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腸易激綜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影響結腸(大腸)的慢性疾病,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

患者會有腹痛、腹脹或腹部極度不適的情況出現,排便習慣亦會改變(便秘或腹瀉)。雖然一般人偶然也會有這些情況,但若症狀頻密(達每月三次或以上)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便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

大腸腸道外側的平滑肌肉層藉著適當的收縮與放鬆而主管大腸蠕動功能,有豐富的自律神經分佈至此處,藉由自律神經的訊息來調控所有平滑肌(不隨意肌)的收縮與放鬆功能。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壓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而自律神經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於是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的情況。

醫學界對腸易激綜合症的確切成因仍未明,主要認為跟以上提到的個人生活作息有關。亦有研究指出,症狀的出現可能並沒有一個單一原因,曾經患過嚴重的急性腸胃炎、有腸易激綜合症家族病史、性格容易緊張,或曾在兒時被傷害或侵犯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

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結腸(大腸)的慢性病,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有:

  • 大便型態改變(如石頭般堅硬或稀便)
  •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
  • 常有便意,去廁所的次數比平常增加
  • 感到排便不清
  • 大便中帶黏液
  • 嚴重脹氣
  • 腹脹
  • 腹痛或抽筋

由於以上這些症狀與結腸癌的症狀相似,建議患者須由醫生診症以準確評估病情。

腸易激綜合症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症狀,如疲勞、背痛、頭痛、流汗、噁心、嘔吐和如廁時疼痛,患者都需要注意。

腸易激綜合症的檢查及治療

患者如有上述症狀,可考慮在開始療程前先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因為這些腹部的病徵亦可能源自下消化道的嚴重疾病,如大腸癌、腸臟慢性發炎(如克隆氏症)等,內視鏡檢查則能夠排除這些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腸易激綜合症現時尚沒有治癒的方法,治療方案主要為緩和病徵,減少不適對患者的影響和預防引發症狀發作的風險因素。

  • 可服用醫生處方的藥物,以減輕便秘、腹瀉、腹痛、腸胃抽筋等症狀
  • 正常的作息,調適心理,適應壓力
  • 可服藥或做運動以紓緩壓力及緊張的情緒,有助控制或預防症狀發作
  • 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如:煙、酒、含咖啡因飲品;減少攝入高脂食物或油膩食物
  • 多吃水果和蔬菜,以攝取足夠的高纖維性食物
  • 減少每餐的進食量


相關醫療專題

【大腸內窺鏡檢查】
清腸戒口是大腸鏡檢查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準備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大腸鏡是否可以順利進行以及檢查的徹底性。因其需要利用一根軟管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充氣後觀察大腸粘膜,檢查時如果仍有很多糞便就會影響檢查和觀察, 甚至不能完成全結腸檢查, 或因糞便掩蓋造成漏診。 → 繼續閱讀


Medinfo cover_克隆氏症_Crohn's Disease

【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克隆氏症又名克羅恩氏症。屬於炎症性腸病,即腸道無明顯原因下慢性發炎和潰瘍。
根據中文大學最近的研究指出,克隆氏症在過去20年的病發率上升接近 7倍,每10萬人就有1.5人發病。以男性患者居多,發病年齡一般較年輕,常見是介乎20至40歲。
→ 繼續閱讀


其他文章

FODMAP – 腸胃變差及多屁元兇
香港人生活忙碌,常因工作時間長、精神壓力大、飲食不定時等因素,而引致不少腸道問題,可能出現脹氣、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消化問題。
對於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的病人來說,低腹敏飲食 (Low FODMAP diet),可以減輕這些腸胃道的症狀!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