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長都曾遇過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突然為小事而爭吵,叫喊哭鬧,搶玩具甚至出手打架。
兄弟姊妹間平日看似能融洽相處,互相是對方成長的玩伴,但當紛爭出現時,父母的處理實在是影響深遠,對孩子的社交情緒發展很重要。

不知道你是什麼類型的家長呢?這個時候又會怎樣處理?會不會對孩子說出以下的說話呢?

主持公道型︰決意找出誰是誰非,見妹妹大哭,便對哥哥說︰「係咪又係你搞喊妹妹?」
一拍兩散型︰家長氣沖沖地說︰「點解你哋唔可以好好地玩?大家都唔好玩喇!」,然後便取走玩具,令孩子們暫時都不能接觸該玩具。
「做大要讓細」型︰某些家長認為妹妹年紀小,不明事理,希望「做大的」哥哥可以多忍讓,便說︰「你做大就唔好咁計較啦,讓下妹妹唔得咩?」或者說︰「做大的就要讓妹妹,知道嗎?」
講道理型︰愛講道理的家長可能不會考慮孩子的意願,而只想到兄妹之間應該要多分享,便說︰「媽媽買個玩具就係想你哋一齊玩,一齊玩先開心的嘛。」

以上的回應都十分常見,不少爸爸媽媽都會用其中的方法回應孩子。不過這些說話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特別是五歲前的小朋友,因幼兒的自制能力較弱,他們尚未學懂如何解決問題,亦未懂得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家長以上的回應他們可能聽不入耳,也難以從中學習處理爭執的技巧。
其實孩子有時能夠自行解決分歧,所以在他們爭執時,家長可先從旁觀察,不用急於介入。不過,若孩子的情緒反應開始變得激烈(例如尖叫、嚎哭),或出現攻擊性的行為(例如扔東西、打人,或以言語辱駡對方),家長應即時介入,避免情況惡化。家長可因應情況,給予口頭提示、警告或出手制止。
孩子搶玩具和打人,應怎樣處理呢?

(1) 冷靜處理,表達關注
家長可先將孩子們分隔開,避免爭吵繼續升溫。要讓孩子冷靜,家長宜先讓自己的情緒平復,然後才能冷靜地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家長可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適時表達關注可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不過要避免在孩子情緒最激烈的時候與孩子討論事件。
家長不要隨便妄下判斷,偏袒某方而命令一方退讓。家長宜用客觀的態度、不帶批判地描述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去講出他們為何爭執,不需急於判斷孩子對錯。如孩子未懂好好表達自己,家長可從孩子的角度說出他們的感受。協助孩子表達感受既有助緩解情緒,亦可讓他們了解對方的感受。
(2)幫助孩子為行為設限
然後家長可逐漸指出孩子間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的、不恰當的,並向孩子解釋這些行為可能會引致的負面影響。例如:可能會令對方受傷,引致雙方唔開心等。
(3)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及修補關係
如孩子知道犯錯後,家長可提供引導孩子就紛爭制定解決方法。先按照孩子的能力,家長可提議兩至三項可行的方法,或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與他們一起想合適的處理方法。若孩子提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法,家長應立刻表示讚許。亦可鼓勵孩子以說話或行動修補關係,例如擁抱、撫摸一下剛才打到對方的位置、給對方遞上玩具等,來表達歉意或安慰對方。

如孩子較年幼,家長可能需要親身示範如何回應及主動提出建議。
如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可作適當的引導,透過討論及提問,讓孩子表達想法,並找出合適的處理方案來化解爭執。
雖然處理孩子間的糾紛一點都不容易,家長需要耐性及穩定的情緒,有時亦考驗家長的急智,但正面回應孩子情緒的技巧可促進他們的社交情緒發展,亦有助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參考資料: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孩子生氣、害怕、發脾氣 爸媽會點做?】
小朋友一日一日地成長,情緒表現會越來越多,時而開心大笑、時而憤怒生氣、時而驚慌害怕。當孩子生氣、害怕、甚或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點回應呢?!
→ 繼續閱讀

【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