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十年或以上。
大腸癌在香港普遍嗎?
大腸癌現時是香港致命常見的癌症中的第二位。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 35,082 宗。相比 2009 年的 25,977 宗,過去十年的升幅達至 35%。平均每日有 96 人確診癌症。
在 2019 年,本港五大常見癌症依次為肺癌(佔 15.9%)、大腸癌(15.8%)、乳腺癌(13.7%)、前列腺癌(7.2%)及肝癌(5.3%),合共佔全港癌症新症個案約 58%。
肺癌自2012 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常見癌症第一位。肺癌新症錄得 5,575 宗,而大腸癌新症個案亦有 5,556 宗。

大腸癌有哪些常見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
-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大便出血或有大量粘液
- 大便後仍有便意
-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誰人有患大腸癌的風險?
跟其他癌症一樣,有一些風險因素會導致大腸癌,而這些因素亦會因人而異。事實上,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均與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與生活習慣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即使您有上述任何一種因素,並不代表您會有大腸癌,只是代表您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更重要的是,您可以透過實踐以下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預防或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 多吃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 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食
- 恆常運動,每星期最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 (例如:爬樓梯或急步行)
- 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體重指標介乎18.5至22.9之間,以及男士腰圍少於90厘米和女士腰圍少於80厘米為目標
- 避免飲酒及吸煙
甚麼是大腸癌篩查?
篩查是指為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通常是確診疾病的第一步。而大腸癌篩查的目的就是在未出現任何大腸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大腸癌的人,以便及早治療。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一般稱為大便檢查,可按指示在家進行。但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不過,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測試的敏感度其實只得六至七成。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全長1.6米的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檢查需時十五分鐘至一小時。與乙狀結腸鏡檢查一樣,檢查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檢查之前,醫生或會處方鎮靜劑、有需要會使用麻醉師監測下麻醉和止痛藥,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不適。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及切除瘜肉。進行大腸鏡檢查的潛在風險包括刺穿腸道、嚴重出血和切除瘜肉所引起的併發症,但這些情況很罕見。

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後,就可一勞永逸?
即使切除瘜肉,患者復發的風險也會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位置亦未必相同,所以必須依從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查。檢查的頻率視乎瘜肉性質及數量而定,如瘜肉達1厘米、有4至5粒或以上,或屬可能會惡化的瘜肉類別,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管狀腺瘤,建議相隔1至3年再檢查。相反,如瘜肉屬良性且數目較少,可隔5至10年才檢查。
大腸癌篩查帶來的好處
- 可及早發現癌症,有助提高治療成效
- 成功的治療可避免癌症惡化
- 對付較早期癌症,得以使用較温和的治療,以減少副作用
大腸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大腸癌的治療可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使用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消滅癌細胞)。治療方法可單獨或合併使用。醫生會根據大腸癌的種類、大小和位置、對患者健康的影響,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相關醫療專題

【睡眠窒息症】
香港人生活繁忙,經常工作或應酬至夜深,每晚只睡4至6小時,不足的睡眠時間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大眾應重視睡眠,以減低因睡眠不足而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 睡眠窒息症是一種睡眠呼吸的障礙,又稱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患者在睡眠時,多次出現呼吸暫停而窒息的現象。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