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任何人都有機會中暑。但以下10類人士可能較易出現中暑的情況:

幼兒或長者
身體抵抗極端溫度的能力取決於中央神經系統的強度。幼兒的中央神經系統還未完全發育;反之,長者的中央神經系統始現衰退。因此這兩年齡層會較難應付酷熱,令中暑機會增加。
肥胖人士
肥胖令皮下脂肪增厚,較難散熱。此外,肥胖者較少運動,較難適應炎熱天氣。
睡眠不足者
有效排汗取決於心肺功能。常熬夜或缺乏睡眠會削弱心肺功能,影響排汗。
需長期暴曬者
運動員或需長時間於户外工作人士因產熱較頻密,故較容易中暑。
不喜歡飲水人士
水分補充不夠,不利身體排汗,影響身體散熱。

經常腹瀉者
較常肚痾的人容易流失水分,令身體缺水。
使用抑制排汗藥物的人士
部分藥物會改變身體水衡狀態,繼而影響對酷熱的反應。例如血管舒張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抗抑鬱藥或抗精神病藥物。(當然,因長期患病而需服食這類藥物之人士,千萬不要胡亂擅自停藥。如有疑問,應向醫護人員查詢。)
長期病患者
如上提及,心肺功能會影響排汗能力。因此心肺欠佳者較易中暑。

有代謝問題人士
甲狀腺機能亢奮(俗稱:甲亢)人士新陳代謝率較高,體內產熱因而較多。
好勝者
户外運動或比賽時,事事求勝者較易超出自己體能而忽略身體警號。
中暑三階段
中暑大致可以分三階段,分別是: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
大多數患者都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流失過多水分和鹽份,出現熱衰竭的症狀,少部分會合併熱痙攣。
一、「熱痙攣」: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因為鹽分流失造成四肢出現肌肉抽筋的現象。如果情況嚴重卻沒有即時處理,會引起呼吸肌肉痙攣,導致呼吸困難,少數案例甚至有死亡的風險。
二、「熱衰竭」: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同時流失大量水分和鹽分等電解流失,症狀包括頭痛、虛弱、無力、噁心、嘔吐、蒼白,嚴重時會躁動、休克,甚至昏迷。只要儘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的危險不高。
三、「熱中暑」:高溫環境下,導致體溫超過40°C以上,同時神經功能出現異常(例:昏迷、抽搐),即是熱中暑。輕微的症狀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跳急速和四肢無力,症狀惡化時會出現胸悶、血壓下降。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昏迷。體溫若是超過42°C,死亡率更高達80%以上。
關鍵字 : #中暑
(參考資料:Heatstroke, CDC, NHS)
最後更新:10/8/2022
其他文章

【港·健康】 注意魚類水銀含量 避免中毒損神經
魚類含豐富蛋白質及奧米加-3 脂肪酸,有人體成長和發育所需的多種營養素,部分魚類的魚油含有豐富的DHA、EPA,相信不少人都認為應該多吃魚。不過,食安中心就提醒大家要留意個別魚類的汞含量。孕婦和兒童較易受汞毒性影響,故應避免進食汞含量可能偏高的某幾種魚類。
→ 繼續閱讀

【港·健康】水都有分軟和硬?
水是維持生命,保持人體細胞及構成體液的重要物質,人體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啦!
水能幫助調節體溫,排汗散熱;可製造體液如唾液、胃液、汗液、尿液等;可幫助腸道消化食物。
不過,原來水都有分軟和硬的,咁究竟它們有什麼分別?哪種水最好?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