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穴位助消滯
足三里
亦稱為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中醫認為足三里穴為胃經之要穴,能理脾胃、調氣血,具有補虛弱、健脾的功效。
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過刺激足三里紓緩。
穴位位置:當腿彎曲時,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
從外膝眼直下約4隻橫放手指的距離便是足三里。膝蓋外側凹陷位置往下。
按摩方法:用拇指尖以點按的方式按摩該穴約3~5分鐘,直至小腿出現酸脹的感覺。

天樞

亦稱為長溪穴,谷門穴,長谷穴,循際穴,谷明穴,補元穴,循元穴。
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足陽明胃經,簡稱為胃經。
有消滯、疏調大小腸、治便秘、胃腸脹氣及腹瀉的作用。按揉天樞穴可增強腸胃動力,幫助腸道蠕動。
穴位位置:肚臍正中往兩側旁開2寸,約3隻手指橫放的距離。
按摩方法:
- 拇指腹或兩手掌心放到穴位上摩擦,可塗抹油性介質;或
- 兩拇指尖在穴位上按揉約20~30秒,然後休息30秒,重覆3~5次。
力道不可過重,微感痠痛即可。
中脘
亦稱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具有治癒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等有作用。現代醫學更發現中脘穴有助調整胃腸的功效。
穴位位置:肚臍中央與胸骨下緣之間的中點,約在肚臍往上5隻手指橫放的距離。
按摩方法:
- 掌心放在穴位上木打圈摩熱5~10分鐘,可塗抹油性介質(如驅風油、芝麻油等),但切忌過於用力引起不適。
- 以食指與中指雙指腹按壓穴位,力道可稍微加重按壓或按揉,指壓時會有酸痛,若按摩出現打嗝為正常現象,時間3~5分鐘即可。

内關

內關穴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穴道,同時也是多種疾病穴道按摩治療的首選穴。
寬中理氣、和胃止嘔,有助於消除脹氣,飽食後引致打嗝時亦可使用。
穴位位置:手腕内側,腕橫紋後約3隻手指寬度,兩筋之間為內關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尖於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約20~30秒,直到手部出現脹、麻的感覺,然後再按摩另一邊,雙手輪流按3次。
其他消滯貼士:
✴️ 飲飽食醉後,適量、輕鬆的運動(如:散步),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和排泄,減輕飽滯感。
✴️ 減慢進食速度、避免進食過急或過飽。
飽滯的感覺源自於腸胃負荷過大,未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滯留於腸胃中。
✴️ 避免進食難於消化的食物 – 高脂、油炸的食物較難消化,容易有飽滯感。
長期暴飲暴食會影響脾胃功能,令人更易食滯。對於進食少量食物都會引起胃脹不適的人,應該從補益脾胃入手,增強消化功能。
以上建議只供參考,幫助消滯。
如有長期飽滯或其他不適,應盡快求醫,尋求正當的治療。
最後更新:8/10/2021
其他文章

【中秋應節食品 – 柚子】
中秋節飯後或品嚐月餅後,不少人會吃水果應節,尤其是果肉飽滿又多汁的柚子 (又名碌柚或沙田柚)。
柚子除了味道清甜外,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柚子的營養豐富,如維他命C、鉀質和纖維素等。但原來吃柚子也有學問,一起看看它的營養價值和食用注意事項吧!
→ 繼續閱讀

【港·健康】西柚、多款果汁可與藥物相沖 或致避孕丸無效
西柚一直被推崇為營養價值高、熱量低,含豐富膳食纖維的健康生果,但原來西柚可與多種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輕則令藥效受影響,或者放大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猝死等嚴重副作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