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發現小朋友總是坐不定、手指唔靈活、寫字東歪西倒、經常發脾氣、容易跌跌碰碰撞倒物件,可能會開始懷疑小朋友是否有什麼問題,如學習障礙症等。
其實這情況可能出現感統失調,是空間感和本體感的問題,未必與學習障礙有關。
感統是甚麼?
小孩子自出娘胎就會透過五官 ( 眼睛、耳朶、鼻子、舌頭、皮膚 ) ,再加上肌肉及關節和前庭平衡等七個管道,去收集外面訊息,來認識客觀世界。這些訊息收集回來後,需要透過感覺統合這個腦神經活動綜合,組織和處理而成為孩子認知的素材和作為學習的基礎。
感覺統合 (簡稱感統) ,是一種感覺的處理過程,讓我們可以有效地運用身體與環境互動。感覺統合的過程中,大腦會整合、處理來自身體與環境的感覺刺激訊息,並根據得到的訊息,策劃相對應的行為。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括這七種:

如果感覺統合不協調,會出現不同問題,最常見是情緒問題或者專注力不足、容易發脾氣、小朋友字體不工整、手指易累等亦與此有關。
幼兒感統統合發展參考

感統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能協助兒童認識自己、適應環境、調整學習力。
學齡前的孩子,大腦就像一個感覺處理機器,透過感官,吸收大量資訊,藉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幫助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互動,並發展出適當的行為。

例如:孩子要認識香蕉,要用
► 眼睛的「視覺」去看見香蕉的顏色及形狀
► 鼻子的「嗅覺」去聞聞香蕉的氣味
► 舌頭的「觸覺和味覺」去感受香蕉的口感和味道
透過各式各樣的「感覺」,在孩子的大腦中留下痕跡,幫助大腦慢慢建立起連結,當他再嚐到這個水果時,大腦就會幫助他想起來,讓他知道「這就是香蕉」。
感統失調的原因
🎯 先天因素:
例如疾病、遺傳、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藥物、吸菸、喝酒、生病、經常吃油炸食物、胎位不正導致固有平衡異常、安胎臥床活動變少、剖腹產等。
🎯 環境因素:
現代兒童的生活活動空間相較於過去年代變得狹小及受限,局限於室內活動的時間也相對較多,因此缺乏各種大動作感覺刺激,減少了大動作的練習與經驗。
🎯 教養因素:
現今家長對孩子的教養上相對而言較為保護,照顧者相較於以往的年代過度保護家中的小孩,日常生活中事事代勞。
孩子多由外傭或爺爺、奶奶照顧,養成了凡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甚至到了已可自行進食的年齡,仍由大人餵食,過度溺愛的結果反而剝奪了動作練習的機會,使得兒童缺乏活動的經驗。
另一種過度保護的原因是,父母因過度擔心孩子於活動中受傷或弄髒,因而限制了孩子的活動。
感統失調影響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 對於感覺過度敏感的孩子 :
討厭被不小心碰到、討厭跑跳旋轉、怕光、怕高、怕吵,這些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愛哭、容易發脾氣。
🎯 對於感覺比較低敏的孩子 :
可能因為反應不足,為了想要尋求更強烈、更刺激的感覺,而造成活動量過大、坐不定、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而衍生出類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 AD/HD 的資訊,可按此連結。
(參考資料: 社會福利署 中央輔助醫療服務課)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兒童發展】3~4歲兒童認知發展
經過了兩歲這個「Trouble Two」階段,孩子開始步入學前期(3~6歲),一個充滿著幻想的「玩樂時期」。他將會學習獨立地自理、控制自己和回應別人的感受。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正為日後上學作好預備。在未來的三年內,孩子的活動能力會變得更靈活和… → 繼續閱讀

【兒童發展】2~3歲兒童認知發展
過了兩歲,孩子的生長和體能發展速度會相對地減慢下來。不過,他的智力、語言、社交技巧和情緒發展卻突飛猛進。隨著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他對自己及環境的操控能力亦增加,與此同時你和其他人對他的期望亦會不斷提高;這種衝擊對你和孩子的情緒控制,的確是一項挑戰。 → 繼續閱讀

【兒童發展】1~2歲兒童認知發展
一歲生日過後,孩子已踏入幼兒期。隨著他能開始走路和說話,他會變得獨立些。孩子會測試自己的自主能力,尋找自己的能力界限。過程當中,他看似用各種方式去試探爸媽的底線,彷彿跟爸媽作對,令爸媽生氣。
→ 繼續閱讀
One thought on “感覺統合失調 影響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