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健康】兒童睡眠窒息症 8大警號

睡眠窒息症原來不是成年人才有的,小朋友亦有機會患上呢!

中大醫學院過往有研究估算香港大約有5% 學齡兒童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若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成年後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長遠將增加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情況近年來亦有慢慢上升的趨勢。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的上呼吸道因為睡眠期間受阻,出現呼吸短暫停頓或半窒息情況。睡眠窒息症令患者難以進入深層睡眠和未能得到足夠休息。患此症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發育停滯、過度活躍、暴躁反叛和集中力不足等問題。

中大醫學院進行長達10年的兒童睡眠窒息症研究,發現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病情達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兒童,成年後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健康人士的二點五倍,病情屬輕度的兒童亦達一點五倍,長遠會增加他們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兒童患者普遍因為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而導致呼吸道受阻。肥胖及鼻敏感亦是普遍的成因。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患者會較容易出現心血管病、與代謝系統或神經行為相關的併發症。

兒童睡眠窒息症成因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解釋,打鼻鼾是因為上呼吸道在睡覺時受阻,小朋友打鼻鼾主要有幾個原因:

鼻敏感
扁桃腺和腺樣體脹大
肥胖

由於小朋友長時間用口呼吸,不單止會有睡眠窒息問題,還會影響臉形發育。 臉形會變,是因為咽喉組織發炎,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影響臉部發育,一張臉被拉長會顯得有點怪怪。有些小孩的臉顎骨會變得很扁,上排牙齒會向前哨,下顎骨會拉長。如果小朋友的扁桃腺肥大,腺體都會肥大,整個上呼吸道都會出現阻塞情況 。

醫生會建議小孩接受睡眠測試,如果確診患睡眠窒息症,小孩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縮細肥大的扁桃體。

晚間睡眠測試
晚間睡眠測試可以準確檢測兒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其嚴重情況。任何歲數的兒童都可以接受此測試。兒童需要留院一晚,會在其頭部和身上接駁裝置,用以記錄腦電波,呼吸,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測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兒童患睡眠窒息的症狀

兒童患上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雖然不罕見,但不容易被察覺。家長可多留意小朋友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或需尋求醫生意見。

打鼻鼾:在睡眠中發出高聲鼾聲,並且鼾聲伴隨間歇性呼吸停止

張開口呼吸:熟睡時常用口部呼吸

睡眠時短暫呼吸停頓:在睡眠中呼吸困難或喘息,或是在呼吸暫停後突然吸氣

尿床:可能會在夜間頻繁起床上廁所

日間渴睡和疲倦:可能在日間表現出過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症狀

過度活躍

專注力降低

情緒不穩

小朋友必需有充足睡眠,才能讓腦部休息及回復能量,以補充白天消耗的體力。 另外,兒童期生長激素主要在睡眠過程中分泌,如果呼吸道阻塞,就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睡眠週期,會阻礙他們正常生長發育。 所以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小童,有一部分是體型瘦小、生長遲緩。

此外,睡眠窒息症會令孩子睡覺時血液含氧量偏低致腦部缺氧,當腦部不夠氧份時孩子會容易疲累。睡眠窒息都會影響到夜遺尿(尿床),因為影響到賀爾蒙。 如果睡眠窒息醫好了,夜遺尿問題自然會得到改善。

患睡眠窒息症的孩子睡眠質素差,影響日間行為表現,如經常打瞌睡和容易疲倦;亦減弱專注力、記性以至學習能力,並且容易衝動。他們的專注力差,集中不到精神學習,加上脾氣大,很多家長誤以為只是情緒問題和學習問題,其實這些都是睡眠窒息症的病徵。有約一成初步確診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又稱多動症,ADHD) 的兒童,經反複檢查後發現原來患有睡眠窒息症,而經治癒後,多動症病徵亦隨之消失。

食物太軟或剪得太碎 易致睡眠窒息症

香港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比率越來越高,專家指出最新原因之一是港孩的口腔肌肉太軟,致舌肌鬆軟,頂着上呼吸道而致病,嚴重可致發育停滯。

現時不少港孩受父母或照顧者過度照顧,戒奶後仍長期進食太軟或剪碎的食物,結果沒有機會透過咀嚼,訓練兒童下顎肌肉發展。

近年耳鼻喉科醫生發現港童的舌部肌肉不夠實淨,因本港不少家長在幼兒戒奶後,仍讓他們吃稀軟的食物,例如糊仔、稀飯,又或長期吃剪碎的食物。專家指出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讓孩子漸漸開始吃硬一點的食物,多點咀嚼才可訓練他們的下顎肌肉。

其實,中國人的下顎一般較西方人細小,因此出現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比西方人高。如長期依賴軟食物可能會導致口腔肌肉的逐漸萎縮和失去彈性,進而增加呼吸道在睡眠中塌陷的風險。口腔肌肉需要足夠的運動和刺激來保持健康和強壯。

(參考資料: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vs flu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 繼續閱讀

一人感染全家中招 諾如病毒高傳染性腸胃炎

諾如病毒常引致急性腸胃炎,亦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每年11月到3月是諾如病毒流行發病期。

諾如病毒傳染力十分強,少許病毒便可以致病,容易引發群聚集體感染。一人感染足以全家中招,引起痾嘔肚痛,發燒不適。

病原體

諾如病毒,又被稱為諾沃克類病毒 (Norovirus)。諾如病毒被認為是導致非細菌性腸胃炎爆發的主要致病原。

諾如病毒可透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接觸受污染的物件及經氣霧化的嘔吐物而傳播。 外國研究顯示約一半的諾如病毒感染個案是由食物引起的。貝殼類海產特別是生蠔、未經煮熟的蔬菜、沙律和冰塊都是常見引致人類受諾如病毒感染的食物。
所有年齡組別的人士均有機會受到諾如病毒感染,而在冬季最為活躍,由其引致的傳染病也多在冬季爆發。

在香港,生蠔被認為是最常見引起諾如病毒食物中毒事故爆發的食物。

病徵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輕微發燒及不適。大部分患者一般會自行痊癒,症狀通常在1 - 3天內有所改善。

傳播途徑

諾如病毒屬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很少量的諾如病毒已具傳染性,人們即使感染後亦不會產生長久的免疫力 。在高風險人士中(即幼兒、老人、孕婦和其他免疫力較弱的人)染病率超過 50% ,而他們因進食海產而爆發的諾如病毒腸胃炎的染病率可達 90% 。

感染可透過下列途徑傳播:

  • 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 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
  • 接觸受污染的物品
  • 經嘔吐時產生的帶病毒噴沫傳播

潛伏期

潛伏期通常為 12 - 48小時。

嘔吐症狀一般較為明顯,會持續1~2天,但諾如病毒在體外環境可能存活長達2至3週。外國研究顯示,即使患者恢復後的兩週或更長時間內,仍然可能傳播諾如病毒。

治理方法

補充水分
為患者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避免因上吐下瀉嚴重而產生脫水現象。

清淡飲食,少量多餐
避免進食過油或高糖的食物,因會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

注意營養攝取
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腸胃道細胞修復,康復後也要持續調理飲食,避免增加腸胃負擔。

icon_star 一般患者可於1 - 3天內自行痊癒。另外,抗生素對此病並無療效。

預防方法

可採取一般預防腸胃炎的措施來預防諾如病毒,現時並沒有疫苗來預防此病毒感染,亦沒有特效藥可治療。

注意良好的個人衞生

  • 勤洗手,尤其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及如廁後都必需清潔雙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潔淨雙手,搓手建議最少20秒。
  • 清理或處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所有清理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如出現發燒、嘔吐或腹瀉等腸胃病徵,不要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 患者或帶菌者切勿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

注意食物衞生

  • 處理食物時,應注重選擇安全的食材、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分開生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和把食物存放於合適、安全的溫度內。
  • 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
  • 貝殼類海產應徹底煮熟才食用。
  • 孕婦、嬰兒、幼兒、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容易受感染,應避免進食沒有烹煮的食物(如貝類海產,特別是生蠔)或食物內含有不會被煮熟的原料(如三文治、沙律等)。

保持良好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必須立即清理嘔吐物/糞便,及妥善消毒被污染的地方。
  • 保持衞生設施和排水系統正常運作。
  • 應妥善清潔及消毒患者曾使用的廁所和受排泄物污染的地方。
  • 若患者嘔吐和腹瀉發生的附近範圍有未覆蓋好的食物,應丟棄可能已受污染的食物。

消毒清潔指引

💠 安排其他人士遠離受污染的地方
💠 使用1:4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各地方
💠 沾附有病菌的床單和衣物應立即換洗,並可採用稀釋漂白水擦拭環境,減少病毒傳播
💠 在整個消毒的過程中,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
💠 所有清理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

(參考資料:衞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如何打擊塵蟎的滋生?】
堆積如山的塵蟎可令人出現皮膚敏感、周身痕癢及出疹。
你知道嗎?每張床褥都可能潛藏10萬至100萬隻塵蟎,如果家長唔打擊塵蟎的滋生,小朋友患上鼻敏感、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風險會大增。
要怎樣打擊塵蟎滋生呢?
原來睡房是塵蟎滋生的黑點!以下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有關減少塵蟎的策略啦!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如何打擊塵蟎的滋生?】

堆積如山的塵蟎可令人出現皮膚敏感、周身痕癢及出疹。

你知道嗎?每張床褥都可能潛藏10萬至100萬隻塵蟎,如果家長唔打擊塵蟎的滋生,小朋友患上鼻敏感、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風險會大增。

要怎樣打擊塵蟎滋生呢?
原來睡房是塵蟎滋生的黑點!以下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有關減少塵蟎的策略啦!

甚麼是塵蟎 ?

塵蟎是肉眼不能看見的微小動物,大小約 0.3毫米(mm),故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牠屬於蛛形綱 (Arachnida),有8隻附吸盤的腳,是蜘蛛和蝎子的親戚。
很多人以為過敏反應是因為被塵蟎咬,但其實塵蟎不會螫咬人。

塵蟎的生長環境

塵蟎依靠吸收空氣內的水份來維持生命,故此牠們喜歡在潮濕、溫暖及陰暗的環境生長,並以人體掉落的皮屑為食物。

塵蟎滋生的最佳環境 :
室內溫度: 25度,濕度:55%-75%。由卵到成年期只需約15日。

塵蟎多見於睡房用品枕頭、枕頭布、枕頭袋、床單、床墊、被褥等,因這些物品除了保暖和保濕外,更殘留了人體每日脫落的皮屑,加上人體體溫、汗水和呼吸時帶出的濕氣等。

如房間不夠通風且潮濕,床鋪被褥等物品更會滋生霉菌,亦可成為塵蟎的食物。

香港溫暖潮濕的天氣為塵蟎提供理想的繁殖環境。夏天通常是塵蟎滋生旺季,而秋天則是塵蟎由盛轉衰的季節,但此時床鋪被褥等物品便會隱藏着大量塵蟎屍骸及排泄物。

塵蟎敏感症狀

塵蟎的分泌物、蟲卵以致其屍骸碎片,都含有可致敏的蛋白質。
當中排泄物內的酵素可溶解人體皮膚層或黏膜表層的蛋白質,滲透入黏膜或皮膚內導致敏感。

若體質敏感人士的皮膚接觸到這些物質,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敏感症狀,包括:

  • 鼻敏感: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 眼敏感:眼紅、發癢、紅腫
  • 皮膚敏感:痕癢、發炎、濕疹
  • 氣管敏感:氣喘、哮喘發作、咳嗽

一般人未必會對塵蟎有過敏反應,因此毋須過份憂慮家居的塵蟎,但家中若有鼻敏感的兒童或易過敏人士,則需多加注意。

如要確定致敏原是否塵蟎,宜先做皮膚測試。 若診斷是對塵蟎過敏,便要盡量減低家居塵蟎的數量,以減少兒童接觸塵蟎的機會。

塵蟎引起皮膚過敏,怎麼辦?

一般皮膚過敏的治療:常見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或外用消炎藥膏,可迅速紓緩症狀。
若涉及濕疹病情惡化,便有機會用到外用類固醇藥膏,甚至口服類固醇藥物,來控制皮膚產生的炎症及改善症狀。
同時,都要減少接觸致敏原,即清除家居中的塵蟎。

減少塵蟎的策略

塵蟎可透過空氣飄入室內,故此想完全除去塵蟎是不可能;而且一般殺蟲水對塵蟎不能產生效用,但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及習慣,以減低塵蟎的數目,減少家居中的塵蟎積聚。

保持家居清潔

塵埃可能藏有塵蟎的排泄物,每週至少抹塵和以具隔慮塵蟎功能的吸塵機吸塵一次,有助減少致敏原;避免選用布造的傢俱,皮造傢俬是較佳的選擇;儘量不要使用地氈,如無法避免使用地氈,應多吸塵,並經常用 60°C 的熱水清洗,可減少依附在上面的死皮和腳汗,破壞塵蟎的生存環境。

減少塵蟎的寄居地:
  • 避免在床上放置毛公仔,或使用厚重的窗簾布、長毛的地氈及布造傢俱
  • 以皮套或膠套來覆蓋椅的表面
  • 使用配有防塵罩的床褥、被和枕頭
減少塵埃及塵蟎等散布到空氣中飄浮:
(因塵蟎體積極小及輕,故可懸浮一段時間才降落地上,容易被吸進呼吸道)
  • 以濕布代替乾布抹家具
  • 避免拍打枕頭或被鋪
清掉塵蟎:
  • 每星期高於55℃的熱水清洗床單、被和枕頭套
  • 使用適合的吸塵機例如備有高效能空氣過濾網(HEPA) 的款式,來吸走床褥上的塵埃

使用防塵蟎寢具

物理性防蟎原理
  • 例如在織物上壓上膠膜(laminates)、採用微細纖維(microfibers)和以編織(woven)或非編織(non-woven)方法組成,令纖維間的縫隙或孔洞變得細小,令結構更緊密,防止塵蟎通過。
  • 防蟎產品須完全包裹着床褥或枕頭並以細密的拉鏈合上,尺寸要比包裹的床褥或枕頭略大,以免套用或拆除時因過度拉扯而致撕裂或破損,失去防蟎效用。
特殊的處理方法
  • 在纖維或織物上加上某些化學物質,例如殺菌劑(biocides),以抑制塵蟎生長,達至防蟎的效果。
注意事項
  • 留意產品的清洗方法 – 例如可否用熱水洗或用乾衣機烘乾。
  • 部分防塵蟎床上用品經過多次洗滌後,纖維之間的縫隙可能變得不夠緊密,又或床上用品的殺菌劑減少而影響防塵蟎的效果,若使用的防塵蟎床上用品不適宜經常清洗,可套上日常可用熱水清洗的普通纖維布料作日常護理。
  • 使用防蟎床上用品前,應先用刷子或傳統吸塵機清潔床褥,以清除頭髮及可見的皮屑及塵埃。(這做法一方面能使藏在床褥或枕頭裏的塵蟎不能自由進出床褥或枕頭,另一方面可防止人體皮屑進入床褥或枕頭裏,內裡的塵蟎沒有食物,便會自然死亡。)
其他建議
  • 選用編織密度比塵蟎及其排泄物的體積較少的防塵蟎寢具。
  • 選用人造枕頭和被褥會比含羽毛的枕頭較易清洗,且較難藏布塵蟎。

日照時間打開窗簾

若家居環境許可的話,在陽光好的日子,將床鋪被褥及地氈等物品放在陽光下曬晾超過3小時,有助殺滅塵蟎。

日間打開窗及窗簾,有助空氣流通及減低濕度,用百葉簾取代布簾。

善用空氣淨化機及抽濕機

  • 控制房間的濕度:香港位處亞熱帶而且近海,濕度高的日子比乾燥日子多,很難將濕度降至不利塵蟎生長的50%或以下,但在潮濕的日子可用抽濕機盡量減低房間的濕度,以減低塵蟎生存的可能性,亦可避免霉菌滋生。
  • 在較乾燥而寒冷的秋冬日子,亦應常打開窗戶以保持睡房空氣流通。
  • 空氣淨化機的濾網要合符HEPA標準,有助清除空氣中的塵蟎。

(參考資料:香港過敏協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cover_allergic rhinitis vs flu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其實,鼻敏感與感冒的症狀十分相似,常令患者容易混淆,有些喜歡自行在坊間購買藥物服用的患者,因無法對症下藥,自然遲遲未能康復。
→ 繼續閱讀

鼻敏感的誘發因素


鼻敏感,又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3.9%,近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哮喘和濕疹。而過敏性鼻炎流行率較低的地區,哮喘和濕疹的流行率也相對較低。

在香港,約 4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有鼻敏感1

嚴重的鼻敏感症狀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更可能引致其他病症。所以,應該及早看醫生治療。

種類

鼻敏感分為季節性及終年過敏性鼻炎兩大類。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 (又稱花粉症)

  • 多由花粉與黴菌引起,在春夏較暖和潮濕的天氣下最常見。

終年過敏性鼻炎

  • 由致敏原如麈蟎及動物的毛屑、藥物等所引起。

成因

導致鼻敏感的成因複雜,可包括環境、遺傳、心理因素及接觸不同的致敏原而受影響。
大部分病人如果短期內重複接觸致敏原,敏感性將漸漸增強。
早期要接觸較大量的致敏原才會引起過敏反應,後期則只需接觸小量致敏原便會促使病發。

遺傳

據統計,如父母其中一人患上鼻敏感,子女患上的機會約30%;若父母二人均患有鼻敏感,子女患上的機會則高達70%。

誘發過敏性鼻炎的因素

致敏原刺激鼻黏膜導致過敏性反應,如:
– 家居中的塵蟎、花粉、黴菌
– 動物的毛髮、皮屑
– 羊毛衣和羽毛枕

化學品如化妝品、漆油、樟腦、殺蟲劑等氣味會刺激鼻黏膜,使症狀惡化

有些食物如海產、含酒精飲品、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喱等會刺激鼻黏膜的血管擴張,使鼻塞現象惡 化

混濁空氣、氣候變化如極端冷熱、乾燥或潮濕會促使徵狀發作或惡化

精神壓力、情緒緊張或疲勞過度,容易誘發過敏性鼻炎

其他因素
細菌和真菌感染,使用含阿士匹靈的藥物,青春期、懷孕、月經、內分泌失調等都可能誘發鼻敏感發作。

症狀

鼻徵狀: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癢、嗅覺遲鈍、鼻黏膜潰爛、鼻子發熱等
眼徵狀:眼睛發癢、流眼水及眼紅
其他徵狀:咳嗽,或可能有其他身體敏感的情況,例如濕疹、哮喘

併發症

如鼻敏感處理不善,更有可能加劇其他相聯或併發症的嚴重性,例如惡化至鼻竇炎,因嚴重患者的鼻黏膜腫脹,並阻塞鼻竇出口,引致細菌容易積聚及感染。另外亦有可以惡化至感染性鼻炎、中耳炎等。
嚴重的鼻敏感患者會失去嗅覺、味覺,其他後遺症包括影響睡眠、令睡眠窒息症病情惡化及生活質素下降等。
鼻敏感與哮喘均是呼吸道過敏徵狀,若患者的鼻敏感情況惡化,哮喘病情亦會惡化,所以兩者需要同時治療方有效。

處理和治療

鼻敏感並沒有根治的方法,主要是預防病發及緩和病發時的徵狀。
避免接觸致敏原,多清理鼻腔,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藥物控制,或許還要採取脫敏治療。當鼻塞情況難受控時,可透過手術(如切除鼻甲組織、射頻消融術)改善鼻塞情況。
以下為常見的處理方法:

  1. 口服抗組織胺藥

一般輕微病徵的患者只需使用抗組織胺。可減少鼻水、鼻癢和打噴嚏。
傳統的抗組織胺藥可能會引起睡意;新型抗組織胺藥副作用比較少,抗組織胺藥也有鼻噴霧劑。

  1. 類固醇噴霧劑

具有抗炎作用,它只在鼻腔低劑量使用。若按醫生指示及處方,定量及局部的,副作用很少。
注意:此方法並不用於收鼻水、通鼻塞,它主要是用來控制發炎,故不要以為無效而停止使用。應該跟從醫護人員的指示來使用。

  1. 通鼻塞滴鼻劑

用於嚴重的鼻塞。
它收縮鼻粘膜中的血管,減少腫脹,從而減輕鼻塞。
注意:僅適宜短期使用,若使用持續數週,停藥後或會引起反彈,鼻塞更加嚴重。

眼部痕癢:可使用冷水毛巾敷眼或依照醫生指示滴用眼藥水。

Reference:
1. The Hong Kong Allergy Association. Rhinitis
http://www.allergyhk.org/?page_id=308. Last accessed 16 Oct 2019

(參考資料:衞生署 學生健康服務,香港過敏協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鼻敏感與感冒的分別】
近日天氣轉涼,不少人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喉嚨痛及眼睛癢等症狀。但究竟是因為鼻敏感,還是患上了感冒?!
→ 繼續閱讀


解開手足口病的迷思
最近本港不少幼稚園或幼兒中心都爆發手足口病,本港在過去一星期,已錄得28宗手足口病院舍爆發個案,較對上一周20宗增加。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調查銅鑼灣禮頓道一所留宿幼兒中心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有19名年齡介乎3個月至兩歲的學童及1名女職員,自上月起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和手或腳出現紅疹等病徵,其中兩名受影響男童的呼吸道樣本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點分嘶吼症同哮喘?

嘶哮症的高峰期一般在秋冬季,不過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一些確診新冠的幼童都曾出現「嘶哮」的情況,令家長們擔心不已。

不少人常混淆嘶哮症及哮喘,家長應怎樣分辨幼兒究竟是患上嘶吼症,或是哮喘發作呢?

其實,患上嘶哮症的症狀與哮喘類似,兩者都會出現喘鳴,這點容易令不少家長錯誤判斷,以致延誤病情。

如何分辨嘶吼症和哮喘?

發病原因

哮喘是一種過敏及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接觸到刺激氣管的物質(致敏源),氣管壁周圍的肌肉便會收緊,因而收窄,周邊組織發炎紅腫,有時還會積聚濃痰和黏液,使氣管更為收窄。

嘶哮症一般是由病毒引發的呼吸道感染病症,上呼吸道、接近聲帶的部位因感染而變得腫脹,濃痰積聚於上呼吸道而導致氣道收窄,引起呼吸困難徵狀。

病情持續時間

嘶吼症是一種急性的疾病,可以較快得到治愈的。 但哮喘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較長期的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傳染性

哮喘病本身沒有傳染性,嘶哮症一般由病毒引起,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呼吸時所發出的聲音

嘶哮症和哮喘的患者呼吸時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哮喘患者較小的氣管(較下、較深入的氣管)受阻塞,所以通常呼氣才會發出聲音,而嘶哮症患者呼氣及吸氣時均發出聲音。

咳嗽聲

嘶吼症患者的咳嗽聲異常,如發出類似狗吠或海獅鳴叫的聲音;而哮喘患者發出的聲音是「嘻嘻」 (hehe) 聲。

發炎部位

嘶吼是由咽喉至氣管發炎而引起;哮喘則是下呼吸道至肺部發炎而導致。當然,兩者均影響患者的呼吸。

由於嘶哮症是由病毒感染,病徵輕微的患者呼吸時出現喘鳴聲的情況,病情大概一星期左右便會痊癒,但萬一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有可能會影響患者呼吸,有窒息致死亡風險。因此,如家長發現小朋友出現嘶哮症的典型徵狀,建議盡早求醫。

嘶吼症可預防嗎?

預防兒童患上嘶哮症,即是預防流感的方法了。方法如下:

  1. 正確佩戴外科口罩,叮囑兒童盡量不要觸摸口罩面。萬一觸及口罩面,應用搓手液消毒或洗手。
  2. 保持個人衞生,觸摸口、鼻及眼睛之前、進食前及接觸公共物件後要清潔雙手。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掩蓋口鼻,勤洗手。
  3. 飲食要均衡
  4. 要有充足的休息
  5. 日常進行適量的運動
  6. 避免去人多擠迫的地方

(參考資料:香港哮喘會,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Croup

【樂童健康】嘶吼症即係乜?嚴重可令幼兒入 ICU
幼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甚至帶來長遠的後遺症。近日,有20個月大的女嬰及27個月大的男童在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嘶吼症,情況嚴重,須要插喉及進入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
→ 繼續閱讀


Epluskids_cover_Long Covid MIS-C

【兒童新冠後遺症 MIS-C 可致器官衰竭】
抗疫兩年,來到第五波的疫情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廣泛傳播,除了成人,兒童的感染個案亦飆升,不少個案更是於短時間內轉為重症,實在令人擔心!
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的影響比較明顯,專家提醒家長要保護好孩子。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有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後亦有機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可能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健康。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嘶吼症即係乜?嚴重可令幼兒入 ICU

幼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甚至帶來長遠的後遺症。近日,有20個月大的女嬰及27個月大的男童在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嘶吼症,情況嚴重,須要插喉及進入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

什麼是嘶吼症?

嘶哮症亦稱哮吼(Croup),是一種具傳染性的常見兒科疾病,較常發生於6個月至4歲的幼兒身上。它是急性咽喉炎所導致的症狀,會造成急性上呼吸道阻塞。

它屬於一種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一般是由病毒感染所誘發。會讓咽喉、氣管、支氣管等上呼吸道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腫脹,且令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即:積聚濃痰﹚,導致咳嗽、呼吸困難、氣管痙攣,甚至咳嗽聲異常﹙如發出類似狗吠/海獅鳴叫的聲音﹚,啼哭之後也常會因為用力吸氣,而出現喘鳴的吼聲。

成因及病徵

嘶吼最常見成因是病原體感染所引起,由病毒引起佔多數。

病人通常會先有類似感冒的徵狀,一般會出現兩至三天的咳嗽、流鼻涕、發燒等類似流感的症狀,而後會出現聲音嘶啞、似狗叫聲般的喘鳴聲。主要是咽喉和聲帶因感染而明顯的發炎腫脹,導致上呼吸道阻塞,以致出現呼吸困難。呼氣和吸氣時會發出喘鳴聲,尤其吸氣聲大過呼氣聲;並會出現乾咳、咳聲短促和持續,如狗吠/海獅般的叫聲。

症狀一般於夜間發作,通常會持續一星期,頭三天症狀會比較明顯,而最令家長擔憂的便是晚間的症狀甚至會加重。

病毒感染性的嘶吼,有時會持續入侵到細支氣管,當患者出現呼吸窘迫及呼吸系統衰竭,臉色轉青,需立即住院處理。細菌性感染的嘶吼會出現更嚴重的呼吸困難。

嘶吼的階段

嘶吼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會順著上呼吸道逐漸深入,從咽喉一路到氣管、支氣管,可到細支氣管,少數案例甚至可入侵到肺部。

併發症

細菌性氣管炎、肺炎和肺水腫。

高危人士

6個月至4歲的幼兒,男童患病機會比女童高1.5倍。高峰期為晚秋、早冬較寒冷的氣候。

嘶吼的三大類型

1) 病毒感染性嘶吼:主要由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所引起為主,亦有其他種類病毒也會引起,如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麻疹病毒等主要經由飛沫感染傳染,會導致急性咽喉氣管炎(acute laryngotracheitis)。
2) 痙攣性嘶吼:導致成因與病毒感染性嘶吼的病毒種類一致,但缺少病毒感染的顯著病徵,例如喉嚨痛、發燒、白血球上升等症狀,危險性較低,部分症狀是與免疫反應有關。
3) 細菌性感染嘶吼:主要是病毒性感染性嘶吼擴散至細支氣管,之後又被細菌感染,造成更嚴重的症狀,例如:細菌氣管炎 (bacterial tracheitis),細菌性通常會更為嚴重,一般需要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診斷

醫生會詳細問診,觀察病人的呼吸、用聽診器聽清楚肺部情況,有時更會用喉鏡檢查較深入的咽喉部分或為病人照X光片觀察肺部。

而有時會為病人抽血,為事後的確診之用,以便(尤其在細菌性感染嘶吼中)鑑定出感染的細菌品種對於之後的抗生素 (antibiotic) 治療。

治療

當發現孩童有嘶吼情況,家長首先要保持鎮定,及早帶患者求診。

醫生會視乎患者呼吸情況及咳嗽的嚴重程度,處方藥物及安排適當治療,例如用口服、注射或吸入式類固醇給患者作治療,以紓緩患者呼吸困難的情況。

一般情況看完醫生後在家休息使用類固醇來治療嘶吼的效果已受到國際專家肯定,可有效減低聲帶及氣管黏膜的腫脹與發炎,2至6小時內即可改善臨床症狀,且短期使用低劑量類固醇,也不會有副作用。患者必須在家中多休息,家長要保持家中空氣流通,以及留意患者的咳嗽情況、呼吸是否有困難及其血含氧量。

當症狀嚴重時,醫生會以吸入式腎上腺素 (Phenylephrine) 霧化劑進行治療,並觀察療效的持續性。有時候亦可能需要入院使用插管以維持呼吸道暢通,細菌性感染的嘶吼更需搭配抗生素使用,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除藥物治療外,家長若想協助孩子改善這個狀況,要保持家中空氣流通,需注意讓孩子補充足夠水份,並吸入冷的潮濕空氣來緩解症狀。

家長如發現子女有嘶吼情況,應怎樣處理?

嘶吼往往多於深夜來襲,家長少不免會很擔心,但如過份憂慮會令孩子更感驚恐,或哭叫不停。而情緒刺激可能會令患者呼吸道更多痰,令呼吸困難情況惡化。

家長首先要保持鎮定,安撫患者情緒。其次家長要保持家中空氣流通,需注意讓孩子補充足夠水份。如讓患者墊高頭部及吸入潮濕的空氣可緩解症狀。濕潤的空氣可減低因為呼吸道收窄而出現的咳嗽或喘鳴的情況。家長可以使用冷蒸氣噴霧器,或是開一盤熱水,讓孩子吸入蒸發的水氣。

家長並需要留意患者的咳嗽情況、呼吸是否有困難及血含氧量。由於嘶吼症屬於高風險病症,有時會惡化得很快,若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可令病童出現呼吸衰竭和血液缺氧等併發症,嚴重甚至會引致死亡。如發現孩子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應及早求醫。

(參考資料:Mayo ClinicNemours KidsHealthNHS)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Long Covid MIS-C

【兒童新冠後遺症 MIS-C 可致器官衰竭】
抗疫兩年,來到第五波的疫情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廣泛傳播,除了成人,兒童的感染個案亦飆升,不少個案更是於短時間內轉為重症,實在令人擔心!
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的影響比較明顯,專家提醒家長要保護好孩子。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有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後亦有機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可能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健康。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點分嘶吼症同哮喘?
嘶哮症的高峰期一般在秋冬季,不過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一些確診新冠的幼童都曾出現「嘶哮」的情況,令家長們擔心不已。
不少人常混淆嘶哮症及哮喘,家長應怎樣分辨幼兒究竟是患上嘶吼症,或是哮喘發作呢?
→ 繼續閱讀

【樂童健康】水銀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

不少人喜歡吃魚,因為魚類營養豐富,除了蛋白質外,魚油仲含有豐富的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當中有DHA及EPA等。孕婦吃魚更有助提升BB的智力發展。

不過,原來不是所有魚類都安全的,因為某些魚類中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甲基汞。

什麼是甲基汞?

甲基汞是水銀的有機化合物 (methylmercury),是毒性最強的汞形態。

甲基汞可透過胃腸道輕易被人體所吸收,並迅速進入腦部。它可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尤其是發育中的腦部。孕婦及幼童要特別小心,因為如攝取了大量甲基汞會影響胎兒或幼童的腦部發育。

雖然一般成年人的健康受甲基汞嚴重影響的機會不大,但亦有損害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的風險,故選擇吃魚時要多加注意。

怎樣選擇魚類?

消委會指出市民不應因擔心攝入甲基汞而完全不吃魚,只要避免甲基汞含量較高的魚類便可。

bewellnesshk_魚類的汞含量_Tuna
藍鰭吞拿魚

金目鯛、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鯛、大王馬鮫魚和體型較大的吞拿魚品種等,都是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這些捕獵性的大魚往往是較高危的,因為汞會從火山爆發、採礦活動和工業廢物等情況下進入河流和海洋,及後水中的微生物會將汞轉化為甲基汞。魚類在水中吃下微生物後,甲基汞就會在魚的體內積聚。由於大魚會吃小魚,故捕獵性的大魚通常含較多甲基汞。

懷孕前要注意甲基汞的攝入量

另外,消委會曾測試市面上50款三文魚及吞拿魚刺身,發現98%樣本含重金屬甲基汞,其中10款吞拿魚刺身含量超標。根據本港法例,所有在港發售的固體食物,不可含有超過0.5毫克(0.5ppm)的汞。

按糧農組織/世衞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建議,每人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6毫克甲基汞。是次測試在吞拿魚樣本發現的最高甲基汞含量是1.48 ppm,以一片約12克重的吞拿魚刺身計算,便含有約17.8毫克甲基汞。即一名體重約為60公斤的育齡婦女,每周進食6片該吞拿魚樣本便會超過限量。

香港婦產科專科學院代表指出,如果婦女計劃懷孕,應最少在懷孕前一年,要開始留意所進食的魚類,因甲基汞會隨年月慢慢在體內積聚。身體雖可自行排出甲基汞,但過程非常緩慢,而且魚類中的甲基汞含量不能透過烹煮而減少。因此,建議計劃懷孕的婦女,應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以免在成功懷孕後,對胎兒發育有壞影響。

(參考資料:消費者委員會,食物安全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cover_pregnant-bacteria 李斯特菌

【孕媽健康】孕婦需慎防李斯特菌
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食錯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不過,懷孕婦女更要特別小心注意!
孕婦由於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產生變化,加上胎兒的免疫系統尚在發育,因此較容易食物中毒,甚至增加早產或流產的風險。
孕婦有多種常見的傳染病要提防,今次我們先了解一下「李斯特菌」。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cover_caffeine

【咖啡因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知道咖啡裡面有咖啡因,不過,原來可樂、朱古力、茶類飲品等都隱藏著咖啡因的,小朋友太早攝取過多咖啡因有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懷孕的準媽媽和準備懷孕的女士們都要主要攝取咖啡因的份量,因有研究指出BB出生體重較輕可能亦與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有關。
→ 繼續閱讀

【小兒隱睪症】蛋蛋不見了! 隱睪症可影響生育或致癌

在眾多小兒外科疾病中,隱睪症是男童常見的先天性疾病,而且單憑外觀已可發現,看似沒逼切性,因而沒盡早讓幼兒接受合適治療,但隱睪症不單是關乎生育的問題,還與性命攸關以及惡性腫瘤的致命危機,對身心都會構成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隱睪症是甚麼?

常見於早產嬰,當中約有30%機會患上此症,而足月出生的嬰兒約有 4%患有此症。
超過一半隱睪症的嬰兒在一歲前,睪丸會下降至正常位置,因此治療多選擇於一歲後才開始。
男性胎兒的睪丸本來藏於腹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睪丸會逐漸向下移,直至懷孕第 7 個月開始經腹股溝管下降至陰囊。大部份嬰兒出生後,可以看到每邊陰囊裡各有一顆睪丸。
假如出生後睪丸未下降至陰囊,例如荷爾蒙分泌受到影響或負責拉動睪丸下降的一條收縮帶組織出現問題,睪丸即有可能留在腹腔內而無法降至陰囊,故被稱為隱睪症
停留在途中如腹腔、腹股溝內,就是睪丸下降不全,睪丸偏離了正常下降的途徑落在其他地點,例如會陰、恥骨上,就是睪丸異位。

如何診斷隱睪症?

隱睪症通常可在嬰兒出生後體檢時診斷,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驗才能確診。
當家長為嬰幼兒洗澡時,可順道檢查其陰囊部位是否有兩顆睪丸,遇有疑問時應盡早請教小兒外科專科醫生,以便獲得最佳治療。
由醫生進行的仔細觸診是確認能否摸到睪丸的最重要方法。

如果能摸到睪丸,則不必進行造影。相反,若觸摸不到睪丸,部分治療中心可能會在手術前進行超聲波或磁力共振造影。

有何影響?

長遠有損生育能力

陰囊內溫度較體溫低攝氏1~ 2℃,以有利於製造精子及精子存活。
如果睪丸長期留在腹腔內較高溫的位置,受腹腔的高溫環境影響,睪丸的組織就會開始出現變化,逐漸影響製造精子的能力,時間愈長,影響愈大,而且病情可以愈趨嚴重。
原則上,隱睪症愈早治療愈好,一歲至歲半是接受治療和手術的黃金時間。

病變成惡性腫瘤

臨牀研究發現,隱睪症男性患上睪丸癌的機會約為常人的40倍。因另有調查指,隱睪者出現精原細胞癌的比例,可高達九成,故曾患上隱睪症人士,建議諮詢醫生意見,有需要時作定期檢查。
家長亦不宜忽視此症,應盡早讓有隱睪問題的孩子,接受適切治療,以預防病變。

睪丸問題

由於睪丸長期留在腹腔內,比較容易受到外力衝撞而受傷或出現扭轉情況。

令睪丸出現變異的風險較高,或造成睪丸壞死的機會增加。另外,一旦有不正常的硬塊,亦很難及時發覺,導致延誤求診和治療的時機。

心理問題

小孩可能因缺乏睪丸,陰囊看來與別人有異而感到自卑,或與其他小孩一起上洗手間、洗澡時,成為嘲笑的對象。

治療方案 – 按病情施手術或藥療

如果患者一歲後睪丸仍未能自行下降,就要開始接受治療。

單側隱睪症以手術治療為主;雙側隱睪症可先試用荷爾蒙藥療,如仍未能改善問題,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1. 標準睪丸固定術 (適用於大部份隱睪症男童)

🎯 在腹股溝上開一個小切口,把睪丸、輸精管及睪丸血管小心剖解至足夠的長度,並同時會修復相關的腹股溝疝氣(小腸氣)的問題。然後在陰囊上另開一個小切口,把睪丸移進及固定至陰囊內。

2. 腹腔鏡輔助的睪丸固定術 (適用於睪丸仍在腹腔內的大部份情況)

🎯 在臍部開一個小切口,放入腹腔鏡以檢查腹腔。然後經腹部微型切口,把腹腔鏡手術工具放入腹腔,將睪丸、輸精管及睪丸血管小心剖解至足夠的長度。最後,另在陰囊(及腹股溝)上開小切口,修復相關腹股溝疝氣(小腸氣)的問題,並同時把睪丸移進及固定至陰囊內。

3. 分階段進行的的睪丸固定術 (適用於睪丸仍在腹腔內的個別情況)

🎯 以腹腔鏡手術方式把睪丸主血管切除,以助睪丸副血管增生。待半年後,才進行腹腔鏡輔助睪丸固定術。

如果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或發現其他畸形現象,例如患者單側睪丸已有明顯萎縮,或者已超過適合施手術的年齡,則有可能需要將有問題或已萎縮的睪丸進行切除。

另外,進行復位手術後,需要小心照顧患者及讓其充分休息,在睪丸固定及完全復元前,均應避免進行運動,以防睪丸移位。

備註:
僅提供隱睪症及睪丸固定術的一般資料,並無盡錄所有併發症。其他未能預見的併發症均有可能發生。某些類別病人面對的實際風險可能有所不同,詳情請諮詢你的醫生。

(參考資料: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泌尿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囝囝要割包皮嗎?】
每年暑假,很多家長會帶同兒子前往泌尿外科問醫生:「囝囝包皮是否過長,需要做手術嗎?」
泌尿外科醫生解釋,一般來說,男孩自出生起包皮已是過長,所以問題不是「長」,而是「窄」。包皮過窄代表包皮未夠寬而未能向後反起,只有小孔足夠小便排出,這個情況有可能導致包莖或包莖嵌頓。
繼續閱讀


Epluskids cover_caffeine

【咖啡因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知道咖啡裡面有咖啡因,不過,原來可樂、朱古力、茶類飲品等都隱藏著咖啡因的,小朋友太早攝取過多咖啡因有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懷孕的準媽媽和準備懷孕的女士們都要主要攝取咖啡因的份量,因有研究指出BB出生體重較輕可能亦與孕婦過量攝取咖啡因有關。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