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如同「電子可卡因」 削弱社交專注力

12 January 2021

現今的的電子屏幕產品種類很多,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遊戲機等等,不少家長在小朋友一歲前已經讓孩子接觸這類產品了。

根據衞生署調查指出,港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竟然不足歲半。

雖然電子屏幕產品都可用作娛樂或是學習用途,事實上這些智能設備猶如「電子可卡因」,不單會加深幼童近視,更可造成精神問題,令孩子從小就依賴或習慣經常接觸這些電子設備,當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沒有智能設備時,就是上癮。

孩子真的需要電子屏幕產品嗎?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愈早接觸電子屏幕,愈快可以幫助他們日後的學習。電子屏幕產品備有多姿多采的畫面和聲效,很容易吸引小朋友學習,而且幼兒在學前階段吸收能力很強,電子產品又能提供多元的資訊。但嬰幼兒利用電子媒體學習是否有長遠的成效,目前還未有定論。

不過,國際研究卻已肯定過量進行這類過於靜態的「屏幕時間」活動,會對兒童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

  • 削減應有的體能活動量,導致肥胖
  • 影響骨骼、視力發育
  • 妨礙動作技能發展和語言發展
  • 影響睡眠、專注力、社交和溝通能力
  • 模仿不當行為,包括暴力行為
  • 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小朋友0至6歲是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期,特別是在2歲前的時期,家長應安排更多時間讓孩子自由探索,進行親子溝通及多方面的活動,以啟發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思考、社交等多方面的發展尤其重要。

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在飯桌上或外出時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形成這樣的習慣大多是因為家長恐怕孩子不肯進食或在街上哭鬧,因而繼續給他們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情況就像給他奶嘴一樣,希望能安撫他。

事實上,觀看或使用任何電子屏幕產品會令孩子分心,不能專注進食,不能享受進食的樂趣,從而打擊他們學習自己進食的動機,亦令孩子慣性依賴別人餵食,並導致食量過多或過少的問題。

若你的孩子已養成觀看或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習慣,他可能會因為家長拒絕他的要求而「扭計」和哭鬧。
要處理這些問題行為,應採用有效的處理方法,例如:

  • 刻意不理會孩子直至他停止問題行為;
  • 或是劃出一段短暫的時段讓他冷靜下來,並計劃以其他活動協助孩子渡過需要「電子奶嘴」的時間;
  • 最好就是訂明「無電子屏幕」的時段及地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手機遊戲成癮評估表

衞生署曾就幼童健康使用數碼產品提出建議,亦於母嬰健康院向父母及照顧者提供「0-5歲孩子需要電子屏幕產品嗎?」單張,提醒過早接觸數碼產品會對幼童構成健康及發展上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國際疾病分類》(ICD-11)列出了「網路遊戲成癮」。當中提到「手機遊戲成癮」情況,很多人都出現過過度沉迷,因沉迷致影響生活。

台灣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發展出全球第1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MGQ),評估表分為 標準版 (共12題) 與 簡式版 (共4題),針對最近3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
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的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的情形。

#研究成果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刊登。

手機遊戲成癮(簡式版)評估表

內容:
評估表設有4個問題,可選擇1分(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來判斷程度。
如果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手機成癮的問題。

手機成癮可分為三個級別

正常(1-4分):屬於正常的行為
有部分時候花在使用手機上,以消磨時間,但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警戒級(5-9):開始有投放多了情感、精神和時間於使用手機上,同時出現精神上的依賴,但仍有改善空間,可從習慣做起。

危險級(10分或以上):手機成癮情況出現,並嚴重影響生活。
先要評估使用手機的影響,找出病態和性癮的根源。有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才能回復常態,戒癮。

外國專家稱,如要「脫癮」就需持續4至6周完全不接觸數碼產品,予神經系統自我恢復;同時家長亦應避免予10歲以下子女,接觸數碼產品,並以身作則以防子女仿效。

(資料來源 :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世衛 :「電子奶嘴」兒童使用指引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4月,首次就嬰幼兒接觸電子螢幕時間發出指引,建議:
– 1歲或以下嬰兒完全不看電子螢幕,
– 2至4歲幼兒每日使用時間亦不應超過1小時。
香港眼科專科醫生指小朋友眼睛較脆弱,過早開始接觸電子螢幕,會令幼兒眼睛感到疲倦及不適,影響眼部發育、誘發和加深近視,一旦近視超過600度恐導致視網膜脫落、黃斑病變、早期白內障、青光眼及致盲。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