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克隆氏症又名克羅恩氏症。
屬於炎症性腸病,即腸道無明顯原因下慢性發炎和潰瘍。

根據中文大學最近的研究指出,克隆氏症在過去20年的病發率上升接近 7倍,每10萬人就有1.5人發病。以男性患者居多,發病年齡一般較年輕,常見是介乎20至40歲。

克隆氏症潛伏期由數個月至數年不等,可以潛伏一段頗長的時間。初期病徵與腸胃炎相似,包括腹痛、嚴重腹瀉、疲勞、體重減輕 、 血便和營養不良。由於症狀容易與大腸激躁症或痔瘡混淆,多數病人可能耗費二、三年才被正確診斷,以致延誤了早期治療的時機。

Crohn's Disease 1

克隆氏症影響患者的口腔至肛門等整條消化道,令全層腸壁出現炎症,嚴重潰爛會導致腸道穿孔。另外,腸組織層通常會被炎症深入受影響,炎症反應由口腔、小腸至肛門均會受到破壞,故口腔生飛滋、經常有痔瘡等問題,亦有可能是發病徵兆,使患者感到痛苦和衰弱。另外,也可能導致患者胃腸道以外的併發症,如關節炎、皮疹、眼睛發炎及肝炎等。

克隆氏症的具體成因至今未明,一般相信與基因及免疫系統失衡有關。其中有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此病症,部分人認為此病本質上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胃腸道從而導致炎症。另外,過去也有研究指,發病與某種遺傳基因有關, 有兄弟姐妹患此病的患病風險可能會更高。環境因素也可能導致該疾病,因為證據顯示西方工業國家中該疾病的發病率更高。這主要可能是由於人們攝入取的加工食品更多。吸煙者患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但克隆氏症與患者吃下不潔食物是完全沒有關連的。

克隆氏症的類型

廣義來看,克隆氏症有三種類型:

  1. 炎症型,即腸道出現炎症,伴有腹瀉,有時甚至是嚴重的腹瀉;
  2. 狹窄型,即腸道的瘢痕及纖維症導致堵塞,產生痙攣性腹痛;
  3. 瘺管型,即臨近的腸道之間,或甚至在腸及皮膚之間形成腹腔或管道。

大多數情況下,這三種類型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
從內部所觀察到的克隆氏症形態所有疑似患有克隆氏症的患者都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及結腸鏡檢查,從而醫生可以觀察腸胃內部。克隆氏症的最典型特徵為腸道發炎,並且有時粘膜內層會出血。嚴重的病患中甚至可以看到長且薄,幾乎類似蛇形 (匐行性) 的潰瘍。在少數情況下,這些潰瘍大到開始合併,導致只剩零星小塊的正常組織,這被稱為“假瘜肉”。

克隆氏症的治療

克隆氏症屬於難斷尾的疾病,患者須長期透過藥物控制病情,目的在於通過抗生素的抗炎成分減少炎症,從而治療任何的感染。當克隆氏症處於緩解期時,治療目的在於保持緩解狀態並且避免症狀的再次發生。患者的胃腸病醫生在為病人制定正確的藥物治療方案時十分重要。包括服用5-ASA局部消炎藥、類固醇或可抑壓免疫系統的硫唑嘌呤(Azathioprine),但後兩者的藥物副作用較多,部分患者病情反覆,所以要經常調整藥物劑量。

近年,醫學界出現以靜脈或皮下注射式的生物製劑作為最新治療,為克隆氏症患者帶來一絲曙光。外國研究顯示,約七成曾注射生物製劑的患者,臨床病徵有明顯改善,大大紓緩不適感覺之餘,亦有望減低日後患癌及切腸的風險,效果比傳統藥物更佳。

(資料來源:仁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