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急性心臟病的成因 心臟是一個對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 它將血液輸送到我們身體的各種組織及器官。遍佈心臟的冠狀動脈是提供血液、氧氣和營養到心肌的血管,使心臟肌肉得到足夠的動力收縮,令心臟跳動。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血栓引致的。過多的膽固醇和脂蛋白等脂肪沉積物質隨著時間於冠狀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這個過程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血管通道逐漸收窄。患者在靜止狀態可能没有任何病徵,但當患者做運動或心情緊張時,心臟肌肉的血流需求增加,而冠狀動脈則因通道收窄而不能夠供應足夠血液到心臟肌肉,於是患者會出現胸口痛、心悸等症狀。 但血管中的斑塊有時會破裂,隨後誘發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聚合,形成血栓,甚至完全阻塞血管,導致心肌梗塞,此為「急性心肌梗塞」。 沒有血液供應的心肌就無法正常運作並開始壞死,造成突發性胸痛、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穩定性心絞痛等情況。 症狀和診斷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痛和胸部不適,感覺好像被重物壓住,痛楚有時更會伸延到下巴和左臂。其他症狀包括出汗和呼吸困難。患者有時會有非典型的症狀,包括消化不良和頭暈。有時,心臟驟停亦可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發症狀。 醫護人員通常會透過心電圖和血液檢測診斷患者是否急性心肌梗塞,因為及早診斷及及早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可大大改善其預後,死亡率或引發重大併發症的機會亦可以大大降低。 急性心肌梗塞可引起的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可引致心肌壞死和功能失效,嚴重時更會導致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力衰竭。 此外,壞死的心肌可致心律失常或心臟結構破裂而造成的心包填塞、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或急性室間膈缺損。 這些情況全均有即時生命危險及增加中風或其他器官衰竭的機會。 長遠而言,由於心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後的倖存者將有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中風等的風險增加。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並配合血管重建(即緊急通波仔手術) 以恢復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 醫生會為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氧氣治療、藥物及使用各種監測設備,以確保患者的維生指數,包括血壓、血含氧量和心跳率等維生指數正常。 如果病人患上ST段上升心肌梗塞 (STEMI),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要儘快打通受阻塞的冠狀動脈,令心臟肌肉及早恢復血流,以減少心臟肌肉壞死的機會。醫生可以透過緊急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PCI (即:緊急通波仔手術) 或溶栓治療治理 (Thrombolytics)。醫生也會處方抗血小板或抗血栓等藥物以稀釋血液並清除冠狀動脈中的血栓。 1. 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緊急通波仔手術) 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緊急通波仔手術」,目的是要為冠心病病人及時擴張已經收窄的冠狀動脈,以恢復心臟肌肉的血液流通。 手術會在心導管中心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內進行,通常病人需局部麻醉進行手術。手術期間,醫生會在病人的大腿內側或手腕開一個小孔,將心導管放置入股動脈或橈動脈,經 X光 (X-ray)導引到達心臟的冠狀動脈內。醫生再以心導管在冠狀動脈內注射顯影劑,在X光造影下,顯影劑會顯示冠狀動脈的收窄狀況,讓醫生了解哪一條冠狀動脈受阻塞。 醫生隨即會以心導管穿過受阻塞的冠狀動脈,並經心導管將擴張球囊放置到受阻塞的冠狀動脈內,然後把擴張球囊擴張,將血管內的斑塊擠壓,使血管通道重新打開。最後,醫生可能會在治療過後的冠狀動脈內放置支架,以保持血管的長期擴張暢通。 一般情況下,如果康復進度良好(3 –…

【港·健康】怎樣才算肥胖?

成日聽人講最近又肥了,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肥胖?理想的體重又係幾多呢? 體重指數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可根據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簡稱 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 BMI的計算方式是這樣的 👇 成人的理想體重範圍表 (按亞洲成年人適用的體重指數計算) 理想的體重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及22.9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都有礙健康。 肥胖:體重指數 25或以上 超重:體重指數 23 – 24.9 標準:體重指數 18.5 – 22.9 過輕:體重指數 18.5 以下 (資料來源: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註:以上指數為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區域辦事處頒佈給亞洲成年人的參考,不適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或懷孕期的婦女。 中央肥胖 雖然體重指數可用於衡量肥胖程度,但並未能有效反映身體的脂肪分佈。某些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容易令腹部積聚過量脂肪,引起俗稱「大肚腩」的中央肥胖問題 。 研究指出腰圍可反映腹部脂肪積存的程度,脂肪過多致病的風險便越高。 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如果男性腰圍尺寸90厘米或以上,而女性腰圍尺寸80厘米或以上,將可被界定為中央肥胖,相較一般人會有較高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一些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包括愛吃高脂高卡的食物,又或經常太晚進食晚餐,加上工作忙碌每天長時間坐着少運動,都容易令腹部積聚脂肪,導致中央肥胖。 如何量度腰圍? ▶️先將放於腰間的物件移走▶️保持自然呼吸,在呼氣時將量尺準確地套於腰部外圍▶️量度位置以最後一條肋骨底部邊緣與髂骨頂部的中間水平線為準▶️避免擠壓腹部組織,並以厘米/尺吋作單位記錄 肥胖 VS 疾病風險 如過於肥胖,並發現有超重問題,需多加注意身體健康情況,因患上以下疾病的風險亦會較高。 導致過重 / 肥胖的常見原因…

【港·營養】膳食纖維促進健康 每天吃多少才足夠?

膳食纖維是食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的剩餘物質,雖然它不能被身體吸收,但它卻是維持人們健康的一種要素。 日常飲食中,膳食纖維主要來自瓜菜類、水果類、穀物類、果仁類和豆類的食物。肉類或其他動物來源的食糧,均沒有膳食纖維的。 膳食纖維是甚麼? 膳食纖維大致可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類,可在不同的食物中攝取這兩種膳食纖維,它們各有不同的功能。 水溶性纖維主要來自豆類、麥皮、水果;而非水溶性纖維主要來自全榖麥類食品及蔬菜。 功用: 膳食纖維有何益處? 蔬菜類和水果類食物含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可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健康。 控制體重 進食高纖食物需要相對較長時間咀嚼,能增加飽肚感;而且膳食纖維熱量低,有助減少攝取過多熱量,並控制體重。  有助穩定血糖,控制糖尿病 可溶性膳食纖維能減慢腸道中糖分進入血液的速度,有助維持血糖水平,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 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預防心臟病 可溶性膳食纖維能與膽固醇結合,然後排出體外,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 預防並紓緩便秘及痔瘡情況 膳食纖維素能增加糞便量,可刺激大腸肌肉的蠕動。膳食纖維於吸水後會膨脹,有腸潤滑大腸的效果,使大便變軟易於排出,可預防便秘及痔瘡。 預防大腸癌 由於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可減少食物渣滓停留在腸道的時間,間接減低了致癌物質積聚在腸道的機會。 如何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且每天必須攝取足夠的流質(6-8杯或以上),否則身體或會因不適應大量增加的膳食纖維,而出現肚瀉、肚漲、放屁等現象。 每天應攝取幾多膳食纖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營養學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而統一的建議,青少年及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取約不少於25克的膳食纖維,而兒童所需要的份量較成年人低。 兒童每日所需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 兒童的年齡加5克。例如:一位7歲的兒童每天建議攝取約12克 (7+5) 的膳食纖維。 各類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 1碗 = 250-300毫升; 資料以300毫升計算 (資料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關鍵字 : #膳食纖維,#營養價值,#礦物質 (資料來源: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最後更新:14/2/2023 【港·營養】豆腐營養價值豐富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塊狀豆製品食物,口感鬆軟滑嫩。豆腐價錢又平,營養價值又高,而且種類很多,可製作多樣化的菜式。不同種類的豆腐,有如軟豆腐(嫩豆腐)、板豆腐(硬豆腐)、凍豆腐、布包豆腐、油豆腐、玉子豆腐等。→ 繼續閱讀 【FODMAP…

【港·你知】量血壓8大NG

根據本港衞生署的現有數據顯示,15-84歲人士從自述或在身體檢查時量度發現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 ( 女性為25.5%,男性則為 30.1% ),其中47.5% 在人口健康調查前未被確診患有高血壓。 高血壓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15-24 歲的 4.5%,上升至 65-84 歲的 64.8%。 有些人每天都會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忽高忽底的數值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大家又有沒有跟從正確的方法呢? 量血壓8大NG 站著量度血壓 測量血壓時,心臟、上臂和血壓計應該在同一水平面。不同的姿勢,會影響測量出來的血壓值。若手舉過高,或是在不舒服的姿勢下測量,可能會造成體內交感神經亢進,影響血壓值導致偏高。通常健康的人躺著量血壓,得到的數據會較高;站著量度的血壓數據最低。因此,一般還是建議放鬆地坐著,手臂和心臟同一水平的狀態下量血壓較好。 邊說話邊量度血壓 不建議邊說話邊量度血壓,一直說話可能會影響測量出來的數值。 想如廁前量度血壓 漲尿或有便意時血壓較不穩定,最好在量度血壓前完成大小二便。如廁後,心平氣和休息5-15分鐘才開始量度。 交叉腳或蹺腳 最好將雙腳平放地上,不要在交叉腳或蹺腳的姿態下量度血壓。 每日不定時量血壓 建議盡量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去量度血壓,這樣才能加強測量數據的參考價值。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及每晚睡覺前均量度血壓,最好坐著量血壓,每次測量血壓兩遍,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然後紀錄其平均值。 量脈帶太鬆或太緊 量脈帶不可綁得太鬆或太緊,量脈帶前端需固定在手肘內彎上 2-3 cm 處,然後調整其鬆緊,以可塞進一根手指寬度為宜。若量脈帶大小與手臂粗細不配合,就有可能產生誤差。 隔著厚重的衣物 壓脈帶盡可能不要隔著衣物,最好直接接觸手臂的皮膚來量度血壓。 喝刺激性飲料或進行劇烈運動 測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濃茶、咖啡及其他刺激性的飲料;測量前也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有關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動脈內的壓力值。一般家用的血壓計會量度 2個數值,單位皆為毫米汞柱(mmHg): 一般成人正常的血壓數值為:收縮壓應介於 120~139mmHg,舒張壓應則介於 80~89mmHg。 關鍵字…

【港·健康】咖啡因過量攝取之副作用

不少香港人都習慣每日至少飲一杯咖啡或奶茶,早上或午後飲一杯可以醒神一下。 咖啡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有提神作用。輕度至中度攝入咖啡因可以為身體和情緒帶來好處,但若攝取過多咖啡因,便有機會引起副作用和導致健康問題,影響日常生活。 咖啡因攝取過量 – 副作用 1. 焦慮 咖啡因會影響大腦中的腺苷受體(adenosine, 大腦增加對睡眠需求的化學物質),並刺激腎上腺分泌,會導致焦慮、緊張,而已經容易出現壓力和焦慮的人,可能會因為咖啡因使得症狀更嚴重。 有研究指出,每天攝入咖啡因超過1,000毫克會令大多數成人引起神經質,緊張不安和類似症狀。 2. 失眠 咖啡因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清醒,不過,亦因為這個原因,攝取過多咖啡因會導致失眠。 咖啡因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為 5~6 小時,但因各種因素而有不同代謝速度,包括基因、肝功能、吸煙習慣或懷孕等,半衰期差異範圍可從1.5小時至9小時不等。 3. 腹瀉,胃痛及消化問題 咖啡因會刺激胃泌素的釋放加速結腸的蠕動,亦會刺激胃酸分泌,因此攝取過量時會導致腹瀉。大劑量咖啡因可能導致某些人大便稀溏甚至腹瀉也就不足為奇了;含咖啡因的飲料可能會使某些人的胃食道逆流惡化,特別是咖啡。 早前刊登於《腸道》期刊(Gut)研究指出,約有29%受訪者喝下第一口咖啡後,20分鐘內就會感到有便意。 有些人會靠咖啡來解便秘,但長期下來腸道會因為習慣咖啡因的刺激,失去自行蠕動的功能,可能會使便秘情況變嚴重。 4. 頭痛 咖啡因是中樞神經的興奮劑,會導致血管收縮。適量的咖啡因有助改善頭痛,但長期攝取過量,反而會引發戒斷性症候群導致頭痛。 5. 疲勞 咖啡因有助腦部分泌多巴胺、腎上腺素暫緩疲勞。若長時間攝取大量咖啡因,會使腦和腎功能日漸疲弱,無法製造足夠的多巴胺及腎上腺素,產生慢性疲勞。所以不斷藉以喝咖啡的方式來提神,容易出現越喝越累的狀況。 6. 尿頻 排尿增加是常見的副作用,咖啡因會對膀胱有刺激作用,亦會使腎臟通過尿道系統排泄更多水分,還有鈉。一項針對65,000多名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入超過450毫克咖啡因,與少於150毫克的相比,尿失禁風險顯著增加。 7. 心跳加快 高咖啡因攝入量可能會增加某些人的心率或心律,亦可能導致心房顫動。 8. 成癮 習慣每天攝取大量咖啡因的人,如果停止攝取可能出現心理或生理上的戒斷症狀。研究指出,213名受訪者在沒有攝取咖啡因的16小時內完成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每日攝取咖啡因者比非每日攝取咖啡因者的頭痛、疲勞和其他戒斷症狀更嚴重。 9. 橫紋肌溶解症 於短時間攝入大量咖啡因可能會出現橫紋肌溶解或肌肉受損的情況,尤其是對於不習慣或對咖啡因高度敏感的人。 雖然此情況較罕見,但曾有個案於短時間內喝了1公升的咖啡(約含565毫克咖啡因)後出現噁心、嘔吐和尿黑等橫紋肌溶解症的徵狀。…

【廿四節氣 – 冬至】

今年「冬至」的日子是 12 月 21 日。 相信大家都可能聽過「冬大過年」的說法。其實因為冬至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是僅次於過年的重要節日。 氣候特點 冬至屬於三九嚴寒的時節,是一年中最寒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時期。冬至當天的日照時間最短,夜晚最長。而香港一般平均氣溫大約17度。冬至前後,氣候寒冷,日夜溫差大。 冬至保健法 在寒冷的冬至時節,心臟病和高血壓病患者要特別注意病情容易加重,中風的發病率亦會增加。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在冬至時期保健養生的方法啦! 起居調養 嚴冬時節,人體活動順應自然規律,宜閉藏避寒,多睡一點,應該適當增加睡眠時間,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收藏,養精蓄銳。 運動養生 冬季氣候寒冷不宜進行劇烈運動,可在陽光下做較輕鬆的運動或靜坐曬太陽以吸收陽氣。注意運動時別出汗太多及受寒。 飲食調養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候,可適當食用羊肉、 牛肉、海參等補益食品。但不宜過量,否則容易出現內熱或者腸胃積滯。進補亦需視乎體質,以免適得其反。別過份食用燥熱的中藥材,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天灸療法 「三九天」寒冷陰盛,冬至是三九天的第一天,中醫認為在這時期進行天灸敷藥療法效果最好。 天灸療法可增強患者抵抗力,對一些慢性虛寒性疾病 (例如:鼻敏感、哮喘、腸胃功能失調)較有療效,能夠改善其病情,減少病發。 最後更新:21/12/2021 (參考資料:醫院管理局 中醫動,天文台) 【廿四節氣 – 大雪】2021年「大雪」的日子是 12月7日。大雪是第三個冬季節氣,從「小雪」進入「大雪」,這時節降雪量相對比小雪時期多,天氣也開始進一步寒冷。→ 繼續閱讀 【廿四節氣 – 小雪】2021年「小雪」的日子是 11月22日。農曆十月中旬氣溫開始寒冷,「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故稱「小雪」。避免清晨出門,易著涼,要做好保暖,多攝取蛋白質,增強免疫力,護肺補腎。→ 繼續閱讀

中秋應節食品 – 柿子

柿子的盛產地為中秋節應節水果之一,屬喬木,原產於中國,現亦種植於日本、台灣、印度、菲律賓、美加等地。種類估計約有千多種,主要分為水柿、紅柿和甜柿三大類,當中深受歡迎的日本富有柿屬甜柿類,特質為皮肉爽脆。柿子營養價值高,含有鈣、維他命 C 、胡蘿蔔素、糖和蛋白質及鐵、碘等微量元素。 柿的功效 提昇免疫力 成人每天的維他命C攝取量應不少於 45 毫克,而大半個柿子的含量達66毫克。維他命C有助扺抗細菌和病毒,增強免疫力,減低患上感冒或傳染病的機會。 養顏護膚 柿子的維他命C、β-胡蘿蔔素、類黃酮(flavonoids)含量高,具抗氧化作用。維他命C亦促進骨膠原生成,保持皮膚健康。 護眼 柿含豐富的維他命A,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預防夜盲症及有助保持眼睛健康。 防便秘 柿子富含果膠,它是一種水溶性的膳食纖維,100克新鮮柿子含有3-4 克膳食纖維,對於改善便秘、保持腸道正常菌群生長等有很好的作用。 去水腫 柿子的鉀含量高,有助體內多餘的鈉排出體外, 達致鉀鈉平衡,預防水腫和高血壓。但注意有患腎病的人切勿食用過量,以免加劇病情。 止咳化痰 根據《本草綱目》:「柿子 味甘性寒,能消熱去煩、止渴生津、潤肺化痰、治療熱, 咳。」 柿可以止咳化痰,適合醫治秋天乾燥引起的咳嗽。 降低心臟病風險 2012年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類黃酮攝取最多的組別比最少的組別降低了18%與心臟有關的死亡風險。柿子內的抗氧化物,包括維他命C、β-胡蘿蔔素、類黃酮(flavonoids)等,有助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降低患糖尿病風險 2015年刊登於《營養代謝心血管疾病》期刊研究指出,攝取高含量的β-胡蘿蔔素有助降低患上糖尿病二型的機會。 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2013年在《營養學與新陳代謝年鑒》一項研究指出,連續十二個星期每天吃柿三次,當中的水溶性纖維有助減低血中壞膽固醇的水平。 禁忌 禁忌 1:不宜空肚食杮 由於柿子含有柿膠酚、果膠、單寧酸(鞣酸),若空肚進食大量柿子,容易跟胃酸結合,凝成難以溶解的硬塊,可能引起「胃柿結石症」,中醫稱為「柿石症」。 禁忌2:不可與海鮮或乳類製品同吃 單寧酸容易與胃酸產生交互作用,如果柿子與高蛋白的海鮮、肉類或乳酸菌食物等一起吃,會使食物在胃裡沉澱結塊,難以消化,進而造成腸胃不適。若吃柿子感到腸胃不適,可多喝水紓緩症狀。 禁忌3:不宜食柿皮 因為柿皮的單寧酸含量最多,建議不食柿皮。 禁忌4:缺鐵性貧血患者,糖尿病患者及腎臟病患不宜多食 單寧酸易與鐵結合,會妨礙人體對鐵質的吸收,故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多食。柿子的糖份高,容易導致血糖快速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以免病情惡化。柿的鉀含量高,腎臟病患,尤其是使用利尿劑的患者,不建議食用。 關鍵字…

睡眠窒息症 Sleep Apnea

相信大家身邊不乏患有睡眠窒息症的親朋戚友,據香港政府推算數字顯示,香港已有超過200,000人患有睡眠窒息症,當中中年男士患者較多,身形較為肥胖的人士更為高危。 一般來說,嬰幼兒每日需12小時的睡眠,小朋友需要9小時,成人則需7-8小時才足夠。睡眠時會經過淺睡及熟睡的周期,熟睡期最為重要,因在這期間心跳會放緩,血壓亦會降低,身體系統真正休息進行修復,保護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睡眠不足會增加患上糖尿病、脂肪肝的機會,亦較易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最常見影響睡眠的呼吸道疾病便是睡眠窒息症。 什麼是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的種類 睡眠窒息症的徵狀 較易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人士睡眠窒息症的診斷睡眠窒息症的治療 什麼是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此現象大都在淺睡期與作夢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Stage)發生。由於血液含氧量在窒息期間降低,患者會在窒息後掙扎醒來,回復正常呼吸後又再入睡。一旦入睡,又再短暫缺氧窒息,週而復始。每次的短暫窒息可維持數秒至一分鐘以上。每晚可發生十數次甚至數百次不等。斷斷續續的睡眠令患者難以進入熟睡狀態。即使睡了很久,睡眠質素欠佳令患者醒來時仍覺疲倦、精神不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睡眠窒息症的種類 睡眠窒息症的徵狀 8個患上睡眠窒息症的主要徵狀: 😴 嚴重鼻鼾,並間歇性停止😴 睡醒後感覺疲倦😴 早晨起來感頭痛😴 日間渴睡,夜間失眠😴 集中不精神,記憶力及認知力衰退😴 判斷力變差,反應緩慢😴 脾氣暴躁,焦慮😴 性功能減退 較易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人士 睡眠窒息症的診斷 📋 根據睡眠測試報告作分析,醫生便能診斷求診人士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進而因應病情而處方合適的療法。 想了解更多有關睡眠窒息症的診斷詳情,或需要諮詢專科醫生意見以決定是否安排睡眠測試,歡迎以 Whatsapp 聯絡我們,或致電客服熱線 (852) 6818 8386。 睡眠窒息症的治療 使用正氣壓睡眠呼吸機: 若經過醫生診斷及進行氣壓測定,患者可使用正氣壓睡眠呼吸機。患者在睡眠時需佩戴鼻罩,透過睡眠呼吸機輸出醫生處方的預設氣壓,把患者的上呼吸道打通,以氣壓保持呼吸道暢通,防止窒息。 使用牙膠/牙托: 在睡覺時套在上及下齒列,固定下顎於較前位置,防止舌頭下墜而阻塞呼吸道。 外科手術: 主要針對軟顎及顎垂過長,扁桃腺或線樣增殖體過大,鼻骨移位或鼻息肉的患者。醫生為患者切除多餘或造成阻塞的組織,以減輕病情,但也可能有復發的機會。此方法較適合病情嚴重的患者。…

認知障礙症 (Dementia)

認知障礙症在本港的情況 認知障礙症成因及分類 徵兆及病徵 : 認知障礙症 vs 正常老化 如何診斷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法 認知障礙症的預防方法 認知障礙症在本港的情況 根據香港政府2017年公佈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香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0,000,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 現時全球每3秒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之一。香港的衞生署研究顯示,男性長者的患病率為8.9%,而女性長者則為15.3%,部分原因可能是許多女性長者的教育水平較低,或未受過教育。 認知障礙症成因及分類 事實上,認知障礙症的種類很多,成因各有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所有病例的50% – 75%。此病症的成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有關。患者的衰退是漸進式的,現時並未有根治的方法。患者的腦細胞會出現病變,會積聚異常的物質 (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並擾亂大腦內的信息,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接。腦細胞的死亡導致某些機能或能力喪失,從而出現的問題包括記憶力衰退、用較長時間完成慣常工作、說話失去重點及重複說話等,當病情持續惡化到末期時,患者可能要長期臥床,需要特別的護理。 🧠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因一次或多次中風 (包括輕微中風)或血管疾病令腦部受損而成。患者的衰退大多是梯級式,即患者每中風一次,他們的腦部功能便會再退化,病發過程會較為突然。多次中風有可能損壞腦內一些負責控制特定功能的部份,如果負責決策思考的部份受損,認知障礙症的病徵便可能出現。 🧠 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部神經裏發現一些細小的球狀組織,稱為路易氏體,一般相信這會導致腦細胞死亡。約佔整體患者3.9%,患者有類似柏金遜症 (Parkinson’s disease) 的病徵,如容易產生幻覺、極度混亂、行動障礙及柏金遜式顫抖等情況。而且病情會時好時壞,每天都可能發生變化,與阿茲海默氏症漸進式的退化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