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親子】小朋友爭玩具  爸媽會點做?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遇過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突然為小事而爭吵,叫喊哭鬧,搶玩具甚至出手打架。
兄弟姊妹間平日看似能融洽相處,互相是對方成長的玩伴,但當紛爭出現時,父母的處理實在是影響深遠,對孩子的社交情緒發展很重要。

不知道你是什麼類型的家長呢?這個時候又會怎樣處理?會不會對孩子說出以下的說話呢?

主持公道型︰決意找出誰是誰非,見妹妹大哭,便對哥哥說︰「係咪又係你搞喊妹妹?」

一拍兩散型︰家長氣沖沖地說︰「點解你哋唔可以好好地玩?大家都唔好玩喇!」,然後便取走玩具,令孩子們暫時都不能接觸該玩具。

「做大要讓細」型︰某些家長認為妹妹年紀小,不明事理,希望「做大的」哥哥可以多忍讓,便說︰「你做大就唔好咁計較啦,讓下妹妹唔得咩?」或者說︰「做大的就要讓妹妹,知道嗎?」

講道理型︰愛講道理的家長可能不會考慮孩子的意願,而只想到兄妹之間應該要多分享,便說︰「媽媽買個玩具就係想你哋一齊玩,一齊玩先開心的嘛。」

以上的回應都十分常見,不少爸爸媽媽都會用其中的方法回應孩子。不過這些說話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特別是五歲前的小朋友,因幼兒的自制能力較弱,他們尚未學懂如何解決問題,亦未懂得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家長以上的回應他們可能聽不入耳,也難以從中學習處理爭執的技巧。

其實孩子有時能夠自行解決分歧,所以在他們爭執時,家長可先從旁觀察,不用急於介入。不過,若孩子的情緒反應開始變得激烈(例如尖叫、嚎哭),或出現攻擊性的行為(例如扔東西、打人,或以言語辱駡對方),家長應即時介入,避免情況惡化。家長可因應情況,給予口頭提示、警告或出手制止。

孩子搶玩具和打人,應怎樣處理呢?

(1) 冷靜處理,表達關注

家長可先將孩子們分隔開,避免爭吵繼續升溫。要讓孩子冷靜,家長宜先讓自己的情緒平復,然後才能冷靜地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家長可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適時表達關注可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不過要避免在孩子情緒最激烈的時候與孩子討論事件。

家長不要隨便妄下判斷,偏袒某方而命令一方退讓。家長宜用客觀的態度、不帶批判地描述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去講出他們為何爭執,不需急於判斷孩子對錯。如孩子未懂好好表達自己,家長可從孩子的角度說出他們的感受。協助孩子表達感受既有助緩解情緒,亦可讓他們了解對方的感受。

(2)幫助孩子為行為設限

然後家長可逐漸指出孩子間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的、不恰當的,並向孩子解釋這些行為可能會引致的負面影響。例如:可能會令對方受傷,引致雙方唔開心等。

(3)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及修補關係

如孩子知道犯錯後,家長可提供引導孩子就紛爭制定解決方法。先按照孩子的能力,家長可提議兩至三項可行的方法,或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與他們一起想合適的處理方法。若孩子提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法,家長應立刻表示讚許。亦可鼓勵孩子以說話或行動修補關係,例如擁抱、撫摸一下剛才打到對方的位置、給對方遞上玩具等,來表達歉意或安慰對方。

如孩子較年幼,家長可能需要親身示範如何回應及主動提出建議。
如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可作適當的引導,透過討論及提問,讓孩子表達想法,並找出合適的處理方案來化解爭執。

雖然處理孩子間的糾紛一點都不容易,家長需要耐性及穩定的情緒,有時亦考驗家長的急智,但正面回應孩子情緒的技巧可促進他們的社交情緒發展,亦有助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參考資料: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孩子生氣、害怕、發脾氣  爸媽會點做?】
小朋友一日一日地成長,情緒表現會越來越多,時而開心大笑、時而憤怒生氣、時而驚慌害怕。當孩子生氣、害怕、甚或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點回應呢?!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child passport doc

【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孩子生氣、害怕、發脾氣  爸媽會點做?

小朋友一日一日地成長,情緒表現會越來越多,時而開心大笑、時而憤怒生氣、時而驚慌害怕。當孩子生氣、害怕、甚或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點回應呢?!

以下是6種普遍出現的家長回應:

嚴厲地叫孩子不要繼續「扭計」
告訴孩子這樣的他「很醜怪」、「沒人會喜歡」
立即妥協,即使孩子做的不恰當,也盡量順從着他
給予零食、玩具等來哄哄孩子
嘗試分散孩子的注意或逗他笑,例如與他玩躲貓貓
告訴孩子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不用哭喊

這些回應大多是試圖淡化、壓制,或透過妥協來令孩子負面的情緒盡快消失,然而,這些回應多少意味着家長認為孩子不應有這些感受。

研究發現,家長偶爾用這些回應孩子的情緒問題在所難免,但若總是這樣回應孩子,他或會在控制情緒和行為方面出現困難;若家長能以同理心正面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學習調節情緒及解決難題,有助促進孩子「情緒智商」(即EQ)的發展。

培育高「EQ」的關鍵

「EQ」是指理解、調節及表達情緒的能力。
要培育高「EQ」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能敏銳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和需要,讓孩子感到被明白和接納。可是孩子在這階段難以表達自己和控制情緒,家長要如何正面地回應他的情緒呢?

icon_star 小秘訣(1) – 細心觀察

如家長能細心觀察孩子輕微的情緒變化,及時安撫和回應他的需要,便較易及早平復孩子心情。日常多觀察孩子亦有助理解其情緒變化模式,從而容易推斷孩子不快的原因。

icon_star 小秘訣(2)轉換角度

當孩子發脾氣或哭個不停時,家長難免會感到煩厭,常有「鬧夠了沒有?」「喊完未?!」之類的想法。

這個時候家長應盡量換個角度想想,孩子只時太小,未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懂得清晰地表達和調節情緒,所以才哭鬧不停。只要父母能耐心陪伴,將會是與孩子增進感情的好機會。

雖然在孩子鬧情緒昤,家長要轉換角度思考實在不易,不妨記住「孩子也不想這樣!」或「這是個與孩子親近的機會!」這兩句來提示自己,較容易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icon_star 小秘訣(3)表達同感

家長適切地回應孩子當下的經歷和感受是十分重要的,能讓他感到被明白、被接納,情緒進而得以慢慢平復。

家長可模仿孩子的表情和以相符的語調與他對話,容易讓他感到被明白。家長亦可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並簡單描述孩子當下的經歷及感受,不但能安撫他,更能讓他感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參考資料: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child passport doc

【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 繼續閱讀


【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本港的兒童一般在外遊前都需要申請香港特區護照或回鄉證等。就讓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幫小朋友申請特區護照的事宜啦!

首次申請特區護照

先填妥以下表格:

💠十一歲以下人仕身份證申請書:
ROP3 表格

💠十六歲以下兒童特區護照申請書:
ID842 表格

💠副署事項表格 (如申請者沒有學生手冊):
ID641 表格

並預備以下文件:

🔶 證件相3張 (其中1張需貼在 ID641 表格上;另外2張需交予入境處,1張作護照申請,另1張作身份證申請)
🔶 出世紙 正副本
🔶 家長香港身份證 正副本 ; 父/母或監護人旅行證件副本(如非香港居民)
🔶 學校手冊 或 副署人身份證副本
🔶 申請護照費用:
– HK$185 (32頁護照)
– HK$230 (48頁護照)
✨兒童護照有效期為5年

護照相片的規格

📸 相片應顯示申請人的完整正面,並能清楚顯示面容上的特徵。

📸 相片的背景應為白色。

📸 相片尺寸必須為40毫米(闊)乘50亳米(高),相片中人士由下顎至頭頂的尺寸應為32毫米至36毫米,頭頂上須保留適當空位。

📸 拍照時請勿戴上帽飾之類,及不應穿著太深色或太淺色的衣服。

📸 需注意申請人的頭髮勿遮擋眼睛或眉毛,眼鏡亦不能遮擋眼睛。相片太光、太暗、有陰影都不合格。

📸 如透過網上遞交申請,可接納的數碼相片檔案格式為:
圖像類別: JPEG
檔案大小:5MB或以下合適尺寸
-由掃瞄器(600dpi)擷取之相片大小:40毫米(闊) x 50亳米(高)
-由數碼相機擷取之圖像大小:最少1200像素(闊) x 1600像素(高)

(更多資料:入境事務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的相片規格)

甚麼是副署人?

如果小朋友還未入學,沒有學校手冊等資料證明身份,便需要父母以外的第三者作為「副署人」來證明小朋友的身份。如家長能提供孩子的學生手冊作證明,則不需要填寫此副署事項表格。
此表格需由父母以外、年滿18歲的第三方見證人士填寫,孩子的公公婆婆爺爺嫲嫲或父母的朋友都可以。
副署人除了在表格簽名欄上簽署外,亦要在小朋友的照片上以「橫跨式」簽名,即有部分簽名簽在表格上,另一部分則簽在照片上,但不能遮蓋小朋友的樣子。副署人亦需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副本。

若小朋友已上學,只需提交學校證明文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例如載有兒童姓名、出生日期及相片的學生手冊或學校記錄卡,並經學校蓋印認證相片。

遞交申請

遞交方法

將所有文件都準備好後,家長現時可選擇以親身遞交、郵遞申請、投遞申請、網上申請等方法去辦理申請。
為節省輪候時間,到入境事務處前可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先預約申請日期及時間。未有預約的話,可根據入境處當日即場的配額以先到先得的形式輪候辦理,不過額滿即止。

icon_star 特別注意:如親身遞交申請,小朋友可於申請當日見入境處職員,那麼領證當日家長就不需要帶同小朋友出現。反之,如小朋友申請當日沒有親身出現,領證當日需與家長一同面見入境處職員。

繳費方法

如屬親身遞交的申請,可即場以易辦事、八達通、轉數快、現金或支票支付申請費用。如屬郵遞或投遞申請,申請人須寄交劃線支票。
如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申請,可透過信用卡(只接受VISA、萬事達卡、銀聯卡及JCB)繳交申請費用。

領取護照

入境事務處一般於收妥全部所需文件、費用及相片後約5個工作天內完成處理申請的程序。未滿11歲而並未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兒童,其申請的處理時間約為10個工作天。

icon_star 家長如果計劃帶孩子出外旅遊,要做足準備及早申請旅遊證件啊!

(資料來源:入境事務處)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baby recipe stage texture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 繼續閱讀


【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當孩子不肯或不敢跟長輩打招呼,有些家長會感到不安或緊張,深怕被他人誤會沒有教好孩子或小孩沒禮貌。
就讓我們提供幾個方法給家長,幫助小朋友融入新年的氣氛中,讓大人、小孩都開心過新年

事前準備

1. 介紹節日

如孩子對節日沒有任何認識難於投入節日的氣氛中,家長可事先與孩子一起閱讀以節慶為主題的繪本或動畫,特別是一些傳統節日的特色。透過這類素材預先解釋團聚當天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能夠幫助孩子更快進入情境中,減少不適應。

2. 預備拜年公式

家長可預先幫孩子準備好過年要說的話。

平常先教導孩子介紹自己及一些恭賀說話。例如:「我是陳小明,今年5歲,祝大家新年快樂!」。

以及「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等等。

3. 在家練習打招呼

先跟熟識的人在家中練習。家長可以先要求孩子在家就跟自己練習打招呼,例如:「爸爸,早晨」、「媽媽,晚安」、「爺爺嫲嫲,吃飯」

對孩子而言,打招呼是需要練習的,因包含練習講話的音量、眼神、語速等等。讓孩子習慣以後,再換個稱謂就比較容易了。

4. 協助釐清稱呼

提前讓孩子知道將會見到誰,可以讓他安心一點,不會一見面時就過於緊張。

由於不常見面的關係,有些孩子因不知道對方是誰,而不知道怎麼開口打招呼。家長可先告知孩子應該如何稱呼對方,這樣就能減少因為不知如何說而不敢開口的情況。


5. 建立與親友的連結

透過日常活動讓孩子與將見面的親友聯繫變得真實與熟悉,見面前可用照片介紹一下親友,或利用視像聊天先見見面。

另外,家長亦可將與親友過去相處的經驗編入睡前故事,或添加點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孩子對對方的好奇心,見面前增加一點熟悉感。

6. 取代說話的方式

如果爸媽已經知道孩子會害怕某種場合,容易感到緊張、不舒適,可提前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一些內向、害羞的孩子會很害怕說話,爸媽可建議孩子先用簡單的方式打招呼,如揮揮手、點點頭、微笑等。熟悉之後才嘗試更進一步的對話。

拜年中

7. 爸媽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的模仿力十分強,爸爸媽媽只要持之以恆的以身作則,孩子就會知道「要打招呼」。

拜年當天,家長亦應先向親友打招呼,作好榜樣,而非只要求孩子先開口打招呼。

8. 理解與支持

孩子不願打招呼時,對於較為年幼的子女,聚會中家長可先陪著子女,告訴孩子有需要時可獲得爸媽的支援,不用害怕。若孩子仍未準備好,家長要表示理解。

如可告知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緊張。可以怎麼做,幫助呢?媽媽牽着你的你的手或抱着你,可以令你有更多的勇氣嗎?」,或問問孩子「抱着小被被或洋娃娃會令你有勇氣跟叔叔姨姨打招呼嗎?」。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social Q&A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發展 – 與同伴相處
幼兒隨着一日一日的成長,大約兩、三歲開始在社交上有明顯的發展,他們開始與其他小朋友互相追逐、模仿,一起遊戲。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學習到簡單的社交技巧,包括基本的禮貌、輪流玩耍、分享玩具及解決紛爭等。這些對小朋友日後的成長都很重要啊!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sugar high

【Halloween 後遺症  –  小朋友食糖太多致Sugar High? 】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剛過,小朋友興奮地精心打扮一番去迎接Trick or Treat! 一個個南瓜桶裝滿糖果帶回家,其實這讓不少家長倒吸了一口氣。
家長間廣為流傳的「高糖效應 (Sugar High)」,指孩子在吃了過多糖果後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低及情緒失控的狀況。究竟糖份是不是造成小孩過動的元兇呢?→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六個月至兩歲左右的嬰幼兒可逐步嘗試不同質感的食物。

嬰幼兒咀嚼能力的發展快慢各有不同,爸爸媽媽應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準備質感合適的食物。

約6 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嘗試吃由嬰兒米粉、母乳或配方奶拌勻而成的幼滑米糊。7-8 個月時,水份較多、較幼滑的稀粥、菜蓉及水果蓉都可以開始嘗試。

7-11 個月的寶寶正適應吃固體食物。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不須要補奶。

初期寶寶會吃得慢一點、少一點,對於較難咀嚼和質感較粗糙的食物,寶寶或會不願吃,甚至吐出來或有作嘔的反應。家長只要把食物弄得再幼細一點,寶寶便會慢慢適應。

一歲左右的寶寶已長出前面的門牙,能咬斷食物。家長可把水果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讓寶寶自己拿着吃。家長初期可嘗試選擇熟透和質感較軟的水果,如桃、香蕉、個別品種的蘋果、牛油果、木瓜、西瓜等。

至於肉類可先把肉片蒸或烚熟,再切成粒狀,然後利用攪拌器,加入開水,制成肉碎。亦可將肉片仔細地切成幼絲,把幼絲切成肉碎粒再剁碎。烹煮時,邊拌邊煮至熟透。當寶寶咀嚼得到的時候,肉碎粒可逐漸切得大一些。


【樂童食譜】

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適合9-11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嬰幼兒飲食加固 – 時機篇】
寶寶一般出生後的首六個月都是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但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單靠吃奶已不能滿足他身體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開始要從吃固體食物來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基本上大約六個月大的寶寶,大多數能夠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媽媽怎樣才知道寶寶已經預備好可以食固體食物? 過早或遲了加固會有什麼影響?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飲食加固 – 餐前準備篇】
怎樣可以令寶寶享受「食」的樂趣?
引進固體食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希望寶寶吃得開心。當寶寶慢慢學會喜歡吃,將來他會更容易接受各種不同的食物,減少偏食的情況。
要讓寶寶吃得開心,家長又餵得輕鬆,首先要做好餐前的準備,然後吃的時候要保持愉快的氣氛。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