類。

含註冊西藥成分的喉糖通常加入了殺菌或麻醉成分。
喉糖的殺菌成分作用輕微,雖未必可以完全殺死過濾性病毒或細菌,但有紓緩咽喉不適的效果。而麻醉成分可令口腔或喉嚨附近有麻痺的感覺,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殺菌成分:

  • 戊間甲酚(Amylmetacresol)
  • 2,4 -二氯苄醇(2,4-Dichlorobenzyl alcohol)
  • 地喹氯銨(Dequalinium chloride)
  • 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

麻醉成分:

  • 鹽酸苄達明(Benzydamine hydrochloride)
  • 己雷瑣辛(Hexylresorcinol)

註冊藥劑師表示過量服用含地喹氯銨的喉糖,有機會出現舌頭痛或口腔痛的情況。他更認為6歲以下的兒童不應服用地喹氯銨。

過量服用 2,4-二氯苄醇有機會引致胃部不適及刺激中樞神經,而過量服用戊間甲酚則有機會出現面腫及呼吸困難。

當中的一些喉糖有止痛或抗過敏的功能,例如鹽酸氨溴索,它有局部麻醉及消炎作用,同時具有化痰功效。不過,這成分可經母乳傳給嬰兒,哺乳期婦女應避免服用或服用前先諮詢醫生。

另外,鹽酸苄達明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服用後可能會引致口腔灼熱或刺痛、口乾或口渴、噁心、嘔吐、頭暈及頭痛等副作用。如對非類固醇消炎藥有過敏反應的人,服用後可引致皮疹或喉嚨潰瘍。

(參考資料:消費者委員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post cover_honey

【1歲以下嬰兒不宜服用 半數喉糖含蜂蜜】
蜂蜜或蜜糖由於有緩和劑作用,舒緩喉部、減低刺激感,故常被加入為喉糖成份。消委會發現約半數喉糖食品含有蜂蜜或蜜糖,而蜂蜜有機會遭肉毒桿菌孢子污染,嬰兒服用或有危險。爸媽應盡量避免讓1歲以下兒童口服。
→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

【孕媽健康】孕婦需慎防李斯特菌

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食錯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不過,懷孕婦女更要特別小心注意!
孕婦由於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產生變化,加上胎兒的免疫系統尚在發育,因此較容易食物中毒,甚至增加早產或流產的風險。
孕婦有多種常見的傳染病要提防,今次我們先了解一下「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李斯特菌通常存在於泥土、水、腐爛的植物和動物的腸道等自然環境中。如果人們吃了受其污染的食物,便有可能染上李斯特菌病。雖然李斯特菌病在本港並不常見,對健康良好的人士只會造成輕微症狀,但對孕婦來說則非常危險。

由於免疫系統在婦女懷孕期間較弱,因此孕婦較易染上李斯特菌病。孕婦染病後,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病徵、發冷、發熱、頭痛、背痛和喉痛,亦可能全無症狀,但李斯特菌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受感染的孕婦會把李斯特菌傳給胎兒,因而導致流產、死胎、早產或新生嬰兒病重的情況。

孕婦在妊娠第一期感染李斯特菌可引致流產;如在妊娠第三期患病,則可能引致早產,或嬰兒出生時體重過輕,甚至死亡。足月或臨近足月的胎兒如受李斯特菌感染,約有半數可能夭折。較後期感染李斯特菌病的胎兒,出生後亦可能會出現智力障礙、癱瘓、失明,以及大腦、心臟和腎臟受損等多種健康問題。

哪些是高風險食物?

李斯特菌病是一種傳染病,一般因進食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致。那麼什麼食物容易含有大量的李斯特菌呢?
原來李斯特菌在環境中幾乎無處不在,不過只有單核細胞增生的李斯特氏菌才會致病。此菌的最佳繁殖溫度約為攝氏37度,但低至攝氏0度此菌仍可緩慢地生長。因此,長期存放在雪櫃的即食食物是感染李斯特菌病的高風險食物。因這些保質期較長的冷凍食物有機會在雪櫃中讓李斯特菌有時間慢慢繁殖,繼而令細菌數目大量增加。如進食這些食物而未有進一步烹煮,可能會受到感染。

高風險食物:

🥚 蛋類
▪️ 生吃或未煮熟的蛋 ( 蛋白和蛋黃仍未凝固,如太陽蛋、炒滑蛋 )
▪️ 以生蛋製成的沙律醬、三文治醬或甜點

🥩 肉類
▪️ 即食凍肉 – 直接開封食用或於自助餐的切片凍肉 ( 如火腿、香腸、肉 / 肝醬 )
▪️ 生或未煮熟的肉類和內臟

🦪 海鮮
▪️ 即食冰鮮海產 – 生蠔、帶子、蝦、墨魚
▪️ 生吃或未煮熟的魚類 – 煙三文魚、魚生刺身、含有生吃海鮮的壽司

🍦 乳製品
▪️ 雪糕 – 軟雪糕
▪️ 芝士 – 軟芝士,如山羊芝士(Feta),布利芝士(Brie),金銀畢(Camembert),藍紋芝士(Blue Cheese)
▪️ 未經殺菌處理的牛奶及其製成的食物 

🥗 蔬菜
▪️ 供生吃的即食蔬菜 – 預先包裝的沙律菜、芽菜、三文治內生的蔬菜

如何預防受李斯特菌感染?

保持清潔保持食物及個人衞生。

精明選擇:避免進食高風險食物,尤其是保質期較長的冷藏即食食物。

安全溫度:容易變壞的食物應存放在攝氏4度或以下的雪櫃內,並應分開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煮熟食物:所有食物,包括生的食物、加工食物及剩菜均應徹底加熱煮熟;即食食物應盡快食用。

(參考資料:衞生防護中心,食物安全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caffeine

【咖啡因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知道咖啡裡面有咖啡因,不過,原來可樂、朱古力、茶類飲品等都隱藏著咖啡因的,小朋友太早攝取過多咖啡因有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懷孕的準媽媽和準備懷孕的女士們都要主要攝取咖啡因的份量,因有研究指出BB出生體重較輕可能亦與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有關。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玫瑰疹

【玫瑰疹】BB 無故發高燒 退燒前才出紅疹
嬰幼兒身體較弱,抵抗力亦較差,容易受病菌感染。當孩子發高燒,甚至皮膚出疹,父母最為擔心。
你的小朋友有沒有試過無故發高燒,但當身體出現紅疹後,卻反而慢慢退燒?!
家長不用奇怪,小朋友很可能是患上了「玫瑰疹」。
→ 繼續閱讀

珍珠奶茶對兒童健康影響的4大元兇

台式飲品一向都受港人歡迎,特別是在炎炎夏日,不少人走在街上都喜歡手握一杯手搖飲料消暑降溫,當中香甜又有嚼勁的珍珠奶茶是許多大人及小朋友的首選。

不過,一杯美味的珍珠奶茶背後其實潛藏了許多健康危機,對小朋友的影響更是不少呢!

元兇 1 – 糖

珍珠奶茶屬高糖分高熱量的飲品。
肝膽腸胃科醫生指出,高糖分飲食有機會令大腸癌細胞增生3倍。珍珠奶茶含極高糖分,當中的甜味大多來自高果糖及玉米糖漿,研究顯示高糖分會令大腸癌細胞增生超過3倍或以上。

台式飲品店 – 天仁茗茶,過去亦曾公開部分茶飲的營養成分,其中凍珍珠奶茶的中杯及大杯裝,總糖量分別為30及45克,總熱量則分別為410及612卡路里。根據衛生防護中心,1碗白飯(200克)的熱量為260卡路里,換言之我們如果喝完1杯大杯裝凍珍珠奶茶,吸收的熱量已經超過吃了兩碗白飯。

元兇 2 – 茶

珍珠奶茶的茶因為含有咖啡因,屬刺激性,有提神的成分,並不適宜兒童飲用。

而且茶的成分會阻礙鈣質的吸收。茶當中的草酸、單寧酸,和鮮奶中的鈣結合後會產生草酸鈣,草酸鈣不能被人體吸收,會從糞便排出體外,因此會降低鮮奶中鈣質的吸收。

元兇 3 – 珍珠

奶茶中的珍珠一般由木薯粉製成,主要成分都是木薯粉、粟米澱粉、馬鈴薯粉等天然澱粉製造而成。木薯含大量澱粉質,也含有纖維,但較難消化,比一般米飯等澱粉質需要更長時間消化。

台灣兒科醫生陳敬倫醫師曾於其FB專頁發文,指小朋友不宜常飲珍珠奶茶,因珍珠難以消化。他更分享了一張自己空腹喝下珍珠奶茶後的超聲波照片,可見珍珠並不容易消化,粒粒珍珠仍完整留於其胃部。

另外,珍珠質感滑溜,兒童吸啜時有機會鯁喉,若小童沒有仔細咀嚼就吞進肚子裡,也會增加腸胃消化的負擔。

而且,由於珍珠用黑糖熬煮,本身的糖分含量高,即使飲品要求半糖或三分糖,兒童常飲仍會致肥,甚至增加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機會。

元兇 4 – 奶/奶精

珍珠奶茶中的「奶」脂肪含量高,容易令人感覺膩滯。而且市面上有不少業者為了成本的考量,多選擇使用奶精泡製奶茶,即人造奶脂、飽和脂肪等。奶精是一種經乾燥的氫化油脂粉末,其中含有反式脂肪。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反式脂肪應佔一天總熱量1%以內。如果過量攝取,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進而跟著患上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風險。

有些奶茶飲品標榜採用鮮牛奶,雖然成分相對較天然,但因為使用全脂牛奶,兒童過量飲用亦會增加脂肪積聚,導致肥胖。

其他影響

影響孩子食慾
兒童胃口較小,如經常飲用這些飲品,會降低他們對正餐的食慾。

孩子少飲用清水
由於小孩多偏向喜歡這些甜味飲品,因而較少飲用清水。根據消委會與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指出,市面上的台式飲品,每100克的含糖量為5.4克,即約1茶匙糖份,一杯台式飲品約500至600克,即平均含6茶匙糖,其中有百香果紅茶的樣本,糖份更高達11茶匙。兒童攝取過量糖份,會增加蛀牙的機會及導致肥胖。

塑化劑問題
塑化劑普遍存在於塑膠杯、塑膠袋當中,過去被認為只有在高溫下才會釋出,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即使在低溫下也會有釋出的風險,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性早熟、不育、致癌等風險。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caffeine

【咖啡因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知道咖啡裡面有咖啡因,不過,原來可樂、朱古力、茶類飲品等都隱藏著咖啡因的,小朋友太早攝取過多咖啡因有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懷孕的準媽媽和準備懷孕的女士們都要主要攝取咖啡因的份量,因有研究指出BB出生體重較輕可能亦與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有關。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child dental health

【口腔健康】 幼兒嚴重蛀牙怎麼辦?
根據衞生署於2011年進行的全港口腔健康調查報告,5歲的兒童中每兩個就有一個患有蛀牙,而每個患上蛀牙的兒童平均有2.5顆蛀牙。當中兩成六的兒童有4顆或以上的蛀牙,屬高危組別,那些有6顆或更多蛀牙的小朋友更被界定為患上「幼兒嚴重蛀牙」。
→ 繼續閱讀

兒童新冠後遺症 MIS-C 可致器官衰竭

抗疫兩年,來到第五波的疫情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廣泛傳播,除了成人,兒童的感染個案亦飆升,不少個案更是於短時間內轉為重症,實在令人擔心!

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的影響比較明顯,專家提醒家長要保護好孩子。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有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後亦有機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可能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健康。

兒科醫生指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兒童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發熱發冷、作悶、嘔吐、腹瀉、四肢乏力和頭痛。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他變異病毒株都有機會影響患者的下呼吸道,從而出現呼吸困難如氣促的徵狀,嚴重會引起併發症如肺炎或其他身體器官的感染。

其中,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約2至6周內,有機會引起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有機會出現在3至10歲的兒童身上。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雖然兒童患嚴重或危殆新冠病毒病的風險較低,但也有一些同時患有多系統炎症的兒童需要住院和重症監護。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是一種可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發炎的疾病,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腸胃器官。MIS-C 的情況可能非常嚴重,甚至會致命。

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瑪麗醫院等早前曾進行的個案研究亦顯示,確診新冠病毒的兒童康復後或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的情況。發現曾有染疫的10歲男童,康復後約兩周出現右頸淋巴腫脹、持續發高燒、紅眼、嘴唇乾裂及「草莓舌」等症狀,需要再次入院,情況類似急性系統性血管炎「川崎症」,不過由於男童已經在超過一個月前受感染,因此最終診斷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

MIS-C 的特殊病徵,除了持續發燒,更會加上以下多項:

  • 腹痛
  • 眼部充血
  • 腹瀉
  • 頭暈或頭昏(低血壓的表現)
  • 皮疹
  • 嘔吐

並非所有兒童都會出現相同症狀,如出現類似症狀,請立即求醫。嚴重情況或需進入加護病房,MIS-C甚至可以引起器官失調或退化的情況。

研究人員指,雖然MIS-C症狀較少發生在東亞地區的病人身上,但非東亞地區的確診病童,就需多加留意,並提醒醫護人員及家長要留意染疫兒童康復後有否出現上述情況,讓他們適時求醫。

(資料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panadol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

【口腔健康】 幼兒口腔護理有辦法!

從寶寶出生開始,家長應每晚定時替他抹口腔。
因為抹口腔可幫助寶寶潔淨口腔,讓寶寶習慣有清潔舒服的口腔,長大後較易學習及適應刷牙的習慣。

幼兒清潔口腔3步曲

  • 預備紗布、棉花或手帕,另預備一杯白開水
  • 用梘液徹底清潔雙手
  • 用紗布、棉花或手帕裹著手指,蘸點白開水。然後輕輕把手指伸進寶寶口腔內,並貼著牙肉從上頜至下頜繞一個圈,把上下頜抹乾淨。
Epluskids fb_child dental mouth cleaning

遇疑難,怎麼辦?!

想幫寶寶抹口腔,但寶寶不願意張開口,怎麼辦?

當家長的手指放到寶寶的嘴邊時,寶寶多半以為有奶喝,便會自然地張開口,只要耐心等等,多嘗試一下就會成功。

抹口腔時,寶寶咬著家長的手指,怎麼辦?

寶寶咬著家長的手指是一種自然反應,並不代表寶寶不願意抹口腔。家長只需繼續替寶寶抹口腔,他就會再次張開口。

抹不到寶寶口腔後部的牙肉,怎麼辦?

家長可嘗試把手指從寶寶嘴角伸進他的口腔,接著沿他的面頰內側伸到口腔最後的位置,然後把手指輕輕放在寶寶的上下頜牙列末端的位置,便能使寶寶張開口,這樣就可以抹到後面牙齦部分了。

最適合在什麼時候替孩子抹口腔?

由於初生寶寶的作息模式還沒固定,家長只需選擇一個固定的晚間時間為寶寶抹口腔就可以。待寶寶長大至6個月或以上,開始建立了固定的飲食模式時,家長可以在寶寶吃完睡前的一餐奶後替他抹口腔。

寶寶吃完睡前的一餐奶,抹乾淨口腔後卻不肯睡覺,要求再次吃奶,怎麼辦?

如寶寶睡前要求喝奶,其實是一種習慣,家長可嘗試用清水餵哺他,亦可用其他方法哄他入睡,例如輕輕拍他、給他唱歌和講故事等等。

幼兒清潔牙齒3步曲

寶寶第一顆牙齒開始長出的時候,家長應繼續每天為寶寶抹口腔,同時抹他已長出的牙齒。

隨著上下門牙陸續長出,家長可嘗試用較柔軟的嬰兒牙刷及開水替寶寶刷牙,逐步讓寶寶體驗用牙刷刷牙的感受。

兩歲前的孩子,可選擇使用一支刷毛柔軟,刷頭長度約15毫米的牙刷。另外,最初替孩子刷牙是不需使用牙膏的,可待孩子會吐水後才開始使用。

家長幫寶寶刷牙時,可讓他躺在床上或坐在大腿上,這樣較容易看清楚寶寶的牙齒。

要有效地清潔牙齒,刷牙時最好順序刷及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

  • 先刷全部牙齒的外側面
  • 然後刷全部牙齒的內側面
  • 最後刷全部臼齒的咀嚼面
Epluskids fb_child dental health clean

2歲至6歲的孩子,家長可為孩子轉用一支刷頭長度約為兩毫子硬幣直徑的牙刷,並讓他於每天起床及晚上睡前學習自己刷牙。

如孩子學會吐水,可以使用含氟化物兒童牙膏刷牙,用一顆青豆大小的牙膏分量就可以了。

由於孩子手部小肌肉還在發育中,可能未完全掌握刷牙的技巧,為確保孩子的牙齒刷得乾淨,家長須每晚替他補刷牙齒一次。家長可以站在孩子後側方向,用一隻手輕托他的下巴,讓孩子的頭部稍微向上以便於替他刷牙。

(參考資料:衞生署 口腔健康教育事務科)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child dental health

【口腔健康】 幼兒嚴重蛀牙怎麼辦?
根據衞生署於2011年進行的全港口腔健康調查報告,5歲的兒童中每兩個就有一個患有蛀牙,而每個患上蛀牙的兒童平均有2.5顆蛀牙。當中兩成六的兒童有4顆或以上的蛀牙,屬高危組別,那些有6顆或更多蛀牙的小朋友更被界定為患上「幼兒嚴重蛀牙」。
→ 繼續閱讀


【BB 幾時出牙仔?!】
嬰幼兒一般大約在六、七個月大時開始出牙仔。首先長出的乳齒是下顎兩顆正門牙,然後是上顎的門牙,隨後是側門牙。接著是第一臼齒及犬齒,第二臼齒是最遲才長出來的。不過小朋友出牙的時間因人而異,也有些嬰兒會早些或遲些出牙的。有些可能早至四個月,有些則可能要一歲至兩歲才出牙,乳齒何時長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較遲出牙的小朋友,牙齒生長的速度可能會較快,同時可能長出幾隻乳齒,過程或會比較辛苦。
→ 繼續閱讀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兒科醫生指,必理痛等藥物確實有紓緩症狀或退熱的作用,不過要視乎該藥物適用的年齡,父母應要仔細閱讀藥物包裝上的標籤,或先請教藥劑師及醫生。
兒科醫生指小朋友是可以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的,但必須注意服用的分量及確定孩子沒有藥物敏感。

撲熱息痛是什麼

撲熱息痛(又稱醋氨酚)是一種退熱鎮痛藥物,常用於治療頭痛、一般痛症,亦可幫助退燒及紓緩傷風感冒的症狀。
撲熱息痛有不同的配方,包括藥水、藥片、膠囊、粉劑(可溶水)或栓劑(塞肛用)。
市面上很多處方各和非處方的止痛藥、退燒藥和抗感冒藥的配方都含有撲熱息痛。

以撲熱息痛的藥水為例,家長應依照子女的體重(公斤 kg)x 10mg 進行計算每次進食的份量。例如小朋友重10kg,則代表他需要每次服用100mg 的藥水。由於不同牌子的撲熱息痛可能成份和濃度都並不一樣,父母要注意進食的容量(毫升 mL)。
例如:若每5毫升有125mg 撲熱息痛的水劑,那麼10公斤的小孩就應該進食100mg,即是4毫升;若該撲熱息痛水劑的濃度是每5毫升是 250mg,則代表每2毫升就已經有100mg的撲熱息痛成分了。

一般撲熱息痛可以於發燒耳探攝氏38度或以上開始使用,建議每次服藥中間應相隔 4至6小時(以醫生指示為準),而一般不要使用超過3至5天。注意在不同情況下,醫生考慮的用藥分量可能因應病人當時病情而調節。

服藥過量會引致撲熱息痛中毒

撲熱息痛容易購買及不少成藥都可能含有撲熱息痛成分,如家長沒有仔細閱讀藥物標籤,又或沒有跟指示服藥,甚至自行加大小朋友的服用劑量或次數,這些情況都可能會令兒童服藥過量而引致中毒。

撲熱息痛中毒的初期病徵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臉色蒼白和流汗,繼而出現腹痛,肝臟增大及肝功能衰退。

過量服用撲熱息痛,即每公斤體重服多於150毫克撲熱息痛,可引致嚴重後果或生命危險。肝臟受損的症狀可能中毒後幾日才出現,因此建議家長發現服藥過量情況時,要立即帶孩子入院檢查及治療。

量度體溫

兒科醫生建議用紅外線耳探的方法為嬰幼兒量度體溫較好。

每次使用紅外線耳溫計前都要套上新的護套。探熱時記得要把耳道拉直,一歲以下兒童把耳朵向後拉直,一歲或以上的兒童至成人則需把耳朵向後及向上拉直,把探測器放入耳道內。

由於使用耳溫計量度左右耳時會有溫度的差異,所以在觀察體溫期間,都要認定以同一邊耳朵來探熱。每次在同一邊的耳朵量度三次溫度,如結果有差異,要以最高的溫度作準。

另外,由於紅外線額探的測量誤差較大,建議只用於篩查而非作診斷之用。

發燒性痙攣

小朋友發高燒時,身體可能突然抽搐,出現所謂 “發燒抽筋” 的情況。其實是「發燒性痙攣」,俗稱「驚風」。

有這種現象的多是六歲以下的兒童(通常於一至兩歲期間出現),及發燒達攝氏38度以上;而五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是百分之二至五。大約有五成的病例是遺傳得來的;其它的病例則成因不明。大約有三成的病例會復發,並通常在頭兩年半內發生。

絕大多數兒童並沒有「發燒性痙攣」的傾向,故發燒是不會引發痙攣的。而有「發燒性痙攣」傾向的兒童,初時可能因感冒、咽喉炎或中耳炎引起發燒,若體溫急劇上升,約二至六小時內會便出現痙攣的現象。痙攣其間通常會全身抽搐,但一般十五分鐘內便會自動停止。

在痙攣發作時,家長應保持冷靜,將病童側臥以確保其呼吸通暢,並盡快求救。其間可用溫水替病童抹身來降溫,及要保護病童的身軀(特別是頭部),以免撞到硬物而受傷。另外,切勿拚力制止其抽搐的動作,以免弄致骨折。此外應避免試圖將硬物如匙羮等塞入病童口中,或嘗試用力張開病童的口,此舉會弄致病童的牙齒或顎骨受損,甚至有可能令牙齒鬆脫掉下咽喉而引致窒息。

幼兒的腦部尚在發育,發燒較易出現抽搐的狀況,不過一旦幼兒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後而出現發燒和抽搐現象,即代表病情十分嚴重,家長應立即送幼兒入院治理。因幼兒可能出現腦炎或者腦膜炎等併發症,亦即新冠肺炎可能已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死亡率因而大大提升。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急症科, Hong Kong Poison Control Network)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玫瑰疹

【玫瑰疹】BB 無故發高燒 退燒前才出紅疹
嬰幼兒身體較弱,抵抗力亦較差,容易受病菌感染。當孩子發高燒,甚至皮膚出疹,父母最為擔心。
你的小朋友有沒有試過無故發高燒,但當身體出現紅疹後,卻反而慢慢退燒?!
家長不用奇怪,小朋友很可能是患上了「玫瑰疹」。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