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親子】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本港的兒童一般在外遊前都需要申請香港特區護照或回鄉證等。就讓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幫小朋友申請特區護照的事宜啦!

首次申請特區護照

先填妥以下表格:

💠十一歲以下人仕身份證申請書:
ROP3 表格

💠十六歲以下兒童特區護照申請書:
ID842 表格

💠副署事項表格 (如申請者沒有學生手冊):
ID641 表格

並預備以下文件:

🔶 證件相3張 (其中1張需貼在 ID641 表格上;另外2張需交予入境處,1張作護照申請,另1張作身份證申請)
🔶 出世紙 正副本
🔶 家長香港身份證 正副本 ; 父/母或監護人旅行證件副本(如非香港居民)
🔶 學校手冊 或 副署人身份證副本
🔶 申請護照費用:
– HK$185 (32頁護照)
– HK$230 (48頁護照)
✨兒童護照有效期為5年

護照相片的規格

📸 相片應顯示申請人的完整正面,並能清楚顯示面容上的特徵。

📸 相片的背景應為白色。

📸 相片尺寸必須為40毫米(闊)乘50亳米(高),相片中人士由下顎至頭頂的尺寸應為32毫米至36毫米,頭頂上須保留適當空位。

📸 拍照時請勿戴上帽飾之類,及不應穿著太深色或太淺色的衣服。

📸 需注意申請人的頭髮勿遮擋眼睛或眉毛,眼鏡亦不能遮擋眼睛。相片太光、太暗、有陰影都不合格。

📸 如透過網上遞交申請,可接納的數碼相片檔案格式為:
圖像類別: JPEG
檔案大小:5MB或以下合適尺寸
-由掃瞄器(600dpi)擷取之相片大小:40毫米(闊) x 50亳米(高)
-由數碼相機擷取之圖像大小:最少1200像素(闊) x 1600像素(高)

(更多資料:入境事務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的相片規格)

甚麼是副署人?

如果小朋友還未入學,沒有學校手冊等資料證明身份,便需要父母以外的第三者作為「副署人」來證明小朋友的身份。如家長能提供孩子的學生手冊作證明,則不需要填寫此副署事項表格。
此表格需由父母以外、年滿18歲的第三方見證人士填寫,孩子的公公婆婆爺爺嫲嫲或父母的朋友都可以。
副署人除了在表格簽名欄上簽署外,亦要在小朋友的照片上以「橫跨式」簽名,即有部分簽名簽在表格上,另一部分則簽在照片上,但不能遮蓋小朋友的樣子。副署人亦需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副本。

若小朋友已上學,只需提交學校證明文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例如載有兒童姓名、出生日期及相片的學生手冊或學校記錄卡,並經學校蓋印認證相片。

遞交申請

遞交方法

將所有文件都準備好後,家長現時可選擇以親身遞交、郵遞申請、投遞申請、網上申請等方法去辦理申請。
為節省輪候時間,到入境事務處前可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先預約申請日期及時間。未有預約的話,可根據入境處當日即場的配額以先到先得的形式輪候辦理,不過額滿即止。

icon_star 特別注意:如親身遞交申請,小朋友可於申請當日見入境處職員,那麼領證當日家長就不需要帶同小朋友出現。反之,如小朋友申請當日沒有親身出現,領證當日需與家長一同面見入境處職員。

繳費方法

如屬親身遞交的申請,可即場以易辦事、八達通、轉數快、現金或支票支付申請費用。如屬郵遞或投遞申請,申請人須寄交劃線支票。
如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申請,可透過信用卡(只接受VISA、萬事達卡、銀聯卡及JCB)繳交申請費用。

領取護照

入境事務處一般於收妥全部所需文件、費用及相片後約5個工作天內完成處理申請的程序。未滿11歲而並未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兒童,其申請的處理時間約為10個工作天。

icon_star 家長如果計劃帶孩子出外旅遊,要做足準備及早申請旅遊證件啊!

(資料來源:入境事務處)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baby recipe stage texture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 繼續閱讀


【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兒童睡眠窒息症 8大警號

睡眠窒息症原來不是成年人才有的,小朋友亦有機會患上呢!

中大醫學院過往有研究估算香港大約有5% 學齡兒童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若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成年後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長遠將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情況近年來亦有慢慢上升的趨勢。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的上呼吸道因為睡眠期間受阻,出現呼吸短暫停頓或半窒息情況。睡眠窒息症令患者難以進入深層睡眠和未能得到足夠休息。患此症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發育停滯、過度活躍、暴躁反叛和集中力不足等問題。

中大醫學院進行長達10年的兒童睡眠窒息症研究,發現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兒童,成年後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健康人士的二點五倍,病情屬輕度的兒童亦達一點五倍,長遠會增加他們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者普遍因為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而導致呼吸道受阻。肥胖及鼻敏感亦是普遍的成因。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患者會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病、與代謝系統或神經行為相關的併發症。

兒童睡眠窒息症成因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解釋,打鼻鼾是因為上呼吸道在睡覺時受阻,小朋友打鼻鼾主要有幾個原因:

鼻敏感
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
肥胖

由於小朋友長時間用口呼吸,不單止會有睡眠窒息問題,還會影響臉形發育。 臉形會變,是因為咽喉組織發炎,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影響臉部發育,一張臉被拉長會顯得有點怪怪。有些小孩的臉顎骨會變得很扁,上排牙齒會向前哨,下顎骨會拉長。如果小朋友的扁桃腺肥大,腺體都會肥大,整個上呼吸道都會出現阻塞情況 。

醫生會建議小孩接受睡眠測試,如果確診患睡眠窒息症,小孩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縮細肥大的扁桃體。

晚間睡眠測試
晚間睡眠測試可以準確檢測兒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其嚴重情況。任何歲數的兒童都可以接受此測試。兒童需要留院一晚,會在其頭部和身上接駁裝置,用以記錄腦電波,呼吸,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測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兒童患睡眠窒息的症狀

兒童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雖然不罕見,但不容易被察覺。家長可多留意小朋友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或需尋求醫生意見。

打鼻鼾:在睡眠中發出高聲鼾聲,並且鼾聲伴隨間歇性呼吸停止

張開口呼吸:熟睡時常用口部呼吸

睡眠時短暫呼吸停頓:在睡眠中呼吸困難或喘息,或是在呼吸暫停後突然吸氣

尿床:可能會在夜間頻繁起床上廁所

日間渴睡和疲倦:可能在日間表現出過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症狀

過度活躍

專注力降低

情緒不穩

小朋友必需有充足睡眠,才能讓腦部休息及回復能量,以補充白天消耗的體力。 另外,兒童期生長激素主要在睡眠過程中分泌,如果呼吸道阻塞,就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睡眠週期,會阻礙他們正常生長發育。 所以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小童,有一部分是體型瘦小、生長遲緩。

此外,睡眠窒息症會令孩子睡覺時血液含氧量偏低致腦部缺氧,當腦部不夠氧份時孩子會容易疲累。睡眠窒息都會影響到夜遺尿(尿床),因為影響到賀爾蒙。 如果睡眠窒息醫好了,夜遺尿問題自然會得到改善。

患睡眠窒息症的孩子睡眠質素差,影響日間行為表現,如經常打瞌睡和容易疲倦;亦減弱專注力、記性以至學習能力,並且容易衝動。他們的專注力差,集中不到精神學習,加上脾氣大,很多家長誤以為只是情緒問題和學習問題,其實這些都是睡眠窒息症的病徵。有約一成初步確診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又稱多動症,ADHD) 的兒童,經反複檢查後發現原來患有睡眠窒息症,而經治癒後,多動症病徵亦隨之消失。

食物太軟或剪得太碎 易致睡眠窒息症

香港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比率越來越高,專家指出最新原因之一是港孩的口腔肌肉太軟,致舌肌鬆軟,頂着上呼吸道而致病,嚴重可致發育停滯。

現時不少港孩受父母或照顧者過度照顧,戒奶後仍長期進食太軟或剪碎的食物,結果沒有機會透過咀嚼,訓練兒童下顎肌肉發展。

近年耳鼻喉科醫生發現港童的舌部肌肉不夠實淨,因本港不少家長在幼兒戒奶後,仍讓他們吃稀軟的食物,例如糊仔、稀飯,又或長期吃剪碎的食物。專家指出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讓孩子漸漸開始吃硬一點的食物,多點咀嚼才可訓練他們的下顎肌肉。

其實,中國人的下顎一般較西方人細小,因此出現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比西方人高。如長期依賴軟食物可能會導致口腔肌肉的逐漸萎縮和失去彈性,進而增加呼吸道在睡眠中塌陷的風險。口腔肌肉需要足夠的運動和刺激來保持健康和強壯。

(參考資料: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vs flu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9-11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原來1 歲前的BB較容易接受新食物。
爸爸媽媽要把握這個「黃金期」,讓BB開始接觸不同的食物種類,累積對食物的經驗。


當BB習慣以匙羹餵食後,家長便可逐步加入各種新食物給孩子,同時應多選鐵質豐富的食物。可因應他的咀嚼能力,漸漸改變食物的質感。開始時,母乳或配方奶仍為主食;然後當固體食物分量逐漸增加時,便可減少吃奶的分量和次數了。

南瓜肉碎素麪

材料:

🔸2 – 3 滿湯匙南瓜(去皮,去核,切粒,約1厘米)
🔸1 – 1½ 滿湯匙豬肉(切碎)
🔸½ 束素麪(或稱福建麪、1束素麪可製成兩份)
🔸1 小片薑(可選擇)
🔸1 碗半水
🔸½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把素麪放入滾水中,煮五分鐘,撈起備用。
  2. 把植物油加入煲內,加入薑片及南瓜, 略略煎香後加入1碗半水煮滾。以中火煮3-5分鐘,把南瓜煮軟成南瓜湯。
  3. 加入切好的肉碎和煮熟的素麪,把肉碎煮至熟透。
  4. 給寶寶食用前,宜將麪條剪成1厘米。

小提示:

粉、麪、意粉、米飯、麪包等都是穀物類食物,為我們提供熱量(即卡路里)。家長可選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粉麪,有助增加寶寶對食物的興趣。


豆腐紫菜肉碎粥或軟飯

材料

🔸2 滿湯匙即食壽司紫菜(撕碎)
🔸1 滿湯匙豬肉(剁碎)
🔸3 湯匙豆腐(壓蓉)
🔸1 碗粥或 ½ 碗軟飯
🔸½ 茶匙麻油

做法:

  1. 豬肉剁碎後加少量水拌匀,能令肉碎散開。
  2. 煮滾粥或加熱軟飯。一邊加入豬肉碎,一邊拌勻。轉中火,把豬肉煮至熟透。
  3. 加入紫菜和豆腐,拌匀,加入麻油,再煮兩分鐘就完成。

小提示:

紫菜和海帶含有豐富的碘質,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進食少量碘質豐富的食物就足夠身體所需。
攝取足夠的碘質有助神經系統的發展。海魚和甲殼類海產,如:蠔、青口、帶子、蝦等亦含有碘質,其他含碘的食物包括奶和蛋。


魚肉番茄馬鈴薯字母粉

有時寶寶的食材和大人的午餐、晚餐都可以是差不多的。食材可於大人的餐單中變化出來,好處是可讓寶寶漸漸習慣吃家人食的食物,還可以為負責煮食的照顧者節省不少時間。當然,與寶寶分享食物時,鹽和調味料的分量應減少,或可在調味前先預留寶寶所需的份量。

材料 (四人份量):

🔸3 個番茄(中型,切件)
🔸3 條大眼雞魚(即木棉魚,去皮)
🔸1 個馬鈴薯(中型,去皮,切件)
🔸1.5 公升滾水,1片薑
🔸2 茶匙植物油

寶寶餐:半至一碗字母粉 🔤

魚湯做法:

  1. 洗淨大眼雞魚,然後抹乾。
  2. 燒熱平底鍋,下油,爆香薑片。把魚煎約五分鐘。在魚背取出 1 滿湯匙魚肉作寶寶餐材料。
  3. 把煎好的魚放進煲魚湯袋內紮好,然後連同番茄和馬鈴薯加入煮滾的水中,蓋上鍋蓋用中火煲 30−40 分鐘。最後可加少許鹽(約⅟₄茶匙)調味。

寶寶餐做法(一人份量):

  1. 把字母粉放入滾水,煮至軟身,然後過冷河,瀝乾水備用。
  2. 把上面步驟煎好並預先留起的魚肉去骨和搗碎。
  3. 從魚湯中取出番茄肉和⅓碗馬鈴薯,然後壓碎。
  4. 取適量魚湯在鍋中加熱,然後加入煮好的字母粉。煮滾後加入壓碎的番茄、馬鈴薯和魚肉,拌匀即可。

小提示:

🐟 大眼雞魚(即木棉魚)是十分適合用作滾湯的材料。
還有其他魚湯款式,都是營養豐富的。包括:芥菜豆腐魚湯;木瓜鲩魚尾湯;紅蘿蔔番茄洋蔥魚湯。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7個月大的寶寶正開始適應吃固體食物。
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媽媽不需要補奶。
→ 繼續閱讀

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病原體

諾如病毒,又被稱為諾沃克類病毒 (Norovirus)。諾如病毒被認為是導致非細菌性腸胃炎爆發的主要致病原。

諾如病毒可透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接觸受污染的物件及經氣霧化的嘔吐物而傳播。 外國研究顯示約一半的諾如病毒感染個案是由食物引起的。貝殼類海產特別是生蠔、未經煮熟的蔬菜、沙律和冰塊都是常見引致人類受諾如病毒感染的食物。
所有年齡組別的人士均有機會受到諾如病毒感染,而在冬季最為活躍,由其引致的傳染病也多在冬季爆發。

在香港,生蠔被認為是最常見引起諾如病毒食物中毒事故爆發的食物。

病徵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輕微發燒及不適。大部分患者一般會自行痊癒,症狀通常在1 - 3天內有所改善。

傳播途徑

諾如病毒屬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很少量的諾如病毒已具傳染性,人們即使感染後亦不會產生長久的免疫力 。在高風險人士中(即幼兒、老人、孕婦和其他免疫力較弱的人)染病率超過 50% ,而他們因進食海產而爆發的諾如病毒腸胃炎的染病率可達 90% 。

感染可透過下列途徑傳播:

  • 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 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
  • 接觸受污染的物品
  • 經嘔吐時產生的帶病毒噴沫傳播

潛伏期

潛伏期通常為 12 - 48小時。

嘔吐症狀一般較為明顯,會持續1~2天,但諾如病毒在體外環境可能存活長達2至3週。外國研究顯示,即使患者恢復後的兩週或更長時間內,仍然可能傳播諾如病毒。

治理方法

補充水分
為患者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避免因上吐下瀉嚴重而產生脫水現象。

清淡飲食,少量多餐
避免進食過油或高糖的食物,因會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

注意營養攝取
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腸胃道細胞修復,康復後也要持續調理飲食,避免增加腸胃負擔。

icon_star 一般患者可於1 - 3天內自行痊癒。另外,抗生素對此病並無療效。

預防方法

可採取一般預防腸胃炎的措施來預防諾如病毒,現時並沒有疫苗來預防此病毒感染,亦沒有特效藥可治療。

注意良好的個人衞生

  • 勤洗手,尤其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及如廁後都必需清潔雙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潔淨雙手,搓手建議最少20秒。
  • 清理或處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所有清理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如出現發燒、嘔吐或腹瀉等腸胃病徵,不要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 患者或帶菌者切勿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

注意食物衞生

  • 處理食物時,應注重選擇安全的食材、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分開生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和把食物存放於合適、安全的溫度內。
  • 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
  • 貝殼類海產應徹底煮熟才食用。
  • 孕婦、嬰兒、幼兒、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容易受感染,應避免進食沒有烹煮的食物(如貝類海產,特別是生蠔)或食物內含有不會被煮熟的原料(如三文治、沙律等)。

保持良好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必須立即清理嘔吐物/糞便,及妥善消毒被污染的地方。
  • 保持衞生設施和排水系統正常運作。
  • 應妥善清潔及消毒患者曾使用的廁所和受排泄物污染的地方。
  • 若患者嘔吐和腹瀉發生的附近範圍有未覆蓋好的食物,應丟棄可能已受污染的食物。

消毒清潔指引

💠 安排其他人士遠離受污染的地方
💠 使用1:4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各地方
💠 沾附有病菌的床單和衣物應立即換洗,並可採用稀釋漂白水擦拭環境,減少病毒傳播
💠 在整個消毒的過程中,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
💠 所有清理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

(參考資料:衞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如何打擊塵蟎的滋生?】
堆積如山的塵蟎可令人出現皮膚敏感、周身痕癢及出疹。
你知道嗎?每張床褥都可能潛藏10萬至100萬隻塵蟎,如果家長唔打擊塵蟎的滋生,小朋友患上鼻敏感、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風險會大增。
要怎樣打擊塵蟎滋生呢?
原來睡房是塵蟎滋生的黑點!以下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有關減少塵蟎的策略啦!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當孩子不肯或不敢跟長輩打招呼,有些家長會感到不安或緊張,深怕被他人誤會沒有教好孩子或小孩沒禮貌。
就讓我們提供幾個方法給家長,幫助小朋友融入新年的氣氛中,讓大人、小孩都開心過新年

事前準備

1. 介紹節日

如孩子對節日沒有任何認識難於投入節日的氣氛中,家長可事先與孩子一起閱讀以節慶為主題的繪本或動畫,特別是一些傳統節日的特色。透過這類素材預先解釋團聚當天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能夠幫助孩子更快進入情境中,減少不適應。

2. 預備拜年公式

家長可預先幫孩子準備好過年要說的話。

平常先教導孩子介紹自己及一些恭賀說話。例如:「我是陳小明,今年5歲,祝大家新年快樂!」。

以及「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等等。

3. 在家練習打招呼

先跟熟識的人在家中練習。家長可以先要求孩子在家就跟自己練習打招呼,例如:「爸爸,早晨」、「媽媽,晚安」、「爺爺嫲嫲,吃飯」

對孩子而言,打招呼是需要練習的,因包含練習講話的音量、眼神、語速等等。讓孩子習慣以後,再換個稱謂就比較容易了。

4. 協助釐清稱呼

提前讓孩子知道將會見到誰,可以讓他安心一點,不會一見面時就過於緊張。

由於不常見面的關係,有些孩子因不知道對方是誰,而不知道怎麼開口打招呼。家長可先告知孩子應該如何稱呼對方,這樣就能減少因為不知如何說而不敢開口的情況。


5. 建立與親友的連結

透過日常活動讓孩子與將見面的親友聯繫變得真實與熟悉,見面前可用照片介紹一下親友,或利用視像聊天先見見面。

另外,家長亦可將與親友過去相處的經驗編入睡前故事,或添加點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孩子對對方的好奇心,見面前增加一點熟悉感。

6. 取代說話的方式

如果爸媽已經知道孩子會害怕某種場合,容易感到緊張、不舒適,可提前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一些內向、害羞的孩子會很害怕說話,爸媽可建議孩子先用簡單的方式打招呼,如揮揮手、點點頭、微笑等。熟悉之後才嘗試更進一步的對話。

拜年中

7. 爸媽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的模仿力十分強,爸爸媽媽只要持之以恆的以身作則,孩子就會知道「要打招呼」。

拜年當天,家長亦應先向親友打招呼,作好榜樣,而非只要求孩子先開口打招呼。

8. 理解與支持

孩子不願打招呼時,對於較為年幼的子女,聚會中家長可先陪著子女,告訴孩子有需要時可獲得爸媽的支援,不用害怕。若孩子仍未準備好,家長要表示理解。

如可告知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緊張。可以怎麼做,幫助呢?媽媽牽着你的你的手或抱着你,可以令你有更多的勇氣嗎?」,或問問孩子「抱着小被被或洋娃娃會令你有勇氣跟叔叔姨姨打招呼嗎?」。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social Q&A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發展 – 與同伴相處
幼兒隨着一日一日的成長,大約兩、三歲開始在社交上有明顯的發展,他們開始與其他小朋友互相追逐、模仿,一起遊戲。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學習到簡單的社交技巧,包括基本的禮貌、輪流玩耍、分享玩具及解決紛爭等。這些對小朋友日後的成長都很重要啊!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sugar high

【Halloween 後遺症  –  小朋友食糖太多致Sugar High? 】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剛過,小朋友興奮地精心打扮一番去迎接Trick or Treat! 一個個南瓜桶裝滿糖果帶回家,其實這讓不少家長倒吸了一口氣。
家長間廣為流傳的「高糖效應 (Sugar High)」,指孩子在吃了過多糖果後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低及情緒失控的狀況。究竟糖份是不是造成小孩過動的元兇呢?→ 繼續閱讀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發展 – 與同伴相處

幼兒隨着一日一日的成長,大約兩、三歲開始在社交上有明顯的發展,他們開始與其他小朋友互相追逐、模仿,一起遊戲。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學習到簡單的社交技巧,包括基本的禮貌、輪流玩耍、分享玩具及解決紛爭等。這些對小朋友日後的成長都很重要啊!

不過兩歲的幼兒社交經驗不多,特別在這幾年的新冠疫情環境下,如果家中沒有兄弟姊妹,孩子和同輩小朋友一起相處,共同遊戲的機會更少。

兩歲的幼兒一般尚未有清晰的時間觀念,若要求他與別人分享玩具,他便以為會永遠失去它。即使大一點的孩子開始與別人分享玩具了,他亦只會選擇性地將玩具借給他喜歡的小朋友。家長的教導可幫助孩子在不同的場合與同輩相處時,學習與友伴輪流玩耍與互相分享。

如何教導孩子與友伴輪流玩耍?

  • 當孩子排隊等候時,可在旁和他說話,分散他的注意力。
  • 預先告訴孩子他可以玩多久,時間到了便要輪到下一位小朋友。
  • 遊戲將要結束前,預先引導孩子接受遊戲告一段落,先給孩子心理準備。
  • 讓孩子覺得還有其他更好的玩具或遊戲。
  • 如果孩子不願意放下手上的玩具/遊戲,先要接納他的感受,然後引導他學習輪流等候,亦可向他提供其他玩具/遊戲的選擇。

小朋友表現害羞,點做好?

較為沈靜内向的孩子一般需較長時間來適應陌生人,為免令孩子焦慮,家長不宜催促或勉強孩子。
家長應嘗試體諒和接納孩子的特性,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耐心地引導他與人溝通。

陪同觀看:可先陪同孩子觀看其他小朋友遊戲,讓他從觀察中學習
以身作則:家長可示範怎樣參與遊戲
適時邀請:在適當的時候邀請孩子一起加入

若孩子仍然拒絕參與,家長要表示接纳,但不要責罵或取笑孩子,以免打擊其自信心,令他更加不敢與人接近。

若孩子願意參與,待他投入遊戲後,家長可漸漸退出,但仍要從旁觀察以作支持。

小朋友搶人玩具,點做好?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遇到孩子們因爭奪玩具而爭執的情況。其實,這並不代表孩子天生自我中心及霸道,只是他未學懂怎樣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以及不懂如何解決問題。

家長可先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反應,在適當時才介入幫助處理。

若孩子把玩具搶到手👇

要立即介入,如:「那是小朋友的玩具,不可以搶。」
引導他去想其他辨法:「你想玩那個玩具,應該怎麼辨?」「對了,你可以去向小朋友借。」「用你的玩具與小朋友交換或是等他玩完你才玩,都是好主意。」

若對方堅決不讓他搶走玩具,孩子不開心地退下來👇

可向孩子表示理解他的心情:「小朋友不讓你玩,你不開心是嗎? 但那是小朋友的玩具,如果他的玩具被人搶了,也會像你這般不開心。」並引導他去想其他辦法。

若對方後來同意借玩具給他,教他說聲「謝謝」;不然,就要嘗試用別的玩具或遊戲去吸引他了。

icon_star 千萬不要妄下判斷,偏袒某一方,或命令其中一方退讓。孩子不會因此學到與人分享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朋友常常打人,點做好?

小朋友因為爭奪玩具而打架是不時會出現的問題,他們也可能會在受到挫折或情緒欠佳時作出一些攻擊性行為。
家長要適當教導孩子用正途去解決問題,否則孩子或會將「打人」變成習慣。

開始遊戲前,事先與孩子協議幾條和小朋友玩耍的規則。例如:「要輪流玩」、「要愛護小朋友」等。說明不守規則的後果是什麼,如「把玩具拿走一分鐘」或「去冷靜一分鐘」。

若孩子友善地與人玩耍,要稱讚他。

若孩子在玩耍時打人,應即時阻止他。

若孩子仍未能停止,則可將他帶開讓他冷靜至少一分鐘,期間不給他任何注意。當他能安靜地待上一分鐘後,才讓他再參與遊戲,並提醒他要守規則。

同時可引導孩子跟對方握手言和。在孩子能跟小朋友和氣地玩耍時,便要稱讚他。

icon_star 家長處理時不要縱容孩子,也不要長篇大論說道理,更不應以暴易暴,責打孩子。要用堅定有效的方法,令他學會粗暴待人的後果。

幼兒大多數都不會遵守秩序或與人分享玩具,這是孩子發展必經的階段。
家長不應期望孩子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能跟同伴和諧共處;以身作則和耐心引導才可協助孩子逐步學懂與人相處之道。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emotion development 0-6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情緒發展 (0-6個月)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就算小朋友都唔例外,是人與生俱來的反應。
情緒有正面或負面,不過都有其作用,能提示我們照顧自己的需要,回應眼前的處境,並促進與人溝通和親近。
我們要如何培育嬰幼兒的社交情緒發展呢?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emotion development 7-12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情緒發展 (7-12個月)
初生的BB逐漸成長, 在7-12 個月的時候開始學坐、學爬行,以及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同時,BB的情緒表達也開始變得更豐富,對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當BB嚐試到新的食物味道後,他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表情,流露不同的情緒以表現他的喜惡。BB見到自己喜歡的人和物時亦會表現興奮雀躍的情緒。
→ 繼續閱讀

【樂童安全】一條頭髮或線頭恐導致BB截肢


近日天氣寒冷,不少爸爸媽媽都會幫BB穿上襪子保暖,但原來幫嬰幼兒穿襪子都要小心注意啊!

在台灣及國外都曾經有嬰兒的腳趾頭被襪子的線頭或媽媽的一絲頭髮纏住的個案,導致小小的腳趾頭發紅腫脹,甚至差點壞死而需要截肢。

幾個月大的嬰幼兒,手指仔、腳趾仔均幼嫩可愛,很容易會被大人的頭髮或手腳襪仔的線頭纏住手指、腳趾,類似病例在醫學上名為「頭髮止血帶綜合症」(Hair Tourniquet Syndrome)。

這些情況多發生在2至4個月大的BB身上,由於BB在這時期開始常手舞足蹈,左抓抓,右撑撑,手仔腳仔便有機會纏住一些線頭、髮絲之類。若家長沒有留意到或洗澡時沒有將之洗掉,這些幼細的絲線便有機會纏住手指頭或腳趾仔,甚至越纏越緊。當髮圈或幼線越纏越緊會進一步影響指頭的血液循環,隨時會令肌肉壞死。

最常見的患處是腳趾,亦有病例是生殖器官被髮絲纏住,其危險性真的不容忽視!

(網上圖片)

家長要緊記在清洗嬰兒衣物、拳套仔和睡袋時,要將之反轉清潔,確保內裡不會藏有線頭和髮絲。亦提醒家長要檢查BB衣物,先剪去線頭,或是將衣物內外反穿。

如果發現孩子感到急躁或沒來由的哭泣,應檢查一下,特別注意手指、腳趾和生殖器這些最常見可能發生頭髮止血帶綜合症狀的部位。

不少媽媽產後都可能會出現脫髮問題,需留意有沒有髮絲掉落在嬰兒附近。為了嬰兒安全,建議長髮的媽媽最好把頭髮束起來,若能剪短頭髮則更好、更安全。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fb cover_choking first aid

【嬰兒/小童 哽塞急救3步曲】
小朋友對不少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很多時候喜歡將物件放入口中探索,因而常有誤吞異物的情況發生。而且小朋友的呼吸道及食道較幼細,容易引致哽塞。哽塞可能令患者無法將空氣吸進肺部,造成窒息,引致缺氧及死亡。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cover_burning

【兒童家居安全 – 燙傷處理】
燙傷灼傷是兒童常見的家居意外,發生於嬰幼兒的傷害多與熾熱的液體有關,例如滾油丶熱水及熱水浴等。家長必須要小心注意家居安全,千萬別在室內隨處放置盛載了熱騰騰的液體的容器,避免孩子將它打翻而發生意外。
→ 繼續閱讀

真假斜視點樣分?


斜視是指雙眼不能同時注視一個目標,一隻眼注視目標時,另一隻眼便會偏離目標。斜視是由於雙眼視軸不平衡,導致其中一個眼球向內或向外傾斜,是小朋友常見的眼疾之一。
若未能及早發現和作出相應的治療,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視力發展。小朋友會慣性棄用斜視眼,導致斜視眼視力發育不良因而形成弱視,亦會影響視覺功能正常發展,逐漸喪失看立體感的能力。

事實上,許多小朋友的外表都看似有輕度的斜視,但原來斜視也有真、假之分的!

「假斜視」是指從外觀上兩隻眼珠位置看似有偏差,但實際上雙眼正常、望向同一方向,其原因一般與面部的特徵有關。 在嬰幼兒中最常見的是「假內斜視」,俗稱「假鬥雞眼」,即眼珠看似望向鼻樑方向。

隨著兒童日漸長大,假斜視會逐漸消失,但家長單憑外觀很難判斷子女是真斜視還是假斜視的。要簡單分辨真、假斜視,家長可嘗試用小電筒吸引小朋友的注視,然後看看兩眼的燈光反映點是否置中。如雙眼的燈光反映都在黑眼珠的中央,則很大機會是假斜視。倘若有懷疑的話,應儘快找眼科醫生作詳細檢查。

對孩子而言,真斜視不論在外觀上還是視力發展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大部分斜視患者如沒有及時的治療容易形成弱視,導致斜視眼的視力比較差,終生無法矯正。兒童斜視越早治療越好,年齡越小,眼睛功能恢復的可能性越大。

有關「假斜視」的問與答

問:為什麼嬰幼兒容易出現「假內斜視」?

答: 這與嬰幼兒面部的特徵有關。由於他們的鼻樑一般較寬較扁,而位於眼睛和鼻樑之間的半月狀皮膚較闊大,因而遮蓋了部分眼白,使眼珠看起來偏向鼻樑,形成「假內斜視」。這只是一種錯覺,並不是真正的斜視。

寶寶出現「假內斜視」的情況:雙眼眼角內側的半月狀皮膚過闊,遮蓋了部分眼白,感覺上眼珠偏向鼻樑,產生「假內斜視」的錯覺。

問:「假斜視」會影響視力嗎?

答:「假斜視」不會影響正常視力發展。

問:「假斜視」會演變為真正的斜視嗎?

答:「假斜視」一般並不會演變為真正的斜視。不過家長需多留意孩子的眼睛,因為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如疾病等),而導致真正的斜視。

問:「假斜視」須治療嗎?

答:「假斜視」無須治療。隨着孩子的長大,鼻樑長高,眼角內側的皮膚收窄並靠向鼻樑,外觀上斜視的錯覺便會慢慢消失。

問:孩子如有「假斜視」,家長須注意什麼?

答:雖然「假斜視」並不是真正的斜視,但眼睛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出現斜視或其他視力問題。家長須多留意孩子眼睛的狀況。

假若孩子有任何以下情況,家長應儘快諮詢家庭醫生、專業視光師或眼科專科醫生,以為孩子作詳細檢查和診斷:

孩子的眼睛(日常觀察或照片的樣子) 持續看來不正常
雙眼沒有同步移動,即一隻眼望向一方,另一隻沒有跟隨
單眼或遮蓋一隻眼睛看電視或書
側頭看東西
孩子經常瞇眼、斜側凝望、眨眼、擦眼睛
孩子投訴視力模糊
經常眼淚汪汪
懷疑有其他眼睛問題

(參考資料: 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醫療專題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Medinfo cover_斜視_strabismus

斜視
正常的人看東西時,兩隻眼睛的視軸是平行的,雙眼會望向同一方向。斜視的患者看東西時,雙眼的視軸並不平行,一隻眼珠注視著目標,但另一隻眼珠則望向其他方向,視線因此偏離了目標。不正常的眼珠可能向內、外、上或下傾斜。
→ 繼續閱讀


【弱視】
兒童在視力發育期的時間,眼睛基於某些原因不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影像,以刺激腦部視力區域的發展,又或是那個清晰影像因某些原因而被抑制,都會形成弱視。弱視是因為腦部視力區域發展不成熟而引起的,並不是眼睛結構的問題。
→ 繼續閱讀


【近視】
近視是兒童常見的眼科毛病。
近視的成因一般為眼球過長,令影像聚焦於視網膜的前面。有近視的兒童,看遠景時影像比看近物時模糊,上課看黑板可能有困難,看遠方景物時更可能要瞇起雙眼。
→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7個月大的寶寶正開始適應吃固體食物。
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媽媽不需要補奶。

六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嘗試固體食物時,宜先吃少量的食物蓉作適應。
到了約七個月時,爸爸媽媽便可以為寶寶設計有營養的餐單,午餐和晚餐可嘗試給寶寶半碗米糊或粥,間中可配少量水果蓉。茶點可以是水果蓉或嬰兒餅乾(間中選擇好了)。

新手爸媽如果毫無頭緒,不妨參考以下的食譜來為寶寶制作每日的美味餐單。

菜心蛋黃米糊

材料:

🔸6 平湯匙嬰兒米粉
🔸160 毫升(= 512 安士)母乳或嬰兒配方奶
🔸5 片菜心嫩葉
🔸半隻蛋黃

做法:

  1. 洗淨菜心,放在滾水焯熟,取出瀝乾。把菜葉切碎或用過濾網磨成菜蓉。
  2. 把雞蛋放在已注入清水的鍋中,煮約10 分鐘至熟透。然後剝去蛋殼,取出半隻蛋黃,用叉把蛋黃壓碎,並加入少量開水調成滑糊狀。
  3. 把奶加入嬰兒米粉調成的米糊,加入菜心蓉和蛋黃蓉便可食用。

小提示:

嬰兒米粉一般加添了鐵質,對未進食肉類的嬰兒來說,嬰兒米粉是攝取鐵質的重要來源。除嬰兒米粉外,亦可讓寶寶嘗試其他已加添了鐵質的穀物糊。家長可閱讀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以了解產品是否加入了鐵質。


雞肉青豆粥

材料 (兩次分量):

🔸2 滿湯匙去皮雞肉(剁碎)
🔸2 滿湯匙青豆(新鮮或冷藏)
🔸1 碗半粥
🔸1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先把青豆煮熟,瀝乾。然後放在濾網上,用匙羹背把青豆壓成蓉並隔去青豆皮。
  2. 把粥煮滾,加入已剁碎的雞肉。用筷子拌勻並把雞肉弄散,煮至熟透。
  3. 加入青豆蓉及植物油,煮滾即可。

小提示:

🥩用肉煮成的肉汁或肉湯,只含少量營養素。如要攝取較多的肉類營養素,如鐵質,可因應寶寶能接受的食物質感,把肉類剁碎或攪碎成肉蓉,讓他直接進食以吸收更多營養素。

🥬纖維較多的蔬菜和乾豆類食物(如粟米粒和紅腰豆等),皆對寶寶有益。只要先煮軟,再用湯匙壓成蓉,並在濾網過濾,寶寶便能享用更多種類的食物。


南瓜豆腐粥

材料 (兩次分量):

🔸3 滿湯匙南瓜( 去皮,去核,切粒,約1 厘米)
🔸3 滿湯匙豆腐
🔸1 碗半粥
🔸1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南瓜粒隔水蒸10-15分鐘至軟。
  2. 用叉把豆腐和南瓜壓成蓉,備用。
  3. 把粥煮滾後,加入豆腐蓉和南瓜蓉,拌勻。
  4. 轉為中火,加入植物油多煮2分鐘即可。

可使用其他瓜菜或根莖類蔬菜代替南瓜,如冬瓜、合掌瓜、番薯、紅蘿蔔等。

小提示:

🍠 南瓜、番薯、紅蘿蔔、馬鈴薯等可預先蒸熟,壓成蓉,然後放進冰模裏蓋好,再放入已貼上製作日期標籤的密封膠袋內,最後儲存於冰箱冷藏,最多可存放一星期。

♨️ 食用前,取出所需分量,放在碗內於雪櫃冷凍格內解凍,然後徹底翻熱至滾燙,或把冷藏的食物蓉直接放進鍋中翻熱。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飲食加固 – 時機篇】
寶寶一般出生後的首六個月都是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但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單靠吃奶已不能滿足他身體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開始要從吃固體食物來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基本上大約六個月大的寶寶,大多數能夠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媽媽怎樣才知道寶寶已經預備好可以食固體食物? 過早或遲了加固會有什麼影響?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六個月至兩歲左右的嬰幼兒可逐步嘗試不同質感的食物。

嬰幼兒咀嚼能力的發展快慢各有不同,爸爸媽媽應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準備質感合適的食物。

約6 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嘗試吃由嬰兒米粉、母乳或配方奶拌勻而成的幼滑米糊。7-8 個月時,水份較多、較幼滑的稀粥、菜蓉及水果蓉都可以開始嘗試。

7-11 個月的寶寶正適應吃固體食物。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不須要補奶。

初期寶寶會吃得慢一點、少一點,對於較難咀嚼和質感較粗糙的食物,寶寶或會不願吃,甚至吐出來或有作嘔的反應。家長只要把食物弄得再幼細一點,寶寶便會慢慢適應。

一歲左右的寶寶已長出前面的門牙,能咬斷食物。家長可把水果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讓寶寶自己拿着吃。家長初期可嘗試選擇熟透和質感較軟的水果,如桃、香蕉、個別品種的蘋果、牛油果、木瓜、西瓜等。

至於肉類可先把肉片蒸或烚熟,再切成粒狀,然後利用攪拌器,加入開水,制成肉碎。亦可將肉片仔細地切成幼絲,把幼絲切成肉碎粒再剁碎。烹煮時,邊拌邊煮至熟透。當寶寶咀嚼得到的時候,肉碎粒可逐漸切得大一些。


【樂童食譜】

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適合9-11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嬰幼兒飲食加固 – 時機篇】
寶寶一般出生後的首六個月都是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但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單靠吃奶已不能滿足他身體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開始要從吃固體食物來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基本上大約六個月大的寶寶,大多數能夠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媽媽怎樣才知道寶寶已經預備好可以食固體食物? 過早或遲了加固會有什麼影響?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飲食加固 – 餐前準備篇】
怎樣可以令寶寶享受「食」的樂趣?
引進固體食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希望寶寶吃得開心。當寶寶慢慢學會喜歡吃,將來他會更容易接受各種不同的食物,減少偏食的情況。
要讓寶寶吃得開心,家長又餵得輕鬆,首先要做好餐前的準備,然後吃的時候要保持愉快的氣氛。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