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感染腸病毒有機會致命!

27 August 2021

近日,台灣有兒科醫生在電視節目中分享,日前一名4歲女童因感染腸病毒,送院後在短短12小時內離世。兒科醫生提醒家長要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小朋友勿隨意摸眼睛、口和鼻,並要勤洗手和做好消毒清潔。

這名4歲女童本已連續發燒了兩天,胃口不佳,父母見女兒情況多日仍未有好轉,於是將她送院醫治。經醫生診斷後確診感染腸病毒。女童口腔出現潰瘍,因疼痛而食不下咽。

送院當日夜晚,父母發現女兒呼吸困難,嘴角流出粉紅色泡泡狀的口水。醫生照X光後發現女童的肺部已白化及出現肺部積水的情況,需緊急轉送ICU病房治療。雖然醫生已盡力急救,並採用了強心劑、心律急救等,亦未能紓緩女童病情,最終由入院到死亡僅僅12小時內離世。

兒科醫生指一般病毒離開人體之後,大約2至4小時便會死亡;但腸病毒就算離開人體後仍可存活超過24小時。

根據衞生署資料,腸病毒71型(EV71)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在夏天及初秋時分較大機會感染。腸病毒感染在幼童中較為常見,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或喉嚨痛等病徵,之後口腔可能會出現細小的水疱,然後會漸漸形成潰瘍。
腸病毒71型可引致較嚴重的病症,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小兒麻痺症癱瘓及心肌炎。

腸病毒擁有超強的傳染力,主要透過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等傳播。
要有效預防感染,小朋友應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保持雙手清潔、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

治理及預防方法

💊 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腸病毒71型感染。

一些紓緩症狀的藥物能紓緩發燒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大部分患者都會自行痊癒,其病徵如發燒、皮疹及潰瘍通常會於一星期後消退。

家長亦應留意小朋友的身體狀况,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求醫:

  • 持續高燒
  • 反覆嘔吐
  • 持續昏睡
  • 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
💉 現時香港並沒有疫苗可預防EV71型感染。

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是最重要的。

  • 家長要留意孩子的個人衛生,要經常保持雙手清潔,特別是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之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
  • 受感染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退燒以及身上的水疱乾涸及結痂後兩星期,以免傳播疾病。

(參考資料:衛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解開手足口病的迷思】
本港不少幼稚園或幼兒中心都爆發手足口病,本港在過去一星期,已錄得28宗手足口病院舍爆發個案,較對上一周20宗增加。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調查銅鑼灣禮頓道一所留宿幼兒中心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有19名年齡介乎3個月至兩歲的學童及1名女職員,自上月起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和手或腳出現紅疹等病徵,其中兩名受影響男童的呼吸道樣本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 繼續閱讀


【初生BB感染輪狀病毒 容易又屙又嘔 甚至脫水】
初生寶寶腸胃脆弱,容易出現腸胃炎,媽媽最擔心的情況,就是寶寶肚痛腹瀉!
輪狀病毒是引致嬰幼兒嚴重嘔吐及肚瀉最常見的病因 。
在香港每年就有逾2,000宗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入院治療的個案,幾乎每名幼兒5歲前也曾受輪狀病毒侵襲。6至15個月大的嬰兒特別容易受到感染,由輪狀病毒引起嘔吐及腹瀉的情況亦較為嚴重,部份病人尤其嬰兒會出現脫水、休克甚至死亡。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