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內地簡稱「放療」),放射治療就是運用高能量之游離輻射(以高能量X光為主)來破壞癌細胞的DNA,防止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同時因為健康細胞自我修復能力比癌細胞強,電療便是通過這差別來進行治療,只要把放射線瞄準癌細胞,把癌細胞儘量殺掉。儘管附近一些正常細胞仍然會受到影響,但其中大多數可以在一段時間後恢復。
放射治療有體外(External)和體內(Internal)兩種做法,其中體外放射治療較體內放射治療常見。

體外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的做法,是使用直線加速器發出高能量X光射線,射線能穿透身體表面和體內的正常組織到達腫瘤。它的治療面積較大,而照射範圍內的劑量分佈亦較均勻,所以體外放射治療較體內放射治療常見。
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前,要有周詳的計劃和準備。放射治療師會先測定腫瘤在體內的位置和形狀,據此推算出照射時最貼近腫瘤的身體表面入射點、角度和強度(放射劑量)。體外放射治療的過程就像照X光,患者只須靜臥在床。射線進入身體後,便會陸續釋出能量,不會留在體內令患者帶有輻射,所以事後可以放心與人共處。
治療前的準備
計劃治療的過程要相當嚴謹,由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和放射治療師等共同訂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務求達到最佳療效,儘量減輕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將副作用減至最低。

體外放射治療技術
放射治療技術日新月異,一般公私營醫院使用的放射治療機主要為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放射治療師會利用各種電腦設備的配合以提升照射精準度,把副作用減至最少。以下為部分常見的技術:


體內放射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的原理,是將放射性物質(Radioactive Substance)置入體內腫瘤處, 持續近距離照射,亦稱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體內放射治療分為兩類,包括由後裝機(After-loading System)置入體內的密封放射源,以及使用非密封放射源,經口服或注射作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
醫生會將固體放射源植入病人體內接近腫瘤的位置,以進行高劑量的放射性治療,將其對癌腫瘤周圍身體細胞的損害減至最小。婦科癌症的女性患者,例如子宮頸癌,治療期間需在陰道置入放射源,其他癌症患者只須進行小手術置入放射源,一星期後取出。其間病人會有放射性,所以到醫院探訪病人的訪客會受到限制。治療前列腺癌時,醫生會將放射粒子置入前列腺,以釋放穩定的低劑量放射線。這類放射源的放射性通常會漸漸消失,所以可永久留在體內。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使用一種名為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物質,可以採用靜脈注射、口服膠囊或口服液方式。放射性同位素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會釋放少量輻射,所以治療完畢必須接受隔離一段時間,並須採取預防措施,例如不要接近孕婦和小孩約十天。放射物質會經由腎臟沖洗出體外,所以尿液可能帶有輻射,醫生會指示患者如何採取防範措施,例如如廁後沖廁兩次,以免對他人造成輻射風險。
體內及體外放射治療比較

電療的副作用
放射治療用高能量輻射線消滅癌細胞,當射線進入身體後,通常要經過一些正常組織才到達腫瘤,途中難免損害四周正常的細胞,造成副作用。副作用有可能在開始放射治療後數星期、數月或數年後出現,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倦體弱(血球數量偏低)、皮膚敏感(表皮細胞受刺激)、脫髮(毛囊受破壞)、噁心嘔吐和肚瀉便秘(消化道受刺激)等。
輕重程度及出現的時期視乎癌症的種類、位置、期數、放射治療方式(體內/體外)、放射劑量、患者治療前的狀態、有否同時接受其他治療如手術、化學治療等,以及患者體質而定。副作用一般在完成療程幾個月至一年後就會逐漸消退。病人在治療期間可用醫生配方的藥物及調整飲食來紓緩病情。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