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Diabetes)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未能有效地運用胰島素,影響血糖的調節,令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血糖是來自消化食物時通過腸道吸收及含糖飲料中的葡萄糖,而肝臟也會產生葡萄糖用以儲存能量,血液會把葡萄糖運到身體各個部分如肌肉組織等,再轉化為能量。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促進葡萄糖轉化成肝糖和三酸甘油脂儲存在體內。胰島素的作用在於促進人體分解血液糖份並轉化為能量,倘若消化系統及肝的運作正常,胰島素的不足會使血液中葡萄糖昇高,引發糖尿病病徵,若不及早醫治及控制會增加患上心臟病、中風、神經損害及失明的機會

► 糖尿病的種類 ► 糖尿病的病徵 ► 糖尿病的診斷 ► 糖尿病的治療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種類

💊 佔糖尿病患者: 約 5 ~ 10%
💊 發病時較年輕
💊 由於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病變
💊 患者嚴重缺乏胰島素,發病一般較急。
💊 必須打針,需依賴注射胰島素穩定血糖水平。

💊 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
💊 佔糖尿病患者: 約 90 ~ 95%
💊 多為中年或較年長人士,特別是有家族歷史、肥胖、飲食習慣欠佳或缺乏運動的人士。
💊 主要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使用胰島素的能力減弱。
💊 發病較慢,病徵較不明顯,部分患者初期並不察覺。
💊 較輕微: 可透過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如控制體重、改善飲食及定時運動來穩定血糖的水平;
💊 較嚴重: 需口服降血糖藥甚至注射胰島素。

患者在懷孕期間診斷出的血糖過高,產後回復正常,但日後較大機會患上糖尿病。

指有特殊病因(如腮腺炎、慢性胰臟炎等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而誘發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徵

糖尿病患者一般並無明顯徵狀,很多時都是在檢查身體時透過量度血糖水平而診斷出來的。
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各種徵狀或併發症,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糖尿病的診斷

🎯 通過測量血液中的含糖量進行診斷。
🎯 包括空腹血糖測試 (化驗前8小時禁食),又或在任何時間進行糖化血色素( HbA1c)測試。
🎯 如上述檢測後未能作出肯定的診斷,可能安排患者接受葡萄糖耐量測試,即在病人喝下甜飲後量度血糖在一段時間的變化。檢測前,患者前一晚便要開始禁食。


🎯 葡萄糖耐量測試診斷:
► 測試前一晚便開始禁食,檢測在早上進行。
► 喝下葡萄糖劑;
► 每隔指定時距抽血化驗,檢測在這段時間對葡萄糖的耐受性。
🎯 孕婦如妊娠糖尿病風險偏高,醫生通常會安排在懷孕24至28個星期接受葡萄糖耐量測試。
🎯 假如以往曾患妊娠糖尿病,便會先在懷孕18個星期測試一次,如結果正常,則在24至28個星期再進行測試。

診斷糖尿病的指標可參考下表:
糖尿病的治療

🎯 一型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
🎯 只能以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 由於胃酸會破壞胰島素,因此不能以片劑服用 ,病人通常每天2次或4次於腹部皮膚自行注射胰島素注射劑。


🎯 減肥:維持理想體重,可以令失衡的胰島素分泌回復正常。
🎯 調節飲食:避免吸收高熱量和高糖分的食物,可減低胰臟的負荷。
🎯 適量運動:能改善血管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併發症。對於過重的患者有助控制體重。
🎯 藥物治療:應按醫生指示服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劑,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 控制血糖水平: 小心規劃飲食和定時運動。
🎯 調節飲食:餐單中必需含有大量身體可慢慢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全麥麵包及意大利粉、燕麥、糙米等。每日最少五份水果和蔬菜,必須確保整體飲食的脂肪、糖分及鹽分均衡。
🎯 適量運動: 例如步行或踏單車,有助降低血糖水平。
🎯 藥物治療:如無法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病情,須按醫生指示注射胰島素或服藥。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為急性慢性兩類。

最常見的急性併發症主要是血糖過高或過低,嚴重的可導致昏迷,稱為糖尿病昏睡與低血糖休克。在這些緊急情況下,要馬上送院救治。

慢性併發症主要是血糖長期過高引起的血管病變,令多個器官出現問題,如冠心病、血壓高、腎衰竭、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嚴重的可導致失明、中風、慢性皮膚潰瘍,組織壞死或要截肢等。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要注意控制血糖,以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根據大型研究數據,糖尿病會增加死亡風險,全球平均約七秒便有一人死於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較其他健康人士壽命短六年,出現併發症 (如心臟病或中風) 而死亡的風險高出一倍以上。死於癌病的風險較常人高出25%,患腎病、肝病、腦退化症和感染的風險也相對提升。


(資料來源:衛生署,香港糖尿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