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維他命D 或減少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22 May 2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擴散,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細胞因子風暴」嚴重,也稱為「炎症風暴」,而損害肺部,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最終導致不能呼吸而死亡。

最近,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教授 Vadim Backman團隊研究了來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後,發現嚴重的維他命D缺乏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研究小組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指出,與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相比,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新冠肺炎高死亡率國家的患者,其維他命D含量較低。

「細胞因子風暴」意指一種失控的免疫反應,當人體受到病毒感染,出現免疫系統防禦過當的情況,促炎性細胞因子持續大量產生,不斷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聚集到炎症部位,過多的免疫細胞及多種促炎細胞因子引起組織充血、水腫、發熱、損傷,還可能引起其他感染甚至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最終可能令患者器官損傷甚或衰竭,繼而引致死亡。

通過分析全球可公開獲得的患者數據,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維他命D水平與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 之間的強烈關聯,以及維他命D缺乏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教授認為維他命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可以防止免疫系統變得危險地過度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他命D,雖然維他命D不會阻止患者感染病毒,但可以保護患者免受新冠肺炎嚴重併發症影響,包括死亡。

不過,教授並非鼓勵大眾要即時攝取維他命D補充劑,他提醒大家因過量攝取維他命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教授表示,對於哪種劑量的維他命D對這個疫症最為有益實在很難說,但是很明顯維他命D缺乏是有害的,這可以通過適當的補充輕鬆解決。

維他命D

維他命D 的功能是協助身體吸收和利用鈣質及磷質,以幫助牙齒和骨骼生長,保持腦部健康及血中鈣質的平衡。
維他命D 能調節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包括大腦,也可調節高血壓及甲狀旁腺激素(PTH),可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 結腸癌。

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蛋黃、肝臟、魚肝油、魚類等。
🌞
曬太陽時,皮膚也會製造維他命D的,每日只要暴露在陽光下10-30分鐘,人體自身即可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3

不過,如果過量攝取維他命D 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

  • 軟骨鈣化
  • 血中鈣質過高,令身體器官如腎臟受損,心跳不正常
  • 嘔吐、腹瀉
  • 眼睛疲倦
  • 皮膚痕癢

參考資料:https://news.northwestern.edu/stories/2020/05/vitamin-d-appears-to-play-role-in-covid-19-mortality-rates/


相關醫療專題

Medinfo cover_睡眠窒息症_Sleep Apnea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 → 繼續閱讀

睡眠窒息症患者 罹患社區性肺炎風險高出近3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令不少人有焦慮丶擔憂的情緒,可能害怕防疫物品不足夠自己或家人會受感染,又擔心工作及經濟受很大影響,導致晚晚睡不安穩。
睡眠與免疫力的關係密不可分。睡眠不足、睡眠質素下降都會令身體因沒有足夠的休息而降低抵抗力。硏究顯示有睡眠問題的人,特別是睡眠窒息症患者,感染社區性肺炎比一般人高 2至3倍。

根據研究顯出,相對於 1晚8小時睡眠,1晚只有4小時睡眠會使免疫系統中循環的自然殺傷細胞大幅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本身自然殺傷細胞可以消滅許多種病原體。除了睡眠時間不夠、焦慮影響睡眠品質外,令人常常覺得睡不飽的「睡眠窒息症」是常見影響睡眠的慢性疾病。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患者會在窒息後掙扎醒來,回復正常呼吸後又再入睡。一旦入睡,又再短暫缺氧窒息,週而復始。每次的短暫窒息可維持數秒至一分鐘以上,斷斷續續的睡眠令患者難以進入熟睡狀態。睡眠質素自然不佳,白天精神亦不佳,會使專注力及記憶力變差。

根據研究顯示,睡眠窒息症患者罹患社區性肺炎較一般人高2.86倍,重症患者更是超過3倍。通常年紀大、男性、肥胖、下顎細或頸短、呼吸道狹小、吸煙等人士罹患的風險較高,患者常會有打鼾、短暫噎住或倒吸一口氣而清醒過來等症狀。

很多患者因為枕邊伴侶受其症狀影響而進行詳細檢查並確診的。伴侶會擔心患者在睡眠中呼吸停止或因睡眠受到鼾聲干擾而睡不好,伴侶也因睡眠受干擾而容易免疫力下降。長期下來會對患者與另一半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嚴重的影響。

忽視睡眠窒息症可間接引起其他病症包括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正、缺血性中風、甚至猝死。若懷疑患上睡眠窒息症,應儘快諮詢專科醫生意見,醫生可安排做全面的睡眠測試以作診斷及進行治療。

想了解更多,或需要諮詢專科醫生意見,歡迎聯絡我們。


相關醫療專題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 繼續閱讀

口罩小百科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又稱:武漢肺炎) 疫情持續,確診感染人數持續上升,造成國內外民眾人心惶惶,大眾對口罩的需求大增。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繁多,有的是布質的、有的是不織布的、有活性碳的,到底面對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時,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口罩呢?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病毒是藉由飛沫傳染,例如一般流行性感冒,腸病毒和腸胃炎的病毒等,在初期病毒量高時都有可能藉由呼吸道傳染,戴口罩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這類被飛沫傳染的機會。

常見口罩類型比較

坊間售賣各式各樣的口罩,例如N95口罩、外科口罩、黑色海綿口罩等,市面上的口罩類型功能各有不同,現整合出「常見口罩類型比較」,其中有些類型是無法有效隔絕細菌病毒的,大家要注意喔!

😷 N95口罩

N95口罩為通過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 認證,亦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可用於外科手術的口罩,有效阻隔帶病毒的飛沫。過濾效率達95%,能過濾懸浮粒子、病菌病毒,但缺點是透氣度較低,長期配戴容易讓人感到不適。一般民眾並不需要配戴N95,只有接觸高傳染風險病患的醫護人員才需要。

😷 外科口罩

常見的一般外科口罩可隔絕90%以上的飛沫及病菌病毒,但缺點是無法阻隔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或化學氣體。外科手術口罩一般具備三項功能:表層防水、中層過濾、內層吸濕。

大部份外科口罩由三層物料所組成:

🔷 外層 (防水層):
由於不少傳染病(如流感, 非典型肺炎等) 都是透過飛沫傳播,防水層的重要性在於防止帶有細菌或病毒的飛沫滲入,從而減低被感染的機會。
🔷 中層 (過濾層):
是一個濾網屏障,用作阻隔病原體。
🔷 內層 (吸濕層):
通常是柔細的纖維,用作吸收配戴者呼出的濕氣和水分,提升配戴時的舒適度。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指出,N95口罩與外科口罩對於預防流感並無顯著差別。

😷 海綿口罩

海綿口罩能夠防止吸入大型灰塵及異物,但無法有效阻隔病菌病毒,清洗過後可循環再使用。

😷 活性碳口罩

活性碳口罩可吸附異味及阻隔灰塵,適用於清潔、噴漆等有刺激氣味的工作場合。一般是不織布口罩多了一層活性碳的加工層,加了活性碳主要是用以吸附空氣中的有機物質及減少異味吸入,但使用純活性碳口罩,並不能有效過濾帶病毒的飛沫。

口罩標籤資訊

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繁多,有些市民誤把防塵、防花粉等口罩當作外科口罩用。為了大家能避免用錯合適抗菌口罩的風險,現整合了不同類型口罩的資訊,以及一些常見標籤和詞彙供大家參考。

佩戴口罩小貼士

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預防經飛沫傳播的疾病,但如果佩戴方法唔正確,口罩的保護效能就會減低!

如何正確佩戴外科口罩?

  1. 選擇合適尺碼的口罩,兒童可選擇兒童尺碼。
  2. 佩戴口罩前,應先清潔或消毒雙手👐。
  3. 要讓口罩緊貼面部:
    📌 大部份口罩由三層物料組成,外層防液體飛濺,中層作為屏障阻擋病菌,內層吸收佩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分。
    📌 佩戴者必須依照生產商建議使用口罩,包括如何存放及佩戴口罩(如分辨口罩的前後)。一般而言,有顏色/摺紋向下的一面向外,有金屬條的一邊向上。
  4. 如選用綁帶式口罩,將綁帶繫於頭頂及頸後;如選用掛耳式口罩,把橡筋繞在耳上,使口罩緊貼面部。
  5. 拉開口罩,使口罩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
  6. 把口罩的金屬條沿鼻樑兩側按緊,使口罩緊貼面部。
  7. 佩戴口罩後,應避免觸摸口罩。若必須觸摸口罩,在觸摸前、後都要徹底清潔或消毒雙手。

佩戴口罩 5步曲

簡單記住 “洗、看、戴、調、壓” 就可以了!!


相關醫療專題

Medinfo cover_睡眠窒息症_Sleep Apnea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 → 繼續閱讀

為你拆解「生蛇」的迷思

提起「生蛇」,大家都會想起一個字,就是“痛”!好像扎針、火燒、電擊一樣的痛,甚至有痛到不能動,躺在床上大叫的可能。

「生蛇」是帶狀疱疹病毒,它有一個特性就是潛伏在神經線裏面。生蛇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小時候病毒會導致水痘,康復後會潛伏在神經線裏至再次發作的時候,就變成生蛇。所以沒有出過水痘是不會生蛇的;不過,只要一旦出過水痘,水痘的帶狀疱疹病毒就有機會潛伏在神經線上,等待甦醒的時機,便形成生蛇。潛伏的帶狀疱疹會於身體情況變差時發病,身體出現呈帶狀的紅疹和水泡,受感染部位會痕癢,灼熱和出現刺痛。

曾經被生蛇困擾也不代表十分了解這個病症,就讓我們為大家拆解以下一些生蛇的謬誤吧!

迷思一︰年輕人不會生蛇?

年紀大的人的確比較容易生蛇,但年輕人都一樣有機會生蛇的。生蛇主因是身體免疫力下降。老人家免疫力容易變差,發病率相對比其他年齡較高。60歲或以上的長者,生蛇的機率較20多歲的年輕人高出6倍。

近年來,生蛇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因為年輕人長期熬夜、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容易引致身體免疫力突然下降、抵抗力變差,可能使潛伏的病毒帶狀疱疹甦醒,增加生蛇的機會。

迷思二︰生蛇纏夠一圈就會致命

不是的。正常情況下,生蛇病發只會由脊椎神經線開始,向其中一邊神經線展開,因此不會生成一個圈。除非身體情況很差,免疫系統本身有問題,使身體多於一條神經線病發,結果導致看起來生了一圈。不過即使出現如此狀況,病人也不會死亡。

迷思三︰生蛇和濕疹是同類疾病

生蛇和濕疹完全不一樣的。濕疹是不具傳染性的皮膚反應疾病,主要是因為遺傳和過敏反應造成;而生蛇是過濾性病毒,感染水痘後潛伏身體,伺機發病。兩者在本質和病徵上都有着相當大的分別。生蛇的痛楚通常比濕疹嚴重,會出現灼熱、刺痛等神經痛。

迷思四︰生蛇會傳染

帶狀疱疹病毒(生蛇)的確具傳染性,但不會令其他人生蛇。即使直接接觸到生蛇患者的水泡,病毒只會令沒有患過水痘的人生水痘,但不會令新感染者直接生蛇。所以孕婦和未出過水痘的人士應避免接觸患者,因為胎兒和未出過水痘的人士,會有機會受感染,影響胎兒發育及生水痘。

迷思五:生過蛇就不會再生

不是的。曾經生蛇仍有機會再次生蛇,甚至可以是同一位置。生蛇患者發病一段時間後,水泡會逐漸消退,但其實病毒不會從此消除。病毒仍然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組織內,日後有機會復發,不會完全斷尾。所以不要因為生過蛇就掉以輕心,要保持身心健康,以免復發。

迷思六:生蛇容易致死?

生蛇是一個低殺傷力的病,事實上致死的機率很低;但要注意的是生蛇的併發症。生蛇可能會引致發炎、細菌感染或神經痛等後遺症;生蛇若擴散至面部,例如眼睛或耳朵神經,便有機會影響視覺及聽覺。生蛇也是身體響起的警號,有可能因為有其他的疾病而使身體的免疫功能受到影響,所以生蛇不容忽視。

迷思七:生蛇疫苗沒有作用?

生蛇疫苗能夠大大降低生蛇機率是經過醫學實證的。不過,沒有預防針能100%完美預防疾病,生蛇的預防針亦不代表100%有效預防病症。不過,醫生一般建議五十歲以上的人,不管曾否生蛇都建議打預防針,只打一針。而年輕一輩有機會生蛇或曾經生蛇的,醫生會建議五十歲前先打一針,然後五十歲後再打一針。另外,預防針能有效壓抑生蛇的病情,降低病發時的神經痛,大幅減輕痛楚。

迷思八:生蛇無可避免?

生蛇患者,必定曾經出過水痘(有時症狀可能很輕微而不自知),因為這樣才會使帶狀疱疹病毒得以潛伏身體。而生蛇與否,同出水痘時的嚴重程度並無關係;不過感染水痘病毒,會首先出現水痘症狀。香港約有95%的人士曾出水痘,他們全部都有機會生蛇,累積風險約有三分之一。所以,只要年過50,出過水痘,都屬高危一族。

雖然生蛇的確難以避免,而且目前沒有100%預防生蛇的方法。不過,其實不論長者還是年輕人,只要保持心境開朗,充足睡眠,多做運動,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全,就可以大幅減少生蛇的機會。所以保持身心健康,也是預防生蛇的一個方法。

生蛇的治療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於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大約需要服用5-10天,以藥物抑壓病毒,控制紅疹及水泡的生長,減低後遺神經痛的機會;至於神經線痛的情況,通常會用抗抑鬱藥、抗癲癇症的藥物去醫治,但這些藥物或有副作用。

生蛇的預防

生蛇疫苗

現時的生蛇疫苗是一種活性疫苗,有效預防帶狀皰疹、生蛇後遺神經痛及其引起之急性及長期痛症。生蛇疫苗適合50歲或以上男女,只須接種一針。

水痘疫苗

生蛇和水痘的致病元兇都是帶狀皰疹病毒。兒童接種水痘疫苗能預防水痘,便不會有機會生蛇。水痘疫苗分別於一歲及小一前注射,共需兩針。

(來源:蘋果日報)


相關醫療專題

【生蛇】
「生蛇」是一種皮膚病,學名叫「帶狀皰疹」,由水痘病毒引致。由於患者皮膚會出現紅斑和水泡,一群一群長在一起,看來像一條蛇,故俗稱「生蛇」。 → 繼續閱讀

受銀屑病困擾 頭皮「落雪」狂抓痕 新藥療效顯著

29 November 2019

根據統計,在香港每1000人當中有3名銀屑病患者,每年超過600個新症,估計現時有逾兩萬名銀屑病患者。銀屑病(Psoriasis)俗稱為牛皮癬,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皮膚出現紅腫及皮屑剝落症狀,輕則手腳佈滿皮屑,背部痕癢脫皮,深夜難以入眠,重則不但全身脫皮,還會患上關節炎及手指腳趾脹痛變形。

銀屑病還未有根治療法,目前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病情,現階段只能用類固醇及補濕藥膏等控制病情。其實銀屑病並不會傳染他人,但銀屑病令患者皮膚增厚,導致身體上多處脫皮及引發紅腫傷口,影響患者外觀,更受到社會上的歧視,令超過一半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包括失眠、睡眠質素下降,甚至對有興趣的活動提不起勁,盡量去迴避社交生活。

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銀屑病成因不明,有3成機會遺傳,患者病情會隨壓力或季節變化加重,惟現時治療方案僅針對病情較輕患者,認為新藥療效較長,建議嚴重患者可試用。

銀屑病分為「尋常型」、「膿包型」及「紅皮型」,大部分患者均屬「尋常型」,大多於20歲至40歲發病。曾有從商的患者初期確診後,班塊狀的皮屑分佈手、腳及頭皮,頭皮屑經常如下雪般遍布西裝上,令他而工作見客時尷尬不已。後來患者的病情趨嚴重,肚皮上紅腫斑塊加劇,面部亦開始有紅腫及皮屑,痕癢得難以入睡,影響日常工作。醫生及後建議患者試用新一代長效生物製劑;一個月後患者覆診時情況改善了不少,已不再受痕癢所困,可回復日常工作。

專科醫生稱,現時銀屑病靠類固醇藥膏、光療法及口服藥物治療,僅針對病情較輕患者,同時伴隨皮膚變薄,甚或致皮膚癌及肝臟受損等副作用。本港今年引入了最新生物製劑「古塞庫單」,能有效抑制致病的白細胞IL-23,控制發炎反應,療效較舊生物製劑長,兩成患者使用後不再復發。醫生建議情況嚴重或演變成關節炎的高危患者可考慮嘗試新藥;惟每月藥費約一萬元,平均每兩個月需注射一次。

另外,病人亦需要改變生活習慣,作息定時有助強壯免疫系統,而且不要吸煙飲酒,以免加劇病情。運動亦有幫助,例如游泳,有助紓緩關節炎,而陽光及海水(鹽水)亦可改善病情。飲食方面,少紅肉多蔬菜、多吃乳酪及益生菌,因益生菌有助腸臟健康,增加免疫力。一般來說,銀屑病病人較易肥胖,亦較容易患上糖尿病、脂肪肝及尿酸高,因此,病人的飲食要較清淡。


(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香港01,明報)

暴食酗酒易傷肝 脂肪肝容易演變成肝硬化

18 November 2019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脂肪肝也成了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大約二十人當中,總會有一至兩個人有脂肪肝問題,所以十分普遍。脂肪肝這種疾病,可輕可重,控制住了,不讓其往壞的方向發展,那麼脂肪肝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但若不理會它的話,長遠來說甚至會有肝硬化的情況,最後會演變成癌症。


為甚麼有脂肪肝會有肝硬化?

外科專科醫生解釋:「肝本身有修復能力,但在過程之中就會產生這些纖維組織,輕微的未必有事,但持續不斷的話,廣泛性整個肝都會受到影響,譬如說肝炎、酒精等都會令整個肝纖維化,初初纖維化會開始變硬,久而久之沒有彈性,肝會收縮,肝的表面也會凹凹凸凸。」
纖維化的過程,跟我們皮膚受傷結疤的情況相若。「脂肪肝的診斷大部份都是偶然發現,現在通常會透過超聲波和一種叫密度測試的方法去檢驗。」

如何判斷是屬於哪一種脂肪肝?

簡單的方法是從病人的生活習慣去判斷是酒精性或是非酒精性的脂肪肝問題。
如果病人由朝喝酒喝到晚,因為酗酒的習慣,很大可能患有酒精性的脂肪肝問題。而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大的風險因素就是肥胖。
另外驗血脂、三脂酣油、膽固醇都會知道是屬於哪一種脂肪肝。

脂肪肝大致分為兩類:

🥃  酒精性脂肪肝,成因是飲酒過度
🥃  非酒精性脂肪肝,由糖尿病或肥胖等其他成因導致

目前脂肪肝和酒精都是肝硬化的常見成因,醫學界相信每三個人中約一人有不同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男性患非酒精性脂肪肝比女性常見,糖尿病患者及年逾50歲人士風險亦較高。

另外,減肥也受醫學界公認,是有助減低患有脂肪肝的風險。大家別以為僅僅不喝酒就不傷肝,亂吃也會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簡稱NAFLD)。這情況在美國這個愛快餐文化的國家早已響起警號,美國UCLA醫學院,有25%換肝手術當中,正正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而且增幅不斷上升。

主治肝臟的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如果有脂肪肝同時又有乙型肝炎,情況就有點棘手。雖然肝炎可以靠藥物控制,但脂肪肝則要看看有甚麼可以控制呢。如果兩邊都控制得不好,肝就加速衰退,變成肝衰竭,功能更差。香港乙型肝炎普遍,四個帶菌者當中,有一個有機會變成肝硬化或有肝癌。

不肥胖不代表沒有脂肪肝,所以安全起見,還是定期驗身,飲食節制。有研究發現,每日飲一罐汽水,都會增加脂肪肝患病風險45%。另外,吃肉份量過多,風險則更加大。譬如說,一日吃14件麥樂雞份量的肉,比只吃7件份量的患病風險高出三倍,所以多菜少肉是常識。脂肪肝本身就是一個警號,因為它的出現也標誌着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酒精傷肝,更是脂肪肝的元凶。而兩成的脂肪肝病,都會演變成肝硬化。

脂肪肝/肝硬化的病徵

許多脂肪肝病例也沒有任何徵狀,其中輕微患者更特別難以察覺。不過患者或會覺疲倦或感覺肝臟位置疼痛或不適,即身體右側肋骨對下處。疼痛是脂肪積聚太多令肝臟膨脹,導致肝臟表面的敏感膜層拉伸所致。

隨着脂肪肝病情加深,肝臟或會出現疤痕漸漸硬化。肝硬化患者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 腹部(肚)隆脹
  • 皮膚痕癢
  • 嘔吐、嘔血或便血
  • 容易碰瘀
  • 記憶模糊或記憶力差
  • 虛弱及肌肉乏力
  • 眼和皮膚泛黃(黃疸)

如出現上述徵狀,應立即諮詢醫生。肝臟專科醫生一般會安排下列的檢測以診斷患者肝硬化的情況:

🔍 超聲波(Ultrasound)或掃描(Scan)
超聲波(Untrasound)、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掃描(MRI Scan)可製作肝臟造影,顯示肝臟是否有任何脂肪。

🔍 肝纖維掃描(Fibroscan)
這種掃描與超聲波相似,可顯示肝臟的疤痕。

🔍 肝活片檢查(Liver Biopsy)
這是唯一可確定肝臟受損程度的檢測。


肝癌晚期三大治療方法

肝癌晚期三大治療方法: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新標靶藥、免疫治療

肝癌一直是香港三大癌症殺手之一,男女都有機會罹患,但以男性居多。醫生通常會根據癌細胞種類、腫瘤大小、數目、位置、擴散程度、患者年齡及其他生理狀況來決定治療的方法。

肝癌如屬於早期,癌細胞未有擴散,而且腫瘤只在肝的其中一邊,患者可用手術直接將腫瘤切除,肝臟可以自行修復生長至原本大小。但不是太多肝癌患者適合做手術,因發現腫瘤時已經屬於晚期,腫瘤已經擴散或肝功能本身不佳。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是針對中晚期肝癌的其中一種治療方式。醫生會在病人腹股溝動脈插入導管至肝動脈,經動脈輸入化療藥物和栓塞劑,將化療藥物及栓塞物直接注入腫瘤,把腫瘤殺死及截斷其血液供應,餓死癌細胞。
這是治療肝癌的獨有方法,在其他癌症上很少採用。

針對晚期肝癌,醫學界現時以三大新方向治療肝癌,分別是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新標靶藥免疫治療,三管齊下,為肝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

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利用同位素 Y-90 取代化療,所灌入的東西會近距離釋放出高劑量放射能β-射線,從體內以輻射直接攻擊腫瘤。
針對無法動手術的肝癌病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另一項新興的治療肝癌技術。突破過往的體外放射治療,立體定位能在放射治療中隨著跟蹤定位極精準作出放射治療,並透過放射治療儀器內設的嶄新影像導引系統進行。
放射線束從多角度針對病人的腫瘤,以確保放射線束盡量覆蓋腫瘤,同時不影響正常的器官。

新標靶藥

醫治肝癌的藥物在過去10年,只有一種標靶藥物可供一線治療,就是索拉非尼 (Sorafenib),是第一代的標靶藥物。幸好新的標靶藥樂伐替尼 (Lenvatinib) 成功被研發,去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FDA) 認可作為治療肝癌的一線標靶藥物,讓晚期肝癌患者的藥物治療多了選擇。

研究發現新一代標靶藥樂伐替尼 (Lenvatinib) 可針對多個靶點,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從而令藥物阻截腫瘤的訊號傳送,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新的標靶藥最大特點是對華人效果顯著,根據臨床研究報告顯示,香港、內地和台灣的病患使用後總存活中位數為15個月,較傳統標靶藥多了近 5個月。另一款標靶藥瑞格菲尼 (Regorafenib) 是一個多靶點的治療肝癌的二線藥物,對經索拉菲尼治療後耐藥 (失敗) 的晚期肝癌患者療效顯著。

免疫治療

除了新的標靶藥外,免疫療法也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特別是對晚期患者,成效頗為理想,不但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同時減少了副作用,為肝癌帶來新治療方向。

免疫治療其實是透過藥物,刺激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以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上存有名為「PD-1」的蛋白質,而 「PD-1」 正正可以與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配體結合,致使免疫系統未能如常認出癌細胞,無法作出攻擊,令癌細胞在體內生長。至於免疫細胞上的「CTLA-4」蛋白質,與「PD-1」相近,同樣限制了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功能。為了令免疫系統順利攻擊癌細胞,「PD-1抑制劑」等藥物面世,透過阻止「PD-L1」與「PD-1」結合,令免疫系統可發揮其消滅癌細胞的功能。這就是免疫治療法的運作原理。

(資料來源:香港01)


相關醫療專題

肝癌 (Liver Cancer)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也是重要器官之一。
肝腫瘤、脂肪肝、急性肝炎或其他疾病都會令肝臟腫大。
肝癌常見於50至70歲人士,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四倍。早期肝癌一般沒有症狀, 一般患者於肝癌中至晚期才確診。 → 延伸閱讀

乳房問題和乳癌知多少

25 October 2019

十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你知道嗎?

香港女性的乳癌發病率持續上升,從1993年的1,152宗增至2016年的4,108宗。乳癌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癌症,位列香港婦女致命癌症第三位*,平均每15位香港婦女便有一位於一生中會有機會患上乳癌*。藉著國際乳癌關注月,我們應該多關心身邊的女士們,幫助她們了解乳癌的風險、病徵和症狀。

粉紅絲帶已成為關注乳癌的標誌,它代表著女性獨有的堅毅精神和耐力,配戴粉紅絲帶,不僅是對乳癌病患者的支持,也是提醒女性朋友們要時時關心乳房健康。

女生不時感到乳房疼痛,來經期間更感不適,令不少女性懷疑是否罹患乳癌。其實大部分乳房問題都是良性的,不一定和乳癌有關。婦女的一生中,年齡或者其他生理因素均可影響乳房的狀態,常見的乳房問題有良性腫塊、乳房疼痛及乳頭分泌。部份乳房問題可自行痊癒,部份則有機會演變成癌症,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1⃣ 乳房的良性腫塊

大多數的乳房腫塊都是良性的,如纖維瘤,乳腺囊腫 (水囊或水瘤) 等。

乳房纖維瘤

乳房纖維瘤是乳房纖維組織增生,大部分沒有徵狀,很多只在自我檢查或由醫生檢查時才被發現。年輕女性較大機會有此問題,最普遍是 20多歲女生患纖維瘤,所以年輕一族要多加注意。
大部分乳腺纖維瘤未必需要做手術,如有需要,可以利用幼針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假如證實細胞組織是良性的,毋須馬上動手術把它切除。不過,倘若纖維瘤的體積太大,又或不斷增生,便有需要動手術切除,因此患者應時常留意乳房變化。

乳腺纖維瘤會演變成乳癌嗎?
乳腺纖維瘤大多為良性。醫生表示乳腺纖維瘤與乳癌無關,但絕不能排除纖維瘤會演變成乳癌的可能性,例如若出現巨型纖維瘤,當中的正常乳腺細胞或可能演變成癌細胞。

乳腺水瘤

乳腺水瘤並非乳癌,因此毋須動手術把它切除。不過,造影檢查可以分辨水瘤的性質,較複雜的囊腫有需要作活組織檢查,而較簡單的則無須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理。但倘若簡單的水瘤有令患者感到不適,醫生亦可用幼針把囊腫內的液體抽走,令腫塊即時消失。由於抽針後水瘤可以復發,患者須定時自我檢查。

2⃣ 乳房疼痛

很多女性都曾在來經前一星期感到乳房脹痛,這是因月經週期荷爾蒙水平變化而形成,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或服用普通的止痛藥物可幫助紓緩痛楚。乳房疼痛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例如過緊的胸圍、過度運動或因體力勞動而受損等。此類疼痛局部而沒有週期性,只要配戴合適的胸圍或在運動後有適量的休息,或使用普通的止痛藥物,便可改善。

乳腺增生

一些女性的乳房整體較為凹凸不平,在月經前較明顯脹痛,月經後便會消失,稱作乳腺良性增生。這情況毋須特意醫治,倘若乳房痛楚影響日常生活,可服用止痛藥物,並考慮戒除攝取咖啡因,以令情況得以紓緩。
良性乳腺增生的成因未明,素食、肉食、運動及遺傳皆納入為可能性之一。有外國研究顯示,指進食高脂肪及含咖啡因食品會增加患上乳腺增生的機率。不過暫無確切成因,唯有藉改善生活習慣,如多做運動、避免進食反式脂肪、加工食物來減低乳腺增生的問題。

其他引起乳房疼痛的原因:
乳房炎、乳房膿腫、及在較罕有的情況下罹患的乳癌等,都可以引起乳房疼痛。因此最好還是請醫生診斷,確定乳房疼痛的原因。

3⃣ 乳頭分泌

乳頭分泌大多是由乳腺受內分泌刺激而產生,可見於剛生產過後、或腦下垂體腫瘤引致體內乳激素過高所致。此外,服用某些精神科藥物、降血壓藥,甚至避孕藥也可導致這一現象,停藥後則會停止。
乳頭分泌若含膿及伴有紅腫或疼痛,則可能是乳腺發炎。如分泌內有血,便需立刻找醫生檢查,以排除是否有患上乳癌的可能。

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泵清乳汁​可紓緩

乳腺炎常見於正在哺乳的女性身上。在餵哺期間,如奶水未排清,便會造成乳管阻塞,細菌亦可能從乳頭裂傷(嬰兒吸吮時造成裂傷)進入乳房,導致細菌感染而發炎。此時,患者可透過消炎、殺菌、泵清乳汁,排出阻塞的奶水使乳腺得以疏通。

慢性乳腺炎: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

慢性乳腺炎較為罕見,出現成因是自身免疫系統對身體過敏所致。由於非細菌性感染引致發炎,故服用抗生素並無顯著作用;患者可服用消炎或抑制免疫力的藥物,如類固醇。醫生指出,手術對於復發的案例有一定作用。

醫生指急性及慢性乳腺炎均不會直接導致乳癌。可是,如非哺乳期的女士患有急性乳腺炎,患者應進行乳房檢查,以排除癌症或其他惡性疾病。

乳癌的風險因素

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增長
  • 家族乳癌史、遺傳體質
  • 提早初經或延遲停經
  • 曾患乳房良性疾病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從未生育或在35歲以後首次生育
  • 從未哺乳
  • 接受荷爾蒙補充劑療法
  • 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性治療
  • 停經後超重或肥胖
  • 飲酒
  • 缺乏運動

可能的風險因素

  • 吸煙
  • 夜班工作
  • 精神壓力
  • 進食過量肉類/奶類製品

🌟 如能及早診斷乳癌,治愈率可超過80%。乳癌若在早期便被發現,患者就能夠有較多治療方案選擇,提高治愈機會。同時,患者亦可採取較溫和的治療方案,大大減輕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香港乳癌基金會)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 (2016年統計數據)


相關醫療專題

乳癌 (Breast Cancer)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佈的數字,約每四名患癌女性中,就有一名是乳癌患者,平均每 15位香港婦女便有一位於一生中會有機會患上乳癌。
乳癌位列香港婦女致命癌症第三位 。 → 繼續閱讀

中大引進新技術 讓胎兒產前診斷更準確

19 September 2019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最近引入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以進行遺傳學入侵性產前診斷。研究團隊證實新技術與目前採用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和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基因芯片技術)相比,能夠更精確檢測致病性的基因組微缺失或微重複,從而提升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嚴重先天性疾病的靈敏度及準確性,有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Genetics in Medicine內發表。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的研究團隊介紹最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來源:香港商報)

一般高齡孕婦、曾流產或出現胎兒異常等孕婦均需進行入侵性產前檢查,以檢查胎兒是否患有遺傳疾病或其他基因異常問題。「基因芯片技術」是目前首選的入侵性產前診斷技術,不過,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更精確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高危孕婦檢測胎兒有否嚴重的先天性遺傳病,相較基因芯片技術,新技術可以額外檢測到 1.7%病例,分辨率更高。

其實,中大醫學院於2009年已在亞洲區率先引入並應用基因芯片技術於產前診斷上,利用染色體微陣列分析以檢測基因序列的微缺失或微重複,即檢測染色體中是否有某一段落異常增多或減少。微缺失或微重複可以導致先天性心臟病、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智力問題,因此醫院管理局自今年年中開始向所有本港高危孕婦提供免費的基因芯片技術分析。但由於分析敏感度的限制,對於微缺失或微重複較細小的變異未必能夠偵測出來,另外則是只有少部分細胞出現基因異常的低比例「嵌合體」,也難以檢測。

基因芯片技術和全基因組測序技術都是通過使用絨毛活檢細胞、抽羊水或胎兒臍帶血進行檢測,以測量DNA序列中的拷貝數變異,檢測胎兒有否出現基因組失衡。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研究團隊於2016年開發了用於測試胎兒是否有先天染色體疾病的全基因組分析「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組測序技術」(FetalSeq),並於2016至2019年在香港及廣州為1,023名孕婦檢測絨毛膜、胎兒羊水或臍帶血,發現「FetalSeq」可檢測目前「基因芯片技術」檢測到的所有基因變異。「基因芯片技術」確診121個病例,確診比例為11.8%;FetalSeq確診數目為138個,確診比例為13.5%,即新技術額外檢測出17宗(1.7%)病例,為準家長提供更新的診斷資訊。

中大研究團隊續指,基因芯片會有4.6%的失敗率,但新技術就只有約0.5%的失敗率。另外,基因芯片每次只可檢測8個樣本,但新技術就可檢測48個樣本。不過,兩個技術均為入侵性產前檢查,都有0.1至0.2%的流產風險。

全基因組測序之儀器 (來源:香港01)


(資料來源:香港01, 香港商報,明報)

認清「川崎症」病徵 有助兒童及早治療

16 August 2019

小朋友出疹不能輕視!近日有媽媽在網上分享,指兒子患上「川崎症」,出現出疹、嘴唇破損等症狀,隨後更要留院觀察。兒科醫生更指,川崎症的併發症可導致死亡。

什麼是川崎症?

川崎症_3

川崎症為本港常見的兒童心臟病,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患者全身會有中型血管急性發炎。兒童心臟血管發炎屬於後天性的心臟病,患者一般在五歲以下,並於患病三至四星期後出現心臟冠心血管病變。現時全港10萬名兒童中,約有70至100人患有川崎病,比20年前增加近1倍。

兒科醫生表示,川崎病至今成因不明,醫學界普遍相信有遺傳傾向的患者受到某種感染,或接觸某種物質而引起的敏感反應。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發病率會以倍數上升,但不具傳染性。

川崎症病徵

川崎症的六大主要病徵包括:

  • 持續發高燒超過五天
  • 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紅疹
  • 兩眼結膜充血、發紅
  • 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
  • 口腔黏膜變化 ,嘴唇紅裂,出現「草莓舌」
  • 手腳末稍出現浮腫及紅斑,手指腳指腫脹,約2-3星期後出現脫皮情況

 若患者具有以上其中五種病徵,可診斷為川崎症。

不過,川崎症亦有非典型性,即是在以上六種病徵中,患者只出現四種的病徵。醫生可透過驗血,包括檢測白血球、血沉澱及發炎指數,以及進行肝功能測試、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波檢查,確診病人是否患上非典型川崎症。

川崎症治療

心臟血管發炎並非小事,若病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血管狹窄會引致冠心病;血管曲張,更會出現心包積血,影響血液輸送,嚴重的可導致死亡。一般來說,病童要住院留醫,在發病的5至10天內接受丙種球蛋白的靜脈注射,並服食亞士匹靈,如血管發炎情況消退,當中大部分患者接受一次靜脈注射便可,部分患者則可能要注射兩至三次才痊癒。而患者在炎症消退後,大概在服藥兩個月後便可停藥,並需定期覆診。

另外,雖然川崎病跟甲型流感同樣會有發燒情況,但川崎病的高燒情況是長期持續,任何藥物都不能抑制;流感的發燒幾天便會退。而川崎病沒有一個專屬的檢測,全靠醫生的經驗,但流感卻有快速測試。除了持續高燒,川崎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眼紅、嘴唇和口腔都會紅裂。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

【兒童發燒5日要小心! 川崎症恐致心臟病】
有本港兒科醫生指出,川崎症併發症可導致死亡。現時全港10萬名兒童中,約有70至100人患有川崎症。美國研究數據指川崎症的深遠影響,40歲以下因冠心病入院的人士中,有5%曾患川崎症,當中很多患有冠狀動脈血管瘤。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