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健康】點分嘶吼症同哮喘?

嘶哮症的高峰期一般在秋冬季,不過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一些確診新冠的幼童都曾出現「嘶哮」的情況,令家長們擔心不已。

不少人常混淆嘶哮症及哮喘,家長應怎樣分辨幼兒究竟是患上嘶吼症,或是哮喘發作呢?

其實,患上嘶哮症的症狀與哮喘類似,兩者都會出現喘鳴,這點容易令不少家長錯誤判斷,以致延誤病情。

如何分辨嘶吼症和哮喘?

發病原因

哮喘是一種過敏及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接觸到刺激氣管的物質(致敏源),氣管壁周圍的肌肉便會收緊,因而收窄,周邊組織發炎紅腫,有時還會積聚濃痰和黏液,使氣管更為收窄。

嘶哮症一般是由病毒引發的呼吸道感染病症,上呼吸道、接近聲帶的部位因感染而變得腫脹,濃痰積聚於上呼吸道而導致氣道收窄,引起呼吸困難徵狀。

病情持續時間

嘶吼症是一種急性的疾病,可以較快得到治愈的。 但哮喘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較長期的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傳染性

哮喘病本身沒有傳染性,嘶哮症一般由病毒引起,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呼吸時所發出的聲音

嘶哮症和哮喘的患者呼吸時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哮喘患者較小的氣管(較下、較深入的氣管)受阻塞,所以通常呼氣才會發出聲音,而嘶哮症患者呼氣及吸氣時均發出聲音。

咳嗽聲

嘶吼症患者的咳嗽聲異常,如發出類似狗吠或海獅鳴叫的聲音;而哮喘患者發出的聲音是「嘻嘻」 (hehe) 聲。

發炎部位

嘶吼是由咽喉至氣管發炎而引起;哮喘則是下呼吸道至肺部發炎而導致。當然,兩者均影響患者的呼吸。

由於嘶哮症是由病毒感染,病徵輕微的患者呼吸時出現喘鳴聲的情況,病情大概一星期左右便會痊癒,但萬一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有可能會影響患者呼吸,有窒息致死亡風險。因此,如家長發現小朋友出現嘶哮症的典型徵狀,建議盡早求醫。

嘶吼症可預防嗎?

預防兒童患上嘶哮症,即是預防流感的方法了。方法如下:

  1. 正確佩戴外科口罩,叮囑兒童盡量不要觸摸口罩面。萬一觸及口罩面,應用搓手液消毒或洗手。
  2. 保持個人衞生,觸摸口、鼻及眼睛之前、進食前及接觸公共物件後要清潔雙手。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掩蓋口鼻,勤洗手。
  3. 飲食要均衡
  4. 要有充足的休息
  5. 日常進行適量的運動
  6. 避免去人多擠迫的地方

(參考資料:香港哮喘會,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Croup

【樂童健康】嘶吼症即係乜?嚴重可令幼兒入 ICU
幼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甚至帶來長遠的後遺症。近日,有20個月大的女嬰及27個月大的男童在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嘶吼症,情況嚴重,須要插喉及進入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Long Covid MIS-C

【兒童新冠後遺症 MIS-C 可致器官衰竭】
抗疫兩年,來到第五波的疫情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廣泛傳播,除了成人,兒童的感染個案亦飆升,不少個案更是於短時間內轉為重症,實在令人擔心!
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的影響比較明顯,專家提醒家長要保護好孩子。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有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後亦有機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可能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健康。
→ 繼續閱讀

兒童新冠後遺症 MIS-C 可致器官衰竭

抗疫兩年,來到第五波的疫情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廣泛傳播,除了成人,兒童的感染個案亦飆升,不少個案更是於短時間內轉為重症,實在令人擔心!

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的影響比較明顯,專家提醒家長要保護好孩子。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有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後亦有機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可能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健康。

兒科醫生指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兒童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發熱發冷、作悶、嘔吐、腹瀉、四肢乏力和頭痛。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他變異病毒株都有機會影響患者的下呼吸道,從而出現呼吸困難如氣促的徵狀,嚴重會引起併發症如肺炎或其他身體器官的感染。

其中,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約2至6周內,有機會引起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有機會出現在3至10歲的兒童身上。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雖然兒童患嚴重或危殆新冠病毒病的風險較低,但也有一些同時患有多系統炎症的兒童需要住院和重症監護。

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是一種可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發炎的疾病,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腸胃器官。MIS-C 的情況可能非常嚴重,甚至會致命。

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瑪麗醫院等早前曾進行的個案研究亦顯示,確診新冠病毒的兒童康復後或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的情況。發現曾有染疫的10歲男童,康復後約兩周出現右頸淋巴腫脹、持續發高燒、紅眼、嘴唇乾裂及「草莓舌」等症狀,需要再次入院,情況類似急性系統性血管炎「川崎症」,不過由於男童已經在超過一個月前受感染,因此最終診斷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

MIS-C 的特殊病徵,除了持續發燒,更會加上以下多項:

  • 腹痛
  • 眼部充血
  • 腹瀉
  • 頭暈或頭昏(低血壓的表現)
  • 皮疹
  • 嘔吐

並非所有兒童都會出現相同症狀,如出現類似症狀,請立即求醫。嚴重情況或需進入加護病房,MIS-C甚至可以引起器官失調或退化的情況。

研究人員指,雖然MIS-C症狀較少發生在東亞地區的病人身上,但非東亞地區的確診病童,就需多加留意,並提醒醫護人員及家長要留意染疫兒童康復後有否出現上述情況,讓他們適時求醫。

(資料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panadol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兒科醫生指,必理痛等藥物確實有紓緩症狀或退熱的作用,不過要視乎該藥物適用的年齡,父母應要仔細閱讀藥物包裝上的標籤,或先請教藥劑師及醫生。
兒科醫生指小朋友是可以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的,但必須注意服用的分量及確定孩子沒有藥物敏感。

撲熱息痛是什麼

撲熱息痛(又稱醋氨酚)是一種退熱鎮痛藥物,常用於治療頭痛、一般痛症,亦可幫助退燒及紓緩傷風感冒的症狀。
撲熱息痛有不同的配方,包括藥水、藥片、膠囊、粉劑(可溶水)或栓劑(塞肛用)。
市面上很多處方各和非處方的止痛藥、退燒藥和抗感冒藥的配方都含有撲熱息痛。

以撲熱息痛的藥水為例,家長應依照子女的體重(公斤 kg)x 10mg 進行計算每次進食的份量。例如小朋友重10kg,則代表他需要每次服用100mg 的藥水。由於不同牌子的撲熱息痛可能成份和濃度都並不一樣,父母要注意進食的容量(毫升 mL)。
例如:若每5毫升有125mg 撲熱息痛的水劑,那麼10公斤的小孩就應該進食100mg,即是4毫升;若該撲熱息痛水劑的濃度是每5毫升是 250mg,則代表每2毫升就已經有100mg的撲熱息痛成分了。

一般撲熱息痛可以於發燒耳探攝氏38度或以上開始使用,建議每次服藥中間應相隔 4至6小時(以醫生指示為準),而一般不要使用超過3至5天。注意在不同情況下,醫生考慮的用藥分量可能因應病人當時病情而調節。

服藥過量會引致撲熱息痛中毒

撲熱息痛容易購買及不少成藥都可能含有撲熱息痛成分,如家長沒有仔細閱讀藥物標籤,又或沒有跟指示服藥,甚至自行加大小朋友的服用劑量或次數,這些情況都可能會令兒童服藥過量而引致中毒。

撲熱息痛中毒的初期病徵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臉色蒼白和流汗,繼而出現腹痛,肝臟增大及肝功能衰退。

過量服用撲熱息痛,即每公斤體重服多於150毫克撲熱息痛,可引致嚴重後果或生命危險。肝臟受損的症狀可能中毒後幾日才出現,因此建議家長發現服藥過量情況時,要立即帶孩子入院檢查及治療。

量度體溫

兒科醫生建議用紅外線耳探的方法為嬰幼兒量度體溫較好。

每次使用紅外線耳溫計前都要套上新的護套。探熱時記得要把耳道拉直,一歲以下兒童把耳朵向後拉直,一歲或以上的兒童至成人則需把耳朵向後及向上拉直,把探測器放入耳道內。

由於使用耳溫計量度左右耳時會有溫度的差異,所以在觀察體溫期間,都要認定以同一邊耳朵來探熱。每次在同一邊的耳朵量度三次溫度,如結果有差異,要以最高的溫度作準。

另外,由於紅外線額探的測量誤差較大,建議只用於篩查而非作診斷之用。

發燒性痙攣

小朋友發高燒時,身體可能突然抽搐,出現所謂 “發燒抽筋” 的情況。其實是「發燒性痙攣」,俗稱「驚風」。

有這種現象的多是六歲以下的兒童(通常於一至兩歲期間出現),及發燒達攝氏38度以上;而五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是百分之二至五。大約有五成的病例是遺傳得來的;其它的病例則成因不明。大約有三成的病例會復發,並通常在頭兩年半內發生。

絕大多數兒童並沒有「發燒性痙攣」的傾向,故發燒是不會引發痙攣的。而有「發燒性痙攣」傾向的兒童,初時可能因感冒、咽喉炎或中耳炎引起發燒,若體溫急劇上升,約二至六小時內會便出現痙攣的現象。痙攣其間通常會全身抽搐,但一般十五分鐘內便會自動停止。

在痙攣發作時,家長應保持冷靜,將病童側臥以確保其呼吸通暢,並盡快求救。其間可用溫水替病童抹身來降溫,及要保護病童的身軀(特別是頭部),以免撞到硬物而受傷。另外,切勿拚力制止其抽搐的動作,以免弄致骨折。此外應避免試圖將硬物如匙羮等塞入病童口中,或嘗試用力張開病童的口,此舉會弄致病童的牙齒或顎骨受損,甚至有可能令牙齒鬆脫掉下咽喉而引致窒息。

幼兒的腦部尚在發育,發燒較易出現抽搐的狀況,不過一旦幼兒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後而出現發燒和抽搐現象,即代表病情十分嚴重,家長應立即送幼兒入院治理。因幼兒可能出現腦炎或者腦膜炎等併發症,亦即新冠肺炎可能已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死亡率因而大大提升。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急症科, Hong Kong Poison Control Network)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玫瑰疹

【玫瑰疹】BB 無故發高燒 退燒前才出紅疹
嬰幼兒身體較弱,抵抗力亦較差,容易受病菌感染。當孩子發高燒,甚至皮膚出疹,父母最為擔心。
你的小朋友有沒有試過無故發高燒,但當身體出現紅疹後,卻反而慢慢退燒?!
家長不用奇怪,小朋友很可能是患上了「玫瑰疹」。
→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時所產生的正常現象。引起孩子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是細菌、病毒入侵而引致的,如:感冒、氣管炎、肺炎、腸胃炎等。身體脫水亦會導致小孩的體溫上升,家長應留意子女是否有嚴重的嘔吐或腹瀉而引致脫水的現象出現。

嬰幼兒免疫能力未完全發展成熟,容易被細菌或病毒入侵身體而生病,並出現發燒的情況。
孩子發燒時容易感到疲倦,精神欠佳,全身酸痛,因為出汗引致體內失水、臉部潮紅、手腳冰冷、發冷發熱的情況出現。

量度體溫

懷疑小朋友是否發燒,探熱是最佳判斷的方法,但市面的探熱針款式眾多、量度的位置亦有不同。
而且每種探熱針略有不同,判斷發燒的標準亦有所不同,如用錯標準容易誤判病情。要確保量度體溫的準確性,需注意量度的時間長度及手法,否則量度的體溫就不準確了。

首先要知道幾多度才是正常體溫?

原來正常體溫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度數。正常的體溫度數會隨着每日不同的時段、當時的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不同;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身體的溫度。
常見的量度體溫方法有口探、腋探、肛探、耳探和額探,而探熱針亦主要分為水銀式電子式紅外線的探熱針。

這5種量度體溫方法的標準亦稍有不同:

量度體溫方法正常體溫
耳探35.8°C ~38°C
腋探34.7°C ~37.3°C
肛探35.5°C ~37.4°C
額探36.1°C ~37.8°C
口探35.5°C ~37.4°C

嬰幼兒常用的量度體溫方法為腋探、肛探或耳探,肛探普遍被視作準確的方法。不過,肛探有弄傷嬰幼兒腸道的風險,並非所有家長都接受。

另外,不建議嬰幼兒採用口腔探熱法;水銀探熱針容易打破,亦不應給予嬰幼兒使用。腋探最為安全,尤其適用於三個月以下之嬰兒。由於額探的測量誤差較大,建議用於篩查而非作診斷之用。

孩子發燒有何護理的方法?

  • 家長需定時為孩子量度體溫,每4小時至少一次,並視乎情況調整。同時需持續觀察及紀錄孩子情況,如:精神狀況、呼吸狀況、排便狀況等。
  • 孩子發燒不舒服應帶他給醫生診斷生病的原因,並按醫生指示服用退燒藥,無論是服用次數、分量和服用的方法都必需依從醫生的處方。
  • 孩子發燒時可幫他穿上適量衣服,以免過熱或過涼。衣物應以棉質為主,容易吸汗。出汗後,應立即更換濕衣服。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維持於22 – 26 °C 之間。
  • 發燒出汗會令身體失去水分,所以需要給孩子補充適量的水分。餵哺母乳的嬰兒如果發燒,媽媽只要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便已足夠,因母乳本身含有充足的水分。照顧者須留意孩子有否出現脫水現象,如察覺任何脫水跡象,便要立即送院診治。
  • 可幫孩子沖溫水浴或以溫水為孩子抹身,或使用退熱貼、冰袋等,以減輕不適,令他舒服一點。千萬不要用凍水或火酒降溫,這反而會令情況更差,體溫不降反升。
  • 發燒會令孩子較為疲倦,應留在家中,要有充足睡眠及休息。因發燒會減慢胃部的消化活動,因此在發燒期間須避免餵食難消化的食物,但亦毋須刻意減少餵食的分量。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
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玫瑰疹

【玫瑰疹】BB 無故發高燒 退燒前才出紅疹
嬰幼兒身體較弱,抵抗力亦較差,容易受病菌感染。當孩子發高燒,甚至皮膚出疹,父母最為擔心。
你的小朋友有沒有試過無故發高燒,但當身體出現紅疹後,卻反而慢慢退燒?!
家長不用奇怪,小朋友很可能是患上了「玫瑰疹」。
→ 繼續閱讀

【新冠肺炎】維他命D 或減少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22 May 2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擴散,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細胞因子風暴」嚴重,也稱為「炎症風暴」,而損害肺部,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最終導致不能呼吸而死亡。

最近,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教授 Vadim Backman團隊研究了來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後,發現嚴重的維他命D缺乏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研究小組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指出,與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相比,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新冠肺炎高死亡率國家的患者,其維他命D含量較低。

「細胞因子風暴」意指一種失控的免疫反應,當人體受到病毒感染,出現免疫系統防禦過當的情況,促炎性細胞因子持續大量產生,不斷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聚集到炎症部位,過多的免疫細胞及多種促炎細胞因子引起組織充血、水腫、發熱、損傷,還可能引起其他感染甚至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最終可能令患者器官損傷甚或衰竭,繼而引致死亡。

通過分析全球可公開獲得的患者數據,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維他命D水平與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 之間的強烈關聯,以及維他命D缺乏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教授認為維他命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可以防止免疫系統變得危險地過度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他命D,雖然維他命D不會阻止患者感染病毒,但可以保護患者免受新冠肺炎嚴重併發症影響,包括死亡。

不過,教授並非鼓勵大眾要即時攝取維他命D補充劑,他提醒大家因過量攝取維他命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教授表示,對於哪種劑量的維他命D對這個疫症最為有益實在很難說,但是很明顯維他命D缺乏是有害的,這可以通過適當的補充輕鬆解決。

維他命D

維他命D 的功能是協助身體吸收和利用鈣質及磷質,以幫助牙齒和骨骼生長,保持腦部健康及血中鈣質的平衡。
維他命D 能調節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包括大腦,也可調節高血壓及甲狀旁腺激素(PTH),可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 結腸癌。

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蛋黃、肝臟、魚肝油、魚類等。
🌞
曬太陽時,皮膚也會製造維他命D的,每日只要暴露在陽光下10-30分鐘,人體自身即可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3

不過,如果過量攝取維他命D 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

  • 軟骨鈣化
  • 血中鈣質過高,令身體器官如腎臟受損,心跳不正常
  • 嘔吐、腹瀉
  • 眼睛疲倦
  • 皮膚痕癢

參考資料:https://news.northwestern.edu/stories/2020/05/vitamin-d-appears-to-play-role-in-covid-19-mortality-rates/


相關醫療專題

Medinfo cover_睡眠窒息症_Sleep Apnea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 → 繼續閱讀

口罩小百科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又稱:武漢肺炎) 疫情持續,確診感染人數持續上升,造成國內外民眾人心惶惶,大眾對口罩的需求大增。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繁多,有的是布質的、有的是不織布的、有活性碳的,到底面對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時,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口罩呢?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病毒是藉由飛沫傳染,例如一般流行性感冒,腸病毒和腸胃炎的病毒等,在初期病毒量高時都有可能藉由呼吸道傳染,戴口罩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這類被飛沫傳染的機會。

常見口罩類型比較

坊間售賣各式各樣的口罩,例如N95口罩、外科口罩、黑色海綿口罩等,市面上的口罩類型功能各有不同,現整合出「常見口罩類型比較」,其中有些類型是無法有效隔絕細菌病毒的,大家要注意喔!

😷 N95口罩

N95口罩為通過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 認證,亦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可用於外科手術的口罩,有效阻隔帶病毒的飛沫。過濾效率達95%,能過濾懸浮粒子、病菌病毒,但缺點是透氣度較低,長期配戴容易讓人感到不適。一般民眾並不需要配戴N95,只有接觸高傳染風險病患的醫護人員才需要。

😷 外科口罩

常見的一般外科口罩可隔絕90%以上的飛沫及病菌病毒,但缺點是無法阻隔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或化學氣體。外科手術口罩一般具備三項功能:表層防水、中層過濾、內層吸濕。

大部份外科口罩由三層物料所組成:

🔷 外層 (防水層):
由於不少傳染病(如流感, 非典型肺炎等) 都是透過飛沫傳播,防水層的重要性在於防止帶有細菌或病毒的飛沫滲入,從而減低被感染的機會。
🔷 中層 (過濾層):
是一個濾網屏障,用作阻隔病原體。
🔷 內層 (吸濕層):
通常是柔細的纖維,用作吸收配戴者呼出的濕氣和水分,提升配戴時的舒適度。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指出,N95口罩與外科口罩對於預防流感並無顯著差別。

😷 海綿口罩

海綿口罩能夠防止吸入大型灰塵及異物,但無法有效阻隔病菌病毒,清洗過後可循環再使用。

😷 活性碳口罩

活性碳口罩可吸附異味及阻隔灰塵,適用於清潔、噴漆等有刺激氣味的工作場合。一般是不織布口罩多了一層活性碳的加工層,加了活性碳主要是用以吸附空氣中的有機物質及減少異味吸入,但使用純活性碳口罩,並不能有效過濾帶病毒的飛沫。

口罩標籤資訊

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繁多,有些市民誤把防塵、防花粉等口罩當作外科口罩用。為了大家能避免用錯合適抗菌口罩的風險,現整合了不同類型口罩的資訊,以及一些常見標籤和詞彙供大家參考。

佩戴口罩小貼士

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預防經飛沫傳播的疾病,但如果佩戴方法唔正確,口罩的保護效能就會減低!

如何正確佩戴外科口罩?

  1. 選擇合適尺碼的口罩,兒童可選擇兒童尺碼。
  2. 佩戴口罩前,應先清潔或消毒雙手👐。
  3. 要讓口罩緊貼面部:
    📌 大部份口罩由三層物料組成,外層防液體飛濺,中層作為屏障阻擋病菌,內層吸收佩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分。
    📌 佩戴者必須依照生產商建議使用口罩,包括如何存放及佩戴口罩(如分辨口罩的前後)。一般而言,有顏色/摺紋向下的一面向外,有金屬條的一邊向上。
  4. 如選用綁帶式口罩,將綁帶繫於頭頂及頸後;如選用掛耳式口罩,把橡筋繞在耳上,使口罩緊貼面部。
  5. 拉開口罩,使口罩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
  6. 把口罩的金屬條沿鼻樑兩側按緊,使口罩緊貼面部。
  7. 佩戴口罩後,應避免觸摸口罩。若必須觸摸口罩,在觸摸前、後都要徹底清潔或消毒雙手。

佩戴口罩 5步曲

簡單記住 “洗、看、戴、調、壓” 就可以了!!


相關醫療專題

Medinfo cover_睡眠窒息症_Sleep Apnea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