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也是重要器官之一。
位於身體的右上腹,分為左葉、右葉和尾狀葉,左葉較小,右葉則較大,右葉約佔整個肝臟體積的60-70%。
肝腫瘤、脂肪肝、急性肝炎或其他疾病都會令肝臟腫大。
肝臟的下方是膽囊、小腸和胰臟。
► 肝癌的風險和成因 ► 肝癌症狀 ► 肝癌的分類 ► 肝癌併發症 ► 肝癌分期 ► 肝癌的診斷 ► 肝癌的治療

肝臟的功能
肝臟主要負責吸收進入體內的有用物質,及排走對身體有害的毒素,它的四大功能包括:
► 製造膽汁及脂肪代謝
► 糖代謝
► 排毒
► 製造蛋白質及血凝因子
肝臟是人體唯一能自行修復損傷的器官,即使大部分細胞受損,其餘部分仍能負擔身體需要並維持正常運作,也能逐漸增生至接近原來的大小。
正因如此,初期肝癌一般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容易讓患者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肝癌的風險和成因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
在東南亞地區乙型肝炎是比較普遍的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患上肝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100倍,香港乙型肝炎帶病毒率更一直在中至高水平位置。至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上肝癌的風險更比一般人高150倍。
根據統計顯示,每 4 – 5個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就有一人有機會患上肝硬化或肝癌。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更是沒有肝硬化的階段,無任何明顯症狀下演變成肝癌,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一般毫無症狀,而少部分急性肝炎患者,會出現急性肝炎,患者會感到右上腹疼痛、噁心、食慾不振、黃疸、非常疲倦和小便變茶色等症狀。如成年人感染,大部分患者於康復後會在體內產生抗體。不過,如於孩童時期受到感染,他們成為長期帶菌者的機率會高得多。
📌 乙型或丙型肝炎帶病毒者等肝癌高風險人士應每半年至一年接受肝功能、甲胎蛋白血液測試及肝臟超聲波檢查。及早發現,可提高治愈機會。

肝硬化
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長期受損後,當損耗超過自身的修復能力時,便要由纖維組織自我修補,因而引致多處結疤,逐漸形成肝硬化,有機會演變成肝癌。硬化的肝臟不能在短時間內清除毒素、不能製造適當的蛋白質、血凝素或血糖等,患者甚至有機會吐血。因為硬化的肝臟令血液流入肝臟時受到的太大的阻力,血液不容易由小腸進入肝臟,結果經由食道和胃部的血管支流進入心臟。正常人體內這些血管支流很微細,但肝硬化患者體內這些血管支流變得很粗,而且血管壁變得很薄,不能負荷大量血液,所以當其中的血管支流穿破時,大量血液會積聚在胃和食道內,患者就會吐血。

🚨 嚴重酒癮
若天天飲用大量酒類飲品,且有飲酒過量的習慣多年,患上肝癌的機會就比較大。
🚨 食物霉菌
花生、穀物、粟米、大豆、乾果等雜糧發霉產生的黃麴毒素可導致肝癌。
🚨 各種代謝症
包括脂肪肝、高血脂 (三酸甘油酯)、高血壓、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等,多見於超重人士。
🚨 環境污染
長期吸入有害化學物質,如塑膠廠使用的聚氯乙烯 (PVC)。
肝癌症狀
肝癌常見於50至70歲人士,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四倍。
早期肝癌一般沒有症狀,發展至中後期才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腹部脹大,右上腹有硬塊,肩胛骨部位不適
🎯 腹部積水,有時於腹部表面可見靜脈青筋
🎯 眼白泛黃、皮膚痕癢
🎯 小便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
🎯 凝血素不足,易受傷出血
🎯 食慾不振,無故消瘦
🎯 噁心嘔吐
🎯 發燒、疲倦昏睡
肝癌的分類
(一)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共有兩種 — 肝細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及膽管型肝癌(Cholangiocarcinoma)。

是最常見的類型,始發於肝細胞。
癌細胞多局限於肝臟,較少擴散到肝以外的地方,分為單瘤及多瘤兩類。
單瘤:
只有一個腫瘤,然後會逐漸增大,至後期才擴散到肝臟其他部位。
多瘤:
多個小腫瘤散落在肝臟各處,多見於肝硬化人士。

始發於膽管,常稱膽管癌。
膽管癌多見於肝臟外的連結段,故又稱肝外膽管癌。
治理方法與肝細胞癌療法大致相同。
較罕見的肝癌類型包括:
肝血管肉瘤:
始發於肝血管。
肝母細胞瘤:
通常見於小童。
(二) 轉移性肝癌
肝臟是身體的排毒站,因此容易被其他部位的癌細胞透過血液入侵,形成外來的轉移性癌症。常見的轉移性肝癌源頭為大腸、胰臟、胃部、肺部及乳房。
肝癌併發症

肝癌患者常見併發症如下:
🎯 腫瘤破裂/出血 :
位於肝包膜下的腫瘤有可能破裂並出血,症狀為急劇腹痛和休克,患者需即時求醫。腫瘤破裂屬肝癌患者常見的致命併發症。
🎯胸腹積水 :
當腫瘤細胞轉移到腹膜會產生腹水;而靠近橫隔膜的腫瘤由於直接入侵橫隔膜及胸膜,可引致胸積水。
🎯肝性腦病 (又稱肝昏迷) :
為晚期肝癌患者的常見併發症,也是肝癌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當體內毒素積聚,就會引起肝性腦病,主要症狀為智力減退、認知障礙、行為失常等。
🎯肝功能衰竭 :
當腫瘤嚴重損害肝臟,便會造成肝功能衰竭。症狀包括身體各處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
當肝癌入侵門靜脈,可引起門脈壓高和上消化道靜脈擴張引致出血。
🎯腫瘤轉移 :
腫瘤可能轉移到腦或皮下組織。
肝癌分期
如腫瘤體積細小,而癌細胞沒有入侵血管,也沒有器官轉移,一般列為第一至第二期;如腫瘤有明顯入侵血管或週邊器官,則一般列作第三或第四期。
肝癌治療近年大有進展,即使第四期肝癌,在肝功能許可的情況下,如腫瘤只是入侵鄰近器官 (如膽囊或右結腸) 而未有大範圍或遠端擴散,仍然可以考慮將腫瘤完全切除,療效比單靠藥物治療更佳。
肝癌的治療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
肝功能與腫瘤的分期。
肝癌的分期系統至今仍未有一定的共識,醫院一般會參考分期,加上患者的肝功能及健康狀況,決定最合適的療法。
第一期:只有一個腫瘤,沒有血管侵蝕現象
第二期:只有一個腫瘤,血管有侵蝕現象,或多個腫瘤 (沒有一個大於五厘米)
第三期:多發性的腫瘤,腫瘤多過一個,至少有一個大過五厘米,血管有侵蝕現象
第四期:多發性的腫瘤,腫瘤多過一個,大過五厘米,血管有侵蝕現象,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
肝癌的診斷
早期肝癌沒有明顯症狀,加上右側胸腔遮蓋了大部分肝臟,令較細小的腫瘤難以被診斷,因此一般患者於肝癌中至晚期才能確診。
以下簡述各種診斷方法:

肝功能測試
驗血評估肝功能,檢查肝臟是否能夠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血液甲胎蛋白檢查
📌 肝癌細胞的腫瘤標記為甲胎蛋白(AFP),有助診斷早期肝癌,亦常用作高風險肝病患者作肝癌篩查,以及監測肝癌治療成效。
📌 單以AFP指數診斷肝癌的準確度不高,其結果只能用作參考。
📌 約兩成肝癌患者AFP指數屬正常水平,而肝硬化、肝炎、睾丸瘤、卵巢瘤、轉移性肝癌、懷孕會令AFP指數升高,因此需要配合其他檢查。
肝臟超聲波
於患者近肝臟的皮膚表面以聲波儀探測,反彈回來的聲波轉成影像以確認硬塊位置和大小。
電腦掃描
📌 拍攝不同角度的X光片,構成肝臟立體影像,以確定腫瘤的立體形狀、尺寸和位置,影像較超聲波清晰。
📌 進行掃描前或需注射造影劑,提升檢驗部位在X光片上的清晰度。
磁力共振掃描
📌 使用磁場構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
📌 顯示腫瘤位置、大小和立體形狀,以區分腫瘤屬良性或惡性,觀察軟組織和肝臟血管的狀況。
肝血管造影
📌 透過X光觀察肝臟的血液流動,找出為腫瘤供應養分的血管,了解腫瘤確實位置。
📌 於局部麻醉後,將中空軟管插入大腿內側的動脈,向上伸入肝動脈後,再注入顯影劑顯示血管。
肝臟活組織切片檢查
📌 判斷腫瘤屬良性或惡性,也適用於肝炎、肝功能異常、肝衰竭、肝硬化等常見肝病。
📌上腹部進行局部麻醉後,於皮膚表面切一個開口,用空心幼針穿過右腹表皮伸入腫瘤抽取組織。
📌以顯微鏡觀察細胞樣本,判斷腫瘤屬性及癌症期數。
骨骼掃描
📌 需配合X光、MRI及骨骼切片,判斷癌細胞有否擴散至骨骼。
📌 如癌細胞入侵骨骼破壞正常組織,骨骼的受損部分會吸收較多放射性物質,並在影像掃描中以發亮的熱點顯現出來。
肝癌的治療
醫生一般會根據癌細胞的種類、腫瘤的大小、數目、位置、擴散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可承受副作用的程度等去決定治療方案。
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最理想的做法。如患者情況不適合進行切除手術,醫生一般會使用局部治療,務求儘量保留肝臟健全的部分,例如利用消融治療消滅癌細胞,或把化療藥物和放射性物質送入腫瘤範圍施治,避免影響健全部分的肝臟。
由於各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加上腫瘤位置不同等複雜因素,患上同期數肝癌的患者所接受的治療方法也可以完全不同。以下簡述各種療法:

(資料來源: 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