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醫】天灸療法 – 防病治病

香港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不時都有消化不良、腰頸背痛、傷風感冒、鼻敏感等小毛病。在中醫保健療法中,中醫認為「天灸」有助治療呼吸道及腸胃消化系統等疾病。天灸療法是中醫針灸學中「灸法」的其中一種,又稱藥物灸

甚麼是天灸?

天灸療法是按照曆法在特定的日子,根據中醫理論利用藥物的刺激作用,將之敷貼於特定穴位上,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調整氣血,達致防病治病效果。

傳統的天灸多在三伏天及三九天進行,稱為「三伏天灸」「三九天灸」

「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日子,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三九天」則是一年中寒氣最重的時候,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為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
「三九天灸」與「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陰陽並調,夏養三伏、冬補三九,通過這種穴位貼藥能顯著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及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令療效相得益彰。

2022年 三九天灸日期如下:

「三九天灸」
一九: 2022年12月22日
二九: 2022年12月31日
三九: 2023年1月9日
加強灸: 2023年1月18日

(網上圖片)

這三天屬今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大自然及人體都進入陽氣最衰弱的狀態,特別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中醫認為於「三九」三天敷貼在適當穴位或患處,有行氣活血、加強人體抗寒及抗病能力,以及治療體虛、易感冒、哮喘、鼻敏感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

天灸常見穴位

天灸選穴需根據病人身體狀況再經辨證選取合適的穴位,一般會按照疾病的虛實、正邪盛衰、補瀉治則配搭穴位。例如:肺氣虛者可選肺俞;腎虛者選腎俞;脾虛者選足三里;氣虛者選關元、氣海等,如同針灸選穴一樣。

較常作為天灸治療的穴位有:
icon_traditional-medicine 背部穴位包括大椎定喘肺俞脾俞腎俞
icon_traditional-medicine 腹部穴位包括天樞氣海關元
icon_traditional-medicine 小腿穴位包括足三里

什麼人才適合進行天灸療法?

適合人士:

天灸療法主要為求診人士補充陽氣,所以平常體弱多病,體質偏寒,抵抗力低,易患感冒,患有慢性肺系統疾病,或虛寒性疾病等人士都可以考慮進行天灸療法以提升自身抵抗力,減輕呼吸道敏感的徵狀,甚至減低出現敏感的機會。

主要治療和預防的相關疾病

呼吸道疾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鼻敏感)、慢性咳嗽、體虛易於感冒等。
腸胃消化道疾病︰胃痛、慢性胃腸炎、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
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膝關節炎等。
婦科疾病:痛經、氣血不足、月經不調等。

不適合人士:

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幼兒;
哮喘急性發作期、發燒、咽喉發炎的病人;
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患者、肺結核病人都不適宜進行天灸療法。

天灸療法亦不宜用於皮膚易過敏、有增生性瘢痕者及貼敷於皮膚創傷或潰瘍的位置。

進行天灸療法的注意事項

進行天灸前,要先經中醫師進行問診和評估求診人士身體狀況,如果體質不符﹙例如燥熱、陰虛火旺等﹚的人士進行天灸治療可能會適得其反。

貼藥後有機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痕癢,少數求診人士會感到刺痛或冒小水泡,此均屬正常反應。部份人士甚至會於敷貼處出現色素沉澱。一般情況下,該等反應數星期至數月後會自行消退。

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若皮膚出現水泡,應注意保護瘡面,須保持皮膚清潔乾爽,盡量避免搔抓或擦破水泡。如感不適,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如情況持續,病人應尋求醫護人員作適當治理。

病人應按醫師指示,在建議時間內除藥,並用乾淨毛巾清潔殘留的藥物。

病人要遵從醫師的叮囑,例如在治療過程中戒口、避免劇烈運動等。治療期間應戒吃易生發的食物,如:海鮮、蝦、牛肉、鴨、鵝及煎炸食物。減少進食生冷、刺激、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接受治療當天,貼藥部位不宜沾冷水,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貼藥時間的長短跟病情和接受治療者的身體狀況有關,一般情況下貼藥不應超過兩小時。
由於藥貼中的藥物配方有刺激成分,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所以幼童、長者或皮膚容易過敏者的貼藥時間不宜過長。
對一般人而言,貼藥後當皮膚有熱燙感後便可除藥,貼藥需時長短還要因應所用的藥物而定。

天灸療法目的在於增強體質,扶陽補氣,預防疾病。除天灸療外,氣虛或陽虛的患者亦應積極養生。可結合中醫師提出的養生建議,強身防病。

關鍵字 : #穴位#養生保健#鼻敏感

最後更新:16/12/2022


其他文章

【港·中醫】湧泉穴 – 養腎抗疲勞
身體疲勞時不少人想到的放鬆、養生方法就是按摩,特別是腳底按摩,因腳底有著許多與全身器官健康相關的穴道。
其中腳底的「湧泉穴」就能消除疲勞、水腫,改善運動後肌肉痠痛的情況。湧泉穴還可提升腎機能,甚至與骨骼、頭髮、荷爾蒙都有密切的關聯。
→ 繼續閱讀


bewellnesshk fb chinese medicine cover 4大穴位助消滯

【港·中醫】4大穴位助消滯
每逢佳節,家人、朋友相聚,都會品嚐不少應節食品,如月餅、糉、年糕等等,很容易便感到飽滯,胃脹不適,怎麽辦?
據中醫角度,人體有4個穴位,有助消滯及促進脾胃消化和排便。
就讓我們同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啦!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