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觀察、常回應 開啟嬰幼兒語言發展之門

6 August 2019

乘搭港鐵時,常有家長或幼兒照顧者,觀察嬰兒留意車廂開門關門的好奇表情,隨即指著車門告訴嬰兒:「門呀,開門。」隔一陣子,列車到了下一個站,家長又說:「又到站啦,又開門啦。」

這種的旁述和溝通,正是語言學家提及的語言配對技巧 (linguistic mapping)

為人父母者每天也在嬰幼兒面對,調整聲調,把發生中的外界事物配以簡單的詞彙,為嬰幼兒開啟語言學習之門。

其實,孩子未發聲或未開始講話,已開始學習溝通了。人的語言發展大致分為語前期、發聲期、字詞期、句法期、句子深化期、邏輯思考期語言成熟期

在香港,孩子普遍未夠兩歲就入學,所以家長較多關注發聲期和字詞期的情況。不過,孩子還未學懂說話時,已對家長或外界事物,有溝通動機模仿能力
另外,他們亦開始有眼神接觸,看到想吃的或微細事物的變化,如飛舞的蝴蝶、滾動的皮球,就會以動作或發聲來爭取別人注意。

故此非語言的表達,也是日後語言互動的基礎,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啊!

出生至 12 個月的嬰兒,已不知不覺進入了「發聲期」

小朋友已經擁有聽解能力,能對聲音作出反應, 聽到家長說話而望向他們,聽到語氣的改變而作出反應,甚至有尋找聲音源頭的意圖。他們亦漸漸表達單字呢!一些國外專家提出了一些可誘發、鼓勵兒童表達的技巧,讓自發性的溝通可以在自然互動的情境中產生, 模仿 (imitation)是其中一個方法。家長對洗澡中的 1 歲兒說:「玩水水」,幼兒漸會模仿說:「水水」

語言和認知發展相輔相成

嬰兒的學習路徑是先具體、後抽象。 因此,引導幼兒溝通和表達,宜多利用與孩子一起生活的事情,如餵食、遊戲、洗澡、小家務等,建立他們對周遭環境和事物的體驗。根據國外專家,多發事情知識 (probable event knowledge) 就是讓孩子透過生活的體驗,建立更多有助語言發展的場境和機會。

文章來源:嬰幼兒知多點 – Language Development Lab, EdUHK: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angdeveloplab/share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兒童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一環。每個小孩的成長速度都可能有點不同,不少家長由小童出生開始便擔心自己的兒女成長。
言語治療師指出,其實小童語言發展在每個年齡都有指標作參考。 → 繼續閱讀


2 thoughts on “多觀察、常回應 開啟嬰幼兒語言發展之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