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在各種心臟病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這種心臟病的成因是因為膽固醇層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令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導致運動時或心情緊張時出現心絞痛。
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
或像心臟科醫生說的 「ST 時段上升心肌梗塞」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一般稱為「心臟病發」,是一種危及性命的疾病。
因此,早期的治療是非常重要。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藥物和血管重建,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PCI,俗稱通波仔手術) 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CABG,俗稱搭橋手術)。
急性心臟病的成因
心臟是一個對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 它將血液輸送到我們身體的各種組織及器官。遍佈心臟的冠狀動脈是提供血液、氧氣和營養到心肌的血管,使心臟肌肉得到足夠的動力收縮,令心臟跳動。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血栓引致的。過多的膽固醇和脂蛋白等脂肪沉積物質隨著時間於冠狀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這個過程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血管通道逐漸收窄。患者在靜止狀態可能没有任何病徵,但當患者做運動或心情緊張時,心臟肌肉的血流需求增加,而冠狀動脈則因通道收窄而不能夠供應足夠血液到心臟肌肉,於是患者會出現胸口痛、心悸等症狀。
但血管中的斑塊有時會破裂,隨後誘發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聚合,形成血栓,甚至完全阻塞血管,導致心肌梗塞,此為「急性心肌梗塞」。
沒有血液供應的心肌就無法正常運作並開始壞死,造成突發性胸痛、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穩定性心絞痛等情況。

症狀和診斷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痛和胸部不適,感覺好像被重物壓住,痛楚有時更會伸延到下巴和左臂。其他症狀包括出汗和呼吸困難。患者有時會有非典型的症狀,包括消化不良和頭暈。有時,心臟驟停亦可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發症狀。
醫護人員通常會透過心電圖和血液檢測診斷患者是否急性心肌梗塞,因為及早診斷及及早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可大大改善其預後,死亡率或引發重大併發症的機會亦可以大大降低。
急性心肌梗塞可引起的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可引致心肌壞死和功能失效,嚴重時更會導致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力衰竭。
此外,壞死的心肌可致心律失常或心臟結構破裂而造成的心包填塞、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或急性室間膈缺損。
這些情況全均有即時生命危險及增加中風或其他器官衰竭的機會。
長遠而言,由於心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後的倖存者將有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中風等的風險增加。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並配合血管重建(即緊急通波仔手術) 以恢復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
醫生會為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氧氣治療、藥物及使用各種監測設備,以確保患者的維生指數,包括血壓、血含氧量和心跳率等維生指數正常。
如果病人患上ST段上升心肌梗塞 (STEMI),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要儘快打通受阻塞的冠狀動脈,令心臟肌肉及早恢復血流,以減少心臟肌肉壞死的機會。醫生可以透過緊急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PCI (即:緊急通波仔手術) 或溶栓治療治理 (Thrombolytics)。醫生也會處方抗血小板或抗血栓等藥物以稀釋血液並清除冠狀動脈中的血栓。
1. 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緊急通波仔手術)
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緊急通波仔手術」,目的是要為冠心病病人及時擴張已經收窄的冠狀動脈,以恢復心臟肌肉的血液流通。
手術會在心導管中心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內進行,通常病人需局部麻醉進行手術。手術期間,醫生會在病人的大腿內側或手腕開一個小孔,將心導管放置入股動脈或橈動脈,經 X光 (X-ray)導引到達心臟的冠狀動脈內。醫生再以心導管在冠狀動脈內注射顯影劑,在X光造影下,顯影劑會顯示冠狀動脈的收窄狀況,讓醫生了解哪一條冠狀動脈受阻塞。

醫生隨即會以心導管穿過受阻塞的冠狀動脈,並經心導管將擴張球囊放置到受阻塞的冠狀動脈內,然後把擴張球囊擴張,將血管內的斑塊擠壓,使血管通道重新打開。最後,醫生可能會在治療過後的冠狀動脈內放置支架,以保持血管的長期擴張暢通。

一般情況下,如果康復進度良好(3 – 5 天無出現併發症的情況下),病人可出院或轉送至復康部。
出院前,醫護人員會檢查藥物和患者傷口 (如適用)。病人請緊記必須先諮詢醫生後,方可進行劇烈運動。
至於傷口部位的輕微瘀傷則十分常見,通常會在兩至三個星期內消退。如有胸痛、胸部不適、傷口出血、腫脹或其他嚴重不適等情況,請立即求醫。
可瀏覽此網頁以了解一般通波仔手術和搭橋手術
2. 溶栓治療
假若因病人的狀況未能進行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或病人確診時已經超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最佳時間,醫生可以安排病人接受溶栓治療。
溶栓治療是指醫生會以藥物注射,溶解阻塞冠狀動脈的血栓,令冠狀動脈恢復流通。常用的溶栓藥物包括鏈激酶 Strptokinase 、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等。
在接受溶栓治療後,患者會被密切監測,以確認溶栓藥物是否能有效打通堵塞的動脈。如果溶栓治療無效或冠狀動脈再次受到阻塞,患者或仍需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患者在心肌梗塞期間,由於心臟肌肉已經壞死,患者的心臟的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即使患者接受完藥物或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等治療方法,病情惡化、死亡或者長久心臟衰竭的機會仍有可能出現,所以患者必須接受密切監測,並遵循醫護人員的指示。
急性心肌梗塞治療後之跟進

請務必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依時服藥非常重要,特別是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並置入支架的患者所需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亞斯匹靈 Aspirin 和氯吡格雷 Clopidogrel,或倍林達 Ticagrelor,或抑凝安 Prasugrel) ,自行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有可能引致支架內形成血栓,再次引發心肌梗塞和死亡。
(參考資料:醫管局、衞生防護中心、Mayo Clinic)
此網頁未能盡錄所有併發症、或有可能會出現其他不可預見的併發症。所引用的風險只適用在一般情況下,某些病人群體如患有糖尿病,實際風險可能更高。如果出現併發症,可能需要立即進行另一種緊急拯救生命的手術或治療。
如對此手術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