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糖或含中西藥成分 兒童孕婦忌亂食

喉嚨不適,喉痛聲沙,說話困難,甚至吃喝吞嚥都感到痛楚,不少人都會選擇食喉糖來舒緩痛感。不過,市面上眾多款式的喉糖究竟含有甚麼成分,又有甚麼不同呢?

消委會曾檢視市面上多款品牌的喉糖,包括:龍角散、使立消、利口樂、珮夫人、金嗓子、馬百良、京都念慈菴等。發現當中有註冊西藥,也有註冊中成藥。

喉嚨痛的成因

引起喉嚨痛的成因有很多,較常見的是患者受到感染或對空氣中某些物質出現過敏反應。感染多數是病毒引起,也有機會是細菌。其他成因還包括胃酸倒流、經常需要大聲說話、經常吸煙或飲酒。較嚴重的原因則可能是喉癌。

甚麼是喉糖?

喉糖是溶解於口腔或咽部的固體藥品製劑,以糖或一些調味劑和甜味劑作為基質,加入香料及藥物成分,通常用於治療口腔痛楚或咽喉感染。市面上亦有一些糖果類食品會稱為喉糖或潤喉糖。

醫生提醒不要隨便把喉糖當作零食看待,因不同的喉糖可能含有不同的成分,用途亦會有所分別,應注意是否適合食用。如單靠服用喉糖來紓緩不適徵狀,而沒有針對引起喉嚨痛背後的原因加以治理,只怕會延誤病情。

含中西藥成分喉糖

消委會檢視的41款樣本中,有10款標示含西藥成分,1款含中藥成分

喉糖樣本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可粗略分為消毒殺菌止痛抗過敏三類。

含註冊西藥成分的喉糖通常加入了殺菌或麻醉成分。
喉糖的殺菌成分作用輕微,雖未必可以完全殺死過濾性病毒或細菌,但有紓緩咽喉不適的效果。而麻醉成分可令口腔或喉嚨附近有麻痺的感覺,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殺菌成分:

  • 戊間甲酚(Amylmetacresol)
  • 2,4 -二氯苄醇(2,4-Dichlorobenzyl alcohol)
  • 地喹氯銨(Dequalinium chloride)
  • 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

麻醉成分:

  • 鹽酸苄達明(Benzydamine hydrochloride)
  • 己雷瑣辛(Hexylresorcinol)

註冊藥劑師表示過量服用含地喹氯銨的喉糖,有機會出現舌頭痛或口腔痛的情況。他更認為6歲以下的兒童不應服用地喹氯銨。

過量服用 2,4-二氯苄醇有機會引致胃部不適及刺激中樞神經,而過量服用戊間甲酚則有機會出現面腫及呼吸困難。

當中的一些喉糖有止痛或抗過敏的功能,例如鹽酸氨溴索,它有局部麻醉及消炎作用,同時具有化痰功效。不過,這成分可經母乳傳給嬰兒,哺乳期婦女應避免服用或服用前先諮詢醫生。

另外,鹽酸苄達明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服用後可能會引致口腔灼熱或刺痛、口乾或口渴、噁心、嘔吐、頭暈及頭痛等副作用。如對非類固醇消炎藥有過敏反應的人,服用後可引致皮疹或喉嚨潰瘍。

(參考資料:消費者委員會)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post cover_honey

【1歲以下嬰兒不宜服用 半數喉糖含蜂蜜】
蜂蜜或蜜糖由於有緩和劑作用,舒緩喉部、減低刺激感,故常被加入為喉糖成份。消委會發現約半數喉糖食品含有蜂蜜或蜜糖,而蜂蜜有機會遭肉毒桿菌孢子污染,嬰兒服用或有危險。爸媽應盡量避免讓1歲以下兒童口服。
→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
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