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一環。每個小孩的成長速度都可能有點不同,不少家長由小童出生開始便擔心自己的兒女成長。家長最常擔心自己的小孩語言發展有沒有出現問題,相比起他人的小孩說話會否比較遲緩、咬字不清、不願說話等等。

言語治療師指出,其實小童語言發展在每個年齡都有指標作參考。

兒童大約一歲至歲半開始說話,說話最初由單字開始,同一個字可能會表達多個意思,例如:
► 『媽』可以代表媽媽和爸爸,
► 『奶』表示飲奶或食物。

兩歲時會演變為兩個字詞的組合,
好像『食餅餅』,『媽媽坐』等。

兩歲半可以說出更豐富的詞彙和將詞語組合變成短句,如『我要食麵包』,同時開始會發問。

三歲開始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及簡單說出日常發生的事情,亦開始有抽象性的概念詞語,好像是『好長』、『好大』。

四至五歲便開始能描述一些不在場的事物,例如剛才吃了甚麼,或述說某故事內的人物、內容、地點等等。

五至六歲開始會明白笑話和懂得回答假設性問題,或會問一些較抽象的問題。

雖然每個兒童發展步伐不一,但只要在每個階段上達到目標,家長便不用過於擔心。

有很多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小孩語言發展的速度,所以家長不應將自己兒女與其他小孩比較。

► 先天的因素,如:腦部發展、智力影響,或是感官上的缺陷,如聽不到、看不見、身體殘障等等;
► 性別也有影響,女生一般會比同齡男生發展較快。
► 後天的因素,如: 語言刺激和環境因素,孩子與照顧者的互動、玩耍、聊天,或是與其他小朋友玩、上學、社交活動等等都會影響小朋友的語言發展。

在後天因素上,父母如果想小孩更全面地學習語言,可以觀察孩子願不願意和其他人互動、學習新事物等,可以嘗試讓孩子多參與社交活動,玩遊戲及聊天都是好方法。

語言發展遲緩的最常見原因是兒童缺乏合適的語言學習環境。

例如:因被過份照顧而減少學習溝通的機會,欠缺模仿說話的對象及對兒童說話時混雜多種語言。
在學習語言的初期,兒童身處在多種語言環境下,通常都需要較長時間學習掌握,為防止兒童混淆,家長應避免與兒童說話時夾雜幾種語言或方言。

言語治療師指出,發音咬字不清也是小童常見的問題。

咬字發音應該由簡單到複雜,以廣東話來說,三至四歲的小朋友大致上能夠學習基本的發音,到約六歲時發音應該與大人無異。
如果小朋友聽力沒有問題,但發音咬字不清一直不能改善,可考慮尋找言語治療師幫助糾正。
家人亦可嘗試減慢說話的速度,針對小孩有問題的發音作強調重複或提供口形提示,但不應在一個具壓力的環境中指導,而是通過遊戲和聊天中教導發音,也不應恥笑、模仿、指責小孩錯誤的咬字。
掌握發音其實也是有一個次序的,由簡單單音節開始,然後再由單音節變成單字、詞語,甚至是句子。

口部肌肉問題影響兒童語言發展

治療師表示如果小孩出現以下情況都可能是有口肌的問題 :
► 經常流口水
► 不願咀嚼食物, 或是
► 抗拒面部肌肉的觸覺,例如不願刷牙、不願被觸摸嘴唇

口肌過度敏感或敏感度不足,都有機會影響語言發展。
要訓練小朋友的口部肌肉,治療師會用一些工具幫助兒童強化下頷、舌頭、嘴唇的肌肉運動,以及力量訓練和協調,如給小孩咬咀嚼棒、吹羽毛、吹肥皂泡等等。

父母也應讓子女在一歲後逐漸減少吸啜奶嘴、不要將食物剪成太小塊或給予太多流質食物,要按小朋友當時的能力而為,避免他們缺少咀嚼訓練。

不過,要注意不是所有語言問題都與口部肌肉有關,所以單純以口肌運動並不可以改善全部發音問題,有時候小孩是因為聽力或辨別發音出現問題。

觀看電視有助兒女學習語言 ?

有些家長認為觀看電視有助兒女學習語言,因為小朋友會感興趣,甚至是模仿、唱兒歌,但這是屬於單向和被動的學習,而非自然正常的溝通方式。
小朋友雖然背誦了內容、模仿唱歌,但也不會幫助說話溝通,所以並非一個良好的學習語言環境。

言語治療師認為通過遊戲學習語言是最好的方法,遊戲中小朋友不但能學習新的詞彙,聆聽和跟從指示,甚至有助社交和學習輪流對話的技巧,而遊戲要由小朋友的興趣着手。
例如小朋友愛玩車子,父母就由一同玩車子開始多作親子溝通,擁有共同焦點最為重要。和小朋友對話要簡單直接,也要減慢說話速度,盡量用多些生動詞語,抑揚頓挫強一點,也應該積極地鼓勵讚賞。盡量不要單向性由家長發問,讓小孩能夠多元性對話,也不要固定遊戲種類,男孩子也可以玩『煮飯仔』,女孩子也可以玩車子,小孩才會接觸更多事物,學習更多詞彙。

兒童語言發展應該循序漸進,慢慢學習,家長也要明白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各有不同,既有長處也有短處,用更多的時間發展語言並非壞事,所以不應與其他孩子比較,家長也需要參與其中,互動更多,當然最主要是在自然和愉快的環境下學習。

(資料來源 :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相關文章

多觀察、常回應 開啟嬰幼兒語言發展之門
乘搭港鐵時,常有家長或幼兒照顧者,觀察嬰兒留意車廂開門關門的好奇表情,隨即指著車門告訴嬰兒:「門呀,開門。」隔一陣子,列車到了下一個站,家長又說:「又到站啦,又開門啦。」
這種的旁述和溝通,正是語言學家提及的語言配對技巧 (linguistic mapping)。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