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治療 (化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是指使用化學方法合成的藥物來治療疾病,通常是指針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化學治療藥物會藉著血液循環而進入癌細胞內,抑制生長,使其凋零和讓癌細胞消失。它主要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並通過干擾其細胞的自我複製的能力,從而殺死它們。然而,化療不懂分辨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所以也會銷毀正常細胞,因此導致了許多副作用。

目前的化療藥物,有口服,也有靜脈注射,廣泛的運用在各類癌症的治療上,一般抗癌化療藥物的作用在於快速分裂癌細胞,相對的,我們身體快速分裂的細胞或組織,也或多或少會受到相同的藥物破壞,例如頭髮、腸胃道和口腔的黏膜與血中的白血球。這就是常見的化療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例如掉髮,口腔黏膜發炎、腹瀉和白血球降低。

現時的化療藥物有超過100種,適用的癌種(部位和性質)、分佈、範圍(癌腫的大小和擴散程度)和副作用都不同。為求取得最佳療效,一般會同時使用兩至三種藥物結合治療,又或以化療輔助手術及放射治療。醫生會依據疾病的種類、程度、腫瘤位置、病人的身體狀況等因素來決定,先以化療藥物殺死大部分癌細胞或使腫瘤縮小,再以電療或手術清取癌組織,增加治療的成效。

😷 癌症初期 – 根治性治療:
當癌腫仍屬初期,化療可望滅絕癌細胞,令患者恢復健康。治療後再長期追蹤觀察,監察有否復發的可能。
😷 癌症中期 – 控制癌腫:
即使治愈機會較低,仍可使用化療來縮小癌腫,令其弱化為其他慢性病。雖然此舉難保癌症不會復發,但患者可以過接近正常的生活。
😷 癌症晚期 – 緩和症狀:
晚期癌症不求根治,但可用化療來紓緩身體不適、改善生活質素。

用藥選擇及用法

化療藥物不懂分辨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由於治療可能會殃及正常的細胞,對於使用的藥物種類、用量、用藥方法、患者身體可承受副作用的程度等,醫生都要做很多推敲。

以下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用藥選擇和用法:
🔸 癌症的種類(身體部位、性質)、分佈和範圍(大小、擴散程度)
🔸 患者的年齡和體質
🔸 患者其他的健康問題,例如心臟、肝、腎等主要器官的慢性病
🔸 過往曾接受的癌症治療,例如放射治療
🔸 患者對副作用的承受能力

化療的種類

全身化療 (Systemic Chemotherapy

全身化療包括注射劑及口服藥兩大類,其中以注射劑最為常用。雖然部分化療藥物同時兼備口服藥及注射劑,但並不代表患者可自行選擇用藥方法,醫生會根據癌腫的分佈和範圍,以及患者的體質,選擇最適宜的用藥方法。

注射劑
全身化療藥物通常為注射劑。注射劑分為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為免化療藥物刺激皮肉,又以靜脈注射最為常用。

口服化療藥
口服化療藥分為藥丸、藥片、膠囊和藥水四種。由於患者可自行在家服用,免卻舟車勞頓和在醫院等候注射的時間,故普遍患者均希望以口服化療藥代替注射劑。雖然口服化療藥的費用較注射劑相對為低,但普及程度卻不及注射劑。另外,不少癌症患者均須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進行結合治療,以取得更佳療效。

局部化療 (Regional Chemotherapy

化療藥融入血液後,會隨血管運行全身,很難避免有副作用的影響。不過,局部化療可將大劑量的化療藥物送到癌腫瘤的部位,務求以最集中的方法殺死癌細胞,並同時減少副作用。局部化療約有以下七種:

💉 動脈內灌注(Intra-arterial Infusion)
💉 膀胱內化療(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 胸膜內化療(Intrapleural Chemotherapy)
💉 腹膜內化療(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 脊椎內化療(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 瘤腔內化療(Intralesional/Intratumoural Chemotherapy)
💉 外用藥化療(Topical Chemotherapy)

化療期間的注意事項

  1. 飲食方面
    化療進行期間,患者的營養需求比一般人大,建議特別注意蛋白質的吸收,並多飲水,進食多種類食物以吸收不同種類的氨基酸。攝取均衡營養,能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精神狀況,提升治療效果。應避免進食生冷食物,防止感染;並於化療期間停止服用中藥,因中藥成分有可能影響肝酵素,如肝酵素太高,便要暫停化療,因而延誤治療機會。
  2. 家居衛生
    由於正進行化療的患者容易受感染,對外接觸最好佩帶口罩。化療藥物帶有毒性,治療期間,患者須在家中加強衛生措施。藥物進入人體後,約要48小時才分解完畢,透過尿液、糞便、唾液、嘔吐物排出體外。一般來說,患者要特別注意洗手間衛生,除了避免排洩物溢出,用後更要加倍清潔。
  3. 放鬆心情
    患者在化療期間需經常來回醫院,療程可能長達數個星期,而每次可能需要用1至2個小時輸液。患癌的病人容易疲倦,如患者感到煩躁,是可以理解的。保持開朗對抗癌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如能學習接受自己的情緒,放鬆心情,對治療或有幫助。

化療的副作用

由於化療藥物利用癌細胞分裂快的特性來發動攻擊,間接殃及體內新陳代謝快的正常細胞,其中最受影響的是血細胞、毛囊細胞、消化道細胞、生殖細胞。疲倦、感染、脫髮、噁心、食慾不振、便秘腹瀉、口腔潰爛、生育能力受損等,都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
化療副作用通常在療程開始2至3個星期後出現,完成療程後,副作用大都會逐漸消退。每個人的體質和對副作用的承受能力都不同,即使同一癌種、分佈和範圍,不同的人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差別可能很大。

按用藥後的出現次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大致分為四類:
1. 數小時或數天:噁心嘔吐
2. 數天到數星期:白血球不足、口腔潰爛、脫髮
3. 數星期到數個月:神經及肌肉麻痹
4. 數個月到數年:引發新癌種、腦部受損、喪失生殖力、畸胎

完成療程後,患者須定期覆診及檢查。復原初期,副作用或未完全消退,體力難免較弱。一段時間後,如體力能夠恢復狀態,也要避免過份操勞影響身體的免疫力,令復發有機可乘。日常生活中如發現身體有可疑的復發症狀,應儘快通知醫生,尋求合適的醫療方案。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