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健康】兒科醫生為你解答新手爸媽常見困惑

當寶寶進入深層睡眠時,呼吸聲可能會比平時更慢、更深。

不過,有些異常的呼吸聲則需要由兒科醫生進行辨別,建議爸媽在寶寶睡覺時拍攝短片讓醫生觀察,片中需要清楚地聽到寶寶睡覺時發出的呼吸聲音和寶寶呼吸時的情況。

假如寶寶的上呼吸道出現阻塞,吸氣時會出現異常的聲音;若寶寶患有支氣管炎或哮喘等疾病時,則在呼氣時會發出聲音。

此外,若寶寶使用過高的枕頭、奶倒流導致喉嚨分泌物增多,或出現鼻塞等情況,也可能會導致呼吸聲變得較重。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兒童睡眠窒息症 8大警號)


偶爾看見寶寶觸摸自己的生殖器官時,爸媽無需過分擔心;但如果寶寶頻繁地觸摸生殖器官,便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因為這可能是因疼痛或痕癢所致。男寶寶偶爾也會對自身生殖器官產生好奇心,不過只要經醫生檢驗後沒有包皮發炎或其他異常情況,則無需過於擔心,寶寶可能只是出於好奇才會摸。女寶寶亦有可能因為痕癢或感到不舒服而觸摸自己的下體。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囝囝要割包皮嗎?)


寶寶的甩皮狀況與其出現的位置有關。
若是在頭皮出現甩皮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油脂性皮炎所引起,俗稱「頭泥」。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伴隨著痕癢等症狀,爸爸媽媽可為寶寶塗抹藥膏以舒緩狀況,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往往會得到改善。

至於手腳部位的甩皮,有可能是因為乾燥的環境所導致。對於患有濕疹的寶寶來說,由於痕癢感而經常抓搔皮膚,也會引發甩皮現象。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點解會有濕疹嘅?)


深度近視是可以遺傳給寶寶的。由於初生寶寶未能對眼科醫生的指示作出合適反應,無法互動並配合視力測試,因此寶寶初生時的近視度數一般難以順利檢查出來。

醫生會為初生嬰兒的眼睛結構進行檢查,包括眼珠大小、位置和形狀、眼球轉動、瞳孔反應等。

另外,醫生亦會檢查初生嬰兒的瞳孔是否正常,例如是否呈白色或灰白色,以判斷是否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等,但卻不涉及近視檢查。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有關近視之文章)


脷筋是在舌和口底之間的一個薄條狀組織,正常情況下,寶寶出生後脷筋並不會固定在舌尖處。黐脷筋是指舌尖和下顎被脷筋連在一起,令舌頭無法自由活動,甚至不能完全伸出舌頭。

要判斷寶寶是否有黐脷筋,可以觀察舌頭的伸展能力 — 若舌頭能夠伸出超過嘴唇的位置,便對寶寶進食和說話沒太大影響,相反則需要考慮剪脷筋。

有些爸媽可能會擔心「心形脷」,即舌頭伸出時舌尖是凹陷的形狀,並非必需進行脷筋剪除手術。最重要的是根據醫生診斷寶寶的情況來決定是否有需要,確定後應年紀越小進行手術越好。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吸奶不順? 可能係黐脷筋!)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hand foot mouth disease 1

【樂童健康】手足口病 傳染力強!
手足口病有極高的傳染性,常在院舍或幼兒園內引起集體感染,因此近年常引起家長們的關注!
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現時並沒有有效疫苗預防,亦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而且大人及小朋友均有機會受到感染。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黐脷筋 tonguetie 1

【樂童健康】吸奶不順? 可能係黐脷筋!
初生嬰兒吸奶不順,家長要留意一下,看看是否有「黐脷筋」問題?
原來小朋友患有「黐脷筋」問題時,除了會影響言語發展,令咬字不清外,初生嬰兒亦有機會因「黐脷筋」令吸奶不順,對寶寶的母乳餵哺有影響,阻礙寶寶的營養吸收。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兒童過度焦慮:隱藏的傷害

焦慮和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情緒。孩子容易對某些情境感到憂慮和害怕,例如離開照顧者、接觸陌生人、參加考試、在眾人面前表演等。

焦慮是當我們面對困難或危機時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會感到焦慮和擔心,這是自然的壓力反應,驅使人保持警醒和作出應變行動去處理問題。

過度焦慮則是指一種持續而強烈的焦慮情緒,超出了對於實際情況的合理考慮和反應。這種焦慮常常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功能造成負面的影響,過度焦慮會妨礙日常生活,例如影響學習和人際關係。

過度焦慮常伴隨著擔心、不安、恐懼和身體不適的感覺,可能導致睡眠困擾、注意力集中困難、心理壓力增加等問題。如果過度焦慮不加以處理,便有機會患上焦慮症,可能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

行為方面 (Behaviour) : 社交退縮、極力逃避困難的事情

情緒方面 (Emotion) : 經常及持續感到煩躁、神經緊張、易怒

身體方面 (Somatic) : 心跳急速、呼吸困難、睡眠問題、腸胃不適、顫抖、肌肉繃緊、難以放鬆

思想方面 (Thought) : 無法停止憂慮、難以集中精神、過分自責、記憶力下降、對事情過分追求完美

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廣泛性焦慮症
個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各種事情的擔憂過度且難以控制,同時伴隨身體不適的徵狀,例如頭痛和胃痛。

社交焦慮症
常持續對於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恐懼,例如避免眼神接觸、臉紅或發抖,以及經常避免參加活動或與他人接觸。

特殊恐懼症
對特定情境或物件,例如動物、黑暗的地方、電梯、血液等,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和驚慌反應,並試圖迴避這些事物,甚至可能出現大叫或哭鬧的情況。

分離焦慮症
當與情感依附的人(例如父母或照顧者)分離時,因過度擔心失去他們或害怕他們受傷,表現出與年齡和發展階段不相符的焦慮反應,例如不願意去學校或經常聯絡父母以求安心。

首先,家長應該放下假設,並積極聆聽子女的情感。重要的是觀察他們的情緒狀態,表達同理心,並試著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困難。為子女提供一個平靜寧靜的空間,讓他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可能會有助於他們。

家長應該和子女一起參與放鬆身心的活動,並表示願意聽取和討論應對挑戰的策略。在處理子女的焦慮時,家長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欣賞子女的努力,並接受他們的局限性。

鼓勵家長勇敢面對自己的恐懼,並為子女樹立正面的榜樣,是非常重要的。家長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態,運用正向的育兒方法來支持子女的成長。

(參考資料: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小朋友返學有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暑假過後小朋友們又要開學啦!
不少剛上幼兒班或幼稚園的小朋友,每當要與父母或工人姐姐分離的時候,他們都會大哭大鬧、發脾氣、抓住大人唔放手。
爸爸媽媽或會擔心孩子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生氣、害怕或發脾氣時回應

【樂童親子】孩子生氣、害怕、發脾氣  爸媽會點做?
小朋友一日一日地成長,情緒表現會越來越多,時而開心大笑、時而憤怒生氣、時而驚慌害怕。當孩子生氣、害怕、甚或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點回應呢?!
研究發現,家長偶爾用這些回應孩子的情緒問題在所難免,但若總是這樣回應孩子,他或會在控制情緒和行為方面出現困難;若家長能以同理心正面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學習調節情緒及解決難題,有助促進孩子「情緒智商」(即EQ)的發展。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幼兒流鼻血 – 急救方法

小朋友流鼻血是一種常見的情況,不過家長看到小朋友流鼻血,或許會十分緊張,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幫孩子止血。

其實幼兒流鼻血可算是經常會出見的症狀,通常出血多位於前鼻道,而且是局部性的,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兒童流鼻血的成因可以有多種情況,其中最常見的成因是鼻腔內的血管受到刺激或破裂,引發出血。這種刺激可能是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

鼻腔乾燥:當空氣中缺乏濕氣時,鼻腔黏膜容易乾燥,容易使血管破裂,引發出血。

鼻腔受傷:當兒童受到撞擊、碰撞或摔倒等外力作用時,鼻腔的血管可能會受到損傷而流血。

過度清潔鼻腔:兒童在清潔鼻腔時,過度用力或使用尖銳物品,可能造成鼻腔黏膜受損,導致出血。

高血壓或血液疾病:某些兒童可能患有高血壓或血液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血管的正常運作,增加出血的風險。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流鼻血的情況,建議咨詢醫生以尋求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小朋友突然流鼻血,很自然會抬高頭,希望制止鼻血流出,但這是錯誤的做法!
這做法無助止血之餘,還有可能令鼻血倒流到喉嚨或胃部,有機會導致孩子嘔吐。

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正確急救步驟,為孩子儘快止鼻血:

先安撫孩子,讓孩子保持鎮靜,不要慌張,避免驚嚇過度。
幫助孩子乖乖地挺直身體或坐正,讓頭部向前微傾,防止血液流入口腔或喉嚨,避免造成呼吸困難或引發嘔吐的情況。
輕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兩側,向鼻膜稍稍施加壓力,可幫助止住鼻血流動。其間須教孩子暫時用口慢慢呼吸。
如口中有血液,可讓孩子先吐出,避免血腥味引發嘔吐。
切勿用棉花/紙巾塞鼻孔。

持續壓緊幾分鐘後,可放開手看看是否已經止血。若仍有出血,則繼續輕按鼻翼,然後再觀察出血情況,直至止血。在正常情況下,鼻血會於5至10分鐘內停止。
可考慮於額頭、鼻樑敷冰袋/冰塊,令血管收縮,加速止血。
如重覆按壓鼻翼超過15分鐘仍未止血,或出血量有加劇的情況,便應立即求醫。

如孩子間中會有流鼻血的情況,而且每次都能在短時間內止血,家長不用過份擔心。但可嘗試下列方法,看看對孩子的情況是否有幫助。

  • 乾燥天氣時要給孩子多喝清水,保持良好的體液循環,或在室內開加濕器,減低鼻腔內水份揮發,舒緩乾涸不適之感。
  • 處理鼻敏感引發的流鼻血,應避免接觸致敏源,並每天以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減餽低致敏物積存鼻腔。
  • 如空氣污濁,帶有灰塵、污垢,家長應儘量及時清潔幼兒鼻孔和鼻腔,可用生理鹽水清洗,保持鼻腔清潔,避免孩子經常揉搔鼻子。
  • 教導孩子正確清潔鼻孔的方法,避免用指甲或其他物品插入鼻孔或清理鼻毛。

(參考資料:香港耳鼻喉專科)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vs flu

【樂童健康】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
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樂童健康】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點分床蝨咬定蚊叮?

近期有少關於在酒店、旅遊期間遇到床蝨問題的報導,特別是在英國、法國、韓國等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床蝨是一種常見的、吸血的細小寄生昆蟲。它喜歡寄生在床上、傢俱和地毯等地方,對人可造成不小的困擾。

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更要小心,因小朋友新陳代謝速度快,體溫普遍較高,而且睡眠時間長,容易成為床蝨吸血的目標。

對於幼兒來說,床蝨的叮咬可能導致紅腫、發癢和不適的症狀。幼兒的皮膚較為嬌嫩敏感,因此遇到床蝨的問題會更為嚴重。父母應該特別留意,如果發現幼兒出現不尋常的皮膚反應,應立即就醫。

要分辨被床蝨咬和蚊叮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和比較:

叮咬位置:床蝨一般會集中在身體暴露的部位,如手臂、腿部、腰背等。蚊子叮咬則通常在任何裸露的皮膚上。

叮咬痕跡:床蝨的咬痕呈現較密集的紅點或小紅斑,形成一條或多條線狀,。蚊子叮咬則呈現單一的腫脹、紅腫斑點。

症狀反應:被床蝨咬的人通常會感受到較強烈的痕癢感,可能伴隨著灼熱感。而被蚊子叮咬的人則更常見局部的痕癢反應,並可能出現輕微腫脹。

持續時間:床蝨的咬痕在叮咬後不久就會出現,且可能持續出現數天。蚊子叮咬通常在咬後立即感到痕癢,但很快紅腫會消退。

若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以上症狀,家長可以觀察咬傷的位置、外觀、症狀反應和持續時間。此外,亦可檢查床墊、床單及周圍環境是否有床蝨的跡象,如黑點、血跡或卵殼等,也有助於判斷是床蝨咬,還是蚊子叮的。

為了避免小朋友在旅行中遭遇床蝨叮咬,家長可以採取以下一些預防措施和做法:

icon_insurance 選擇住宿地方時應注意酒店或旅店的衛生狀況;
icon_insurance 出門前使用硬殼行李箱,減少床蝨附著在行李上的機會;
icon_insurance 將衣物裝入可密封的膠袋中,減少被床蝨附上的機會;
icon_insurance 旅行期間,首先檢查房間的床、枕頭、床墊和軟墊等家具是否有床蝨,若有床蝨出沒的跡象,應更換房間;
icon_insurance 亦可以考慮自備床單和枕頭套,以免直接接觸到可能感染床蝨的物品;

icon_insurance 避免將行李放在地毯上,儘量放在行李櫃及架上;
icon_insurance 將衣物放在行李中,及在不需使用時將行李關閉;
icon_insurance 旅程完結後,仔細檢查行李及衣服有沒有床蝨的跡象。如有懷疑,建議以熱水(攝氏 60 度)洗滌或以蒸氣處理衣服及物品;
icon_insurance 將衣物洗滌後,並在陽光下曬乾,可以有效地殺死床蝨和其蟲卵,減少感染的風險。

(參考資料:衛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hand foot mouth disease 1

【樂童健康】手足口病 傳染力強!
手足口病有極高的傳染性,常在院舍或幼兒園內引起集體感染,因此近年常引起家長們的關注!
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現時並沒有有效疫苗預防,亦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而且大人及小朋友均有機會受到感染。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手足口病 傳染力強!

手足口病有極高的傳染性,常在院舍或幼兒園內引起集體感染,因此近年常引起家長們的關注!

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現時並沒有有效疫苗預防,亦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而且大人及小朋友均有機會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 (又稱EV71型)引起。
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手足口病因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所以備受關注。手足口病是一種自我限制及中度病毒性的感染,脫水是最常見的併發症。

病發初期,患者通常出現發燒、流鼻水、食慾不振、疲倦及喉嚨痛等徵狀。發燒後的一、兩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患者的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都有機會出現潰瘍。

另外,手掌、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官亦會出現皮疹,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紅疹呈扁平狀或突起狀,這些皮疹一般並不痕癢。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

大部份患者病徵屬於輕微,並多數在7-10天內自行痊癒。

不少手足口病患者痊癒後,體內會產生相應的腸病毒抗體。但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種類多達70種,患者日後仍可能感染由其他腸病毒而引起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以下途徑傳播:

  • 接觸了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或糞便;
  • 接觸患者穿破了的水疱;
  • 觸摸到受污染的物件,如患者的玩具、餐具、毛巾等。

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且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在5月-7月,亦有機會於10月-12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病毒的潛伏期約為3-7天。

手足口病至今仍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並沒有藥物可治療手足口病,只可以用藥物紓緩引起發燒及口腔潰瘍的症狀,減輕患者痛楚。因脫水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建議患者多喝水及要有充足休息。

另外,患者或會因紅疹及口腔潰瘍而難以吞嚥,建議患者食用流質的食物,如:粥水、果汁、雪糕、乳酪、果凍、豆腐花等。避免進食過熱、辣及酸的食物,而刺激潰瘍的傷口,影響癒合進度。

為免把病毒傳染給他人,患病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與集體活動,直至完全康復,即所有水疱乾涸結痂、紅疹消退及退燒。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家長要細心觀察兒童患者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應立即求醫。

現時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要預防感染,應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勤洗手和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是最有效令小朋友減低感染風險的方法。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特別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因酒精未能有效殺死全部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使用公筷和公匙進食。
  •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待 15-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然後用1:49 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 15-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關鍵字#手足口病#紅疹#傳染性疾病

(參考資料:衛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破解足口9大迷思

【樂童健康】解開手足口病的迷思
本港不少幼稚園或幼兒中心都爆發手足口病,本港在過去一星期,已錄得28宗手足口病院舍爆發個案,較對上一周20宗增加。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調查銅鑼灣禮頓道一所留宿幼兒中心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有19名年齡介乎3個月至兩歲的學童及1名女職員,自上月起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和手或腳出現紅疹等病徵,其中兩名受影響男童的呼吸道樣本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吸奶不順? 可能係黐脷筋!

原來小朋友患有「黐脷筋」問題時,除了會影響言語發展,令咬字不清外,初生嬰兒亦有機會因「黐脷筋」令吸奶不順,對寶寶的母乳餵哺有影響,阻礙寶寶的營養吸收。

「黐脷筋」的醫學名稱為「舌繫帶縮短症」 (Tongue-tie) ,屬於口腔結構問題。

「脷筋」是指舌頭底部一薄條狀的軟組織,若這條軟組織過短或過緊(過厚),會導致舌頭運動不靈活,影響幼兒吞嚥、咬字和發音等方面。
患者張開口時,脷尖可能無法觸碰上唇,會明顯見到其脷底的繫帶較短,若把舌頭向前伸,舌尖有機會出現分叉情況(像一個心形般),令到舌頭的活動幅度包括向前、向上等都受到限制。

幼兒舌繫帶過短的成因可能是遺傳因素或孕婦於懷孕時缺乏葉酸及維生素。

有「黐脷筋」問題的嬰兒因舌頭不夠靈活,會出現飲奶不順、口角漏奶的情況,會經常哭鬧、脹氣、飲奶時發出滴滴答答聲、喘息換氣或飲奶時睡著等情況。吸過多空氣入肚,飲奶後容易嘔奶或噴奶。由於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可能出現體重偏輕情況。

寶寶亦會因為吸不到奶水而大力吸啜,致使母乳媽媽的乳頭受損。而媽媽亦因為寶寶飲奶不順可能造成奶水減少而引致回奶或乳腺發炎的情況。

一至兩歲的孩子,在進食固體食物時亦可能出現困難,進食時會經常作嘔或將食物吐出來。

「黐脷筋」問題除了影響嬰幼兒吸啜能力及進食時咀嚼能力,亦會影響發音問題。

由於脷筋拉扯不能容易發音,會影響咬字、語言流暢度,某些音無法準確發出,特別是舌尖音和舌葉音。當舌尖要頂上門牙的發音,如L音(利、龍、啦)、T音(T、他、天)便可能無法做到。

舌尖音:影響需要脷尖觸碰牙齒後方發出的音
舌葉音:有機會對需要脷尖與牙齒磨擦而發出的音有所影響

對於幼兒舌繫帶過短的評估方法,最好當然是由專科醫生進行口腔檢查,確定舌繫帶是否過短或過緊,以及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治療。

若家長有懷疑,亦可初步跟孩子進行一個簡單測試👇

請孩子將舌頭向前伸出,如「脷筋」過短:
▪️ 舌尖向前移動幅度會受到限制 (包括向前和向上的活動)
▪️ 舌尖會出現分叉情況,形成心形或W形的舌頭
▪️ 舌尖通常無法觸碰到上唇

如孩子開始學說話,舌頭活動能力和幅度減低對發音有一定的影響,家長要多留意孩子是否對某些音無法準確發出,特別是要使用舌頭發出的音節, 如/ta-/、 /la-/、/da-/音等。

家長如懷疑孩子有黐脷筋問題,請諮詢專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的意見。

治療幼兒舌繫帶過短的方法一般為進行「剪脷筋」手術和言語治療。

「黐脷筋」的患者可由小兒外科或外科醫生確診及進行舌繫帶釋放或修正手術,俗稱的「剪脷筋」的一項小手術,只要將脷筋切除即可,大部分病人術後即時可以將舌頭伸出,而病人則需要時間適應及配合言語治療訓練,以糾正發音問題。

患者年紀愈小進行治療,康復愈快,亦可減低因吸奶困難及發音障礙而影響發育成長。

icon_Q&A

一些家長對「黐脷筋」有所誤解,以為隨着孩子長大,脷筋會放鬆或消失,但因為「黐脷筋」是口腔結構上出現的問題,並不會隨年紀增長而自行痊癒。

「剪脷筋」是一個較小型的手術,併發症相對較少,比較常見就是完成手術後流血的情況。完成手術後復發的機會很低。

(參考資料:香港醫護學會,香港港安醫院)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樂童健康】空肚食荔枝可致昏迷死亡  幼童一次不可食逾5粒
最近又到了吃荔枝的季節,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和南山荔枝等,又甜又多汁,令人食完一粒又一粒,好味到唔停口!
大眾一般只知「一粒荔枝三把火」,但原來吃荔枝除了容易熱氣上火外,過量食用可能會引發「荔枝病」,嚴重更可致命。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幽門螺旋菌 hpylori

【樂童健康】幽門螺旋菌 小心傳染小朋友
據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有過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菌。 而幽門螺旋菌於1994年被世衛列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
有研究亦指出,一旦家庭中有人受感染,有6成患者的家人都會被感染,包括家中的小朋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提防幽門螺旋菌的感染,以及如何得知家人及孩子是否已受感染呢?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空肚食荔枝可致昏迷死亡  幼童一次不可食逾5粒

最近又到了吃荔枝的季節,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和南山荔枝等,又甜又多汁,令人食完一粒又一粒,好味到唔停口!

大眾一般只知「一粒荔枝三把火」,但原來吃荔枝除了容易熱氣上火外,過量食用可能會引發「荔枝病」,嚴重更可致命。

於盛產荔枝的地方,如中國大陸和印度,曾出現過量進食荔枝後引發低血糖症狀的個案。本港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提醒市民,切勿過量進食荔枝,更加不可以空肚進食,特別是兒童。

吃荔枝後出現低血糖症   幼童更嚴重

食安中心指,荔枝含有兩種天然化學物質,分別是次甘氨酸A (hypoglycin A) 和亞甲環丙基甘氨酸 (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 MCPG),特別在未成熟的荔枝含量會更高。

它會抑制人體產生葡萄糖,導致出現低血糖情況,令人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幼童更屬於高危一群。

兒童的肝醣(glycogen)儲備相對於成年人較少,不進食正餐的話容易導致血糖偏低。假如空肚期間大量進食荔枝,便會更進一步令血糖降偏低至「低血糖症」,輕則出現頭暈噁心、肚痛、肚瀉,重則抽搐、血壓下降、昏迷,甚至死亡。

 bewellnesshk_延伸閱讀 icon (延伸閱讀有關荔枝的營養素)

食安中心 : 兒童每次進食 不宜超過 5 粒 

控制每次進食荔枝的分量(兒童每次食用不宜超過5粒 ,成人每日不宜超過10粒 )
切忌空腹食用,最好在兩餐之間食用
食用前要先用清水刷洗荔枝,再剝皮
進食荔枝前要清潔雙手
向可靠的店鋪選購荔枝
因糖尿病患者食用荔枝可引起血糖波動,所以應盡量避免食用荔枝

(參考資料:食物安全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幽門螺旋菌 hpylori

【樂童健康】幽門螺旋菌 小心傳染小朋友
據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有過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菌。 而幽門螺旋菌於1994年被世衛列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
有研究亦指出,一旦家庭中有人受感染,有6成患者的家人都會被感染,包括家中的小朋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提防幽門螺旋菌的感染,以及如何得知家人及孩子是否已受感染呢?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幽門螺旋菌 小心傳染小朋友

據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有過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菌。 而幽門螺旋菌於1994年被世衛列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

有研究亦指出,一旦家庭中有人受感染,有6成患者的家人都會被感染,包括家中的小朋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提防幽門螺旋菌的感染,以及如何得知家人及孩子是否已受感染呢?

幽門螺旋菌(H. pylori)是一種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細菌。它主要寄生在胃黏液或黏液細胞內,會降低胃酸的酸度。當人體免疫力減弱時,會破壞胃粘膜的表皮細胞,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幽門螺旋菌在香港是常見的疾病,大人及小朋友均有機會染上。過往的醫家研究調查發現每兩個人便有一人受到感染,嚴重者會引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

全球有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包括香港在內,亞洲地區有過半人口受感染。不過近年因生活環境改善,及較多人關注健康,感染率有回落趨勢。

傳染途徑

幽門螺旋菌一般透過受污染的水源、不潔的食物及飲料而傳播病菌,經接觸患者的唾液、嘔吐物或糞便而受到感染。由於幽門螺旋菌會透過唾液傳染,如家庭中沒有使用公筷的習慣,加上長時間的親密接觸,大人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小朋友。

症狀及治療

雖然幽門螺旋菌在小朋友間看似較少見,主要原因是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患者初期並沒有病徵,而且小朋友未必懂得表達胃部不適症狀。絕大多數感染者在兒時已感染幽門螺旋菌,可能是家人有帶菌者傳染所致。病菌通常一直潛伏體內,直至成年時才病發。

有八成感染者初期沒有任何徵狀,但嚴重者會引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當出現胃痛、胃氣多、反胃或大便呈黑色的症狀時,便要透過胃鏡或呼氣測試作詳細檢查。如檢驗到有幽門螺旋菌,可透過藥物治療,一般須服用胃藥及抗生素,療程介乎7至14日。療程後,亦建議採取呼氣測試或糞便測試,以檢查治療是否成功清除幽門螺旋菌。

無論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要診斷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最好的方法是接受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即胃鏡檢查)。檢查期間,患者會先接受鎮靜麻醉,再由醫護人員置入內窺鏡,檢查並需抽取組織作化驗之用。雖然檢查過程算安全,但對小朋友來說未必是很好的體驗。而且,兒童患上胃癌的風險較低。

兒科醫生會根據小朋友的生長、食慾、有否貧血等情況,再考慮進行合適的檢查。如家長懷疑小朋友受幽門螺旋菌感染,建議先諮詢專科醫生的意見。

如何減低幽門螺旋菌感染

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避免與孩子交替使用同一餐具進食。

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廁後務必清潔雙手。

保持環境清潔。處理嘔吐物時,可戴上口罩及手套,清理汙物後要徹底清潔雙手。

(參考資料:Gleneagles Hospital)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樂童健康】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baby flight ear pain

【樂童健康】小朋友搭飛機 如何紓緩耳仔痛
近日疫情通關後,不少家長都會帶小朋友出外旅遊,但搭飛機時小朋友可能會出現耳痛的問題。為什麼嬰兒和兒童坐飛機時會耳痛?做什麼可以紓緩坐飛機時耳朵的不適呢?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小朋友搭飛機 如何紓緩耳仔痛

近日疫情通關後,不少家長都會帶小朋友出外旅遊,但搭飛機時小朋友可能會出現耳痛的問題。

為什麼嬰兒和兒童坐飛機時會耳痛?做什麼可以紓緩坐飛機時耳朵的不適呢?

為什麼嬰兒和兒童坐飛機時會耳痛?

相信無論大人或是小朋友,坐飛機時難免都曾經感到耳朵不舒服,特別是在飛機起升降時容易出現耳鳴、耳塞或耳痛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與機艙氣壓轉變有關的。

耳内連接中耳和咽喉的管道稱為耳咽管,耳咽管的作用是中和中耳和咽喉兩邊的壓力。當飛機升上高空時,外面的氣壓降低,機艙中的壓力亦會進行調整。由於機艙氣壓的變化較大,會令耳朵内外壓力不一,因而導致耳鳴和耳塞的現象。

小朋友的耳咽管比成人短,效用自然較大人低。因此小朋友在飛機上出現耳朵不舒服的情況通常比大人嚴重,家長可多留意孩子是否感到耳鳴、耳塞。

幫助嬰兒/兒童紓緩耳痛小貼士

吞嚥口水、打呵欠

耳咽喉在吞嚥、説話、打呵欠時會自動打開,所以增加吞嚥的動作可加快耳壓平衡,減輕症狀。

咀嚼糖果/小食

家長可帶備一點小食或有益的零食上飛機。小朋友往往會在飛機升降時因氣壓問題令耳朵不舒服,因為太小他們未必懂得表達,很容易便哭起來。家長可在飛機將起飛或降落時給孩子一點零食,咀嚼吞嚥以舒緩耳朵不適的感覺。

喝水/果汁

母乳喂哺

吸吮奶嘴或奶瓶

家長可和年紀較大的孩子多説話、進食喝水或咀嚼糖果;較小的嬰幼兒則可吸吮奶嘴或奶瓶。

減少平躺

由於維持垂直的姿勢有助氣壓平衡,所以飛機起升降時盡量減少平躺,餵BB飲奶時亦可嘗試採用較爲垂直的姿勢。

保持清醒

在起飛和降落期間,應盡量讓兒童和嬰兒保持清醒。因不太可能入睡時作吞嚥動作,因此在飛機上睡著可能會增加耳痛的機會。

耳部感染或感冒時不宜坐飛機

當我們患有感冒、鼻敏感、中耳炎的時候,病毒細菌可能已感染耳朵,導致耳咽喉腫脹發炎變得不通暢。

這情況下,耳咽喉的開合出現困難,平衡氣壓的效果降低,令耳朵不適感增加。嚴重更有可能發生氣壓傷,導致中耳積液或出血。

如果小朋友不幸在出發前患上感冒、流鼻涕或耳朵受到感染,建議在出發上飛機前先向醫生查詢並了解情況。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樂童健康】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兒童睡眠窒息症 8大警號

睡眠窒息症原來不是成年人才有的,小朋友亦有機會患上呢!

中大醫學院過往有研究估算香港大約有5% 學齡兒童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若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成年後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長遠將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情況近年來亦有慢慢上升的趨勢。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的上呼吸道因為睡眠期間受阻,出現呼吸短暫停頓或半窒息情況。睡眠窒息症令患者難以進入深層睡眠和未能得到足夠休息。患此症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發育停滯、過度活躍、暴躁反叛和集中力不足等問題。

中大醫學院進行長達10年的兒童睡眠窒息症研究,發現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兒童,成年後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健康人士的二點五倍,病情屬輕度的兒童亦達一點五倍,長遠會增加他們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者普遍因為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而導致呼吸道受阻。肥胖及鼻敏感亦是普遍的成因。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患者會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病、與代謝系統或神經行為相關的併發症。

兒童睡眠窒息症成因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解釋,打鼻鼾是因為上呼吸道在睡覺時受阻,小朋友打鼻鼾主要有幾個原因:

鼻敏感
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
肥胖

由於小朋友長時間用口呼吸,不單止會有睡眠窒息問題,還會影響臉形發育。 臉形會變,是因為咽喉組織發炎,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影響臉部發育,一張臉被拉長會顯得有點怪怪。有些小孩的臉顎骨會變得很扁,上排牙齒會向前哨,下顎骨會拉長。如果小朋友的扁桃腺肥大,腺體都會肥大,整個上呼吸道都會出現阻塞情況 。

醫生會建議小孩接受睡眠測試,如果確診患睡眠窒息症,小孩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縮細肥大的扁桃體。

晚間睡眠測試
晚間睡眠測試可以準確檢測兒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其嚴重情況。任何歲數的兒童都可以接受此測試。兒童需要留院一晚,會在其頭部和身上接駁裝置,用以記錄腦電波,呼吸,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測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兒童患睡眠窒息的症狀

兒童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雖然不罕見,但不容易被察覺。家長可多留意小朋友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或需尋求醫生意見。

打鼻鼾:在睡眠中發出高聲鼾聲,並且鼾聲伴隨間歇性呼吸停止

張開口呼吸:熟睡時常用口部呼吸

睡眠時短暫呼吸停頓:在睡眠中呼吸困難或喘息,或是在呼吸暫停後突然吸氣

尿床:可能會在夜間頻繁起床上廁所

日間渴睡和疲倦:可能在日間表現出過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症狀

過度活躍

專注力降低

情緒不穩

小朋友必需有充足睡眠,才能讓腦部休息及回復能量,以補充白天消耗的體力。 另外,兒童期生長激素主要在睡眠過程中分泌,如果呼吸道阻塞,就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睡眠週期,會阻礙他們正常生長發育。 所以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小童,有一部分是體型瘦小、生長遲緩。

此外,睡眠窒息症會令孩子睡覺時血液含氧量偏低致腦部缺氧,當腦部不夠氧份時孩子會容易疲累。睡眠窒息都會影響到夜遺尿(尿床),因為影響到賀爾蒙。 如果睡眠窒息醫好了,夜遺尿問題自然會得到改善。

患睡眠窒息症的孩子睡眠質素差,影響日間行為表現,如經常打瞌睡和容易疲倦;亦減弱專注力、記性以至學習能力,並且容易衝動。他們的專注力差,集中不到精神學習,加上脾氣大,很多家長誤以為只是情緒問題和學習問題,其實這些都是睡眠窒息症的病徵。有約一成初步確診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又稱多動症,ADHD) 的兒童,經反複檢查後發現原來患有睡眠窒息症,而經治癒後,多動症病徵亦隨之消失。

食物太軟或剪得太碎 易致睡眠窒息症

香港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比率越來越高,專家指出最新原因之一是港孩的口腔肌肉太軟,致舌肌鬆軟,頂着上呼吸道而致病,嚴重可致發育停滯。

現時不少港孩受父母或照顧者過度照顧,戒奶後仍長期進食太軟或剪碎的食物,結果沒有機會透過咀嚼,訓練兒童下顎肌肉發展。

近年耳鼻喉科醫生發現港童的舌部肌肉不夠實淨,因本港不少家長在幼兒戒奶後,仍讓他們吃稀軟的食物,例如糊仔、稀飯,又或長期吃剪碎的食物。專家指出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讓孩子漸漸開始吃硬一點的食物,多點咀嚼才可訓練他們的下顎肌肉。

其實,中國人的下顎一般較西方人細小,因此出現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比西方人高。如長期依賴軟食物可能會導致口腔肌肉的逐漸萎縮和失去彈性,進而增加呼吸道在睡眠中塌陷的風險。口腔肌肉需要足夠的運動和刺激來保持健康和強壯。

(參考資料: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vs flu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