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Stroke)

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出現問題,致使腦細胞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的供應,最終令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動及語言機能,妨礙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在香港,最常見的致死病因中,腦血管疾病意外 (即中風) 居第四位。根據統計,香港每年大約有 3,500人死於中風。

香港中風的統計資料

中風分類中風的徵狀高危因素 預防中風 「談笑用兵」四字口訣 如何檢查和診斷中風 治療方法 復康治療復康治療新技術中風併發症

中風在病理學上具體分兩大類:

因腦血管栓塞引致, 較為常見,約八成的中風屬此類。
腦血管的粥樣硬化,令腦部動脈中形成血栓; 或是在心或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游離到腦血管,阻塞血流。
而心臟其他疾病包括心瓣問題及心房顫動皆可導至中風。
► 短暫缺血 (小中風)
► 腦梗塞 (血栓性中風及栓塞性中風)

俗稱「爆血管」,因腦內血管爆裂出血引致,多與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
亦有是腦組織外圍的血管爆裂,這與先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腦組織與頭骨間位置)刺激腦組織引致血管收縮,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 腦出血
► 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風的徵狀

中風的徵狀視乎發生病變的位置及其損害程度而定,個別患者會有不同的病徵。常見的病徵有:

🎯 局部感覺麻木,例如一邊臉、單邊肢體或身軀
🎯 肢體無力,尤其是身軀單側、單肢
🎯 身體突然失去平衡能力
🎯 言語不清、流口水、吞嚥困難、嘴歪
🎯 視力範圍減小,或眼睛肌肉失調、出現重影
🎯 神志不清、昏迷
🎯 其他症狀:例如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持續的暈眩


你是高危一族嗎?

不少危險因素可導致中風, 若屬以下類別的人士, 應提高警覺, 及早預防:

家族中有中風病歷
► 55歲以上人士,年紀越大,機會越高
高血壓: 七成中風的發生與血壓高相關
血膽固醇過高: 增加動脈粥樣硬化以致腦血管收窄的機會
吸煙: 增加中風的機會,男性為3倍,女性為4.7倍
糖尿病: 令中風機會增加4倍
肥胖
心血管疾病: 曾患心肌梗塞,心房纖顫的病人,中風機會大大提高
腦血管瘤或腦血管壁過薄: 出血機會相對為高
酗酒: 令中風機會增加

小中風:即「短暫腦缺血」(TIA) 徵狀與中風相似,但時間短暫,持續約2至15分鐘,不會超過24小時。
病人可有一次或數次的小中風,這可能意味真正中風的來臨。無論如何,當出現警號,應立即求醫。


預防中風

🎯 戒煙
🎯 持之以恆地作適當運動,保持心境平和
🎯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進食含高飽和脂肪、高反式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
🎯 避免酗酒
🎯 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曾患有中風者,必須定期檢查和接受適當治療,確保血糖或血壓處於正常水平
🎯 曾患有缺血性中風或心臟病,而又由醫生處方給予預防藥物的人士,應定期覆診和服藥


一旦中風,病人腦血管穿破引致出血或血管阻塞引致缺血,令腦細胞受損及壞死,所以把握搶救黃金4.5小時極為重要。


中風傷人於無形,不過可以憑著「談笑用兵 」 (FAST) 四字口訣,判斷中風的先兆。

言語不清、 有表達困難

面部表情不對稱

一邊手腳軟弱無力

立即求診


如何檢查和診斷中風?

醫生除查看臨床徵狀外,會檢查各種危險因素的情況,如血壓、血膽固醇、血糖等,亦會抽血驗血色素、血小板及凝血時間,以知有否貧血、出血傾向及血粘稠度。亦會驗心電圖以排除心肌梗塞同時出現。而其他檢查可包括:

電腦掃描: 掃描可協助分辨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磁力共振掃描: 可顯示腦組織及血管的情況
頸血管超聲波: 以影象偵測頸血管有否收窄或阻塞
顱內超聲波 Transcranial Doppler: 檢查腦血管腔內有否收窄或阻塞

中風治療方法

藥物

► 溶栓劑可以溶解血栓中聚集的纖維素,有機會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挽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從而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但是必須於發病黃金三至四小時半內使用方能見效。即使接受溶栓治療之患者也並非能保證完全康復。
► 溶栓劑會增加轉變成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達十倍,故溶栓治療的使用亦有相當限制。
► 並不適用於所有中風患者,需要經由腦科醫生評估,以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治療。如果中風程度輕微,溶栓治療之出血風險可能遠高於疏通腦血管之好處。
► 因此,患者的及時就醫、醫療團隊的臨床評估、以及時間的掌握均非常重要。接受溶栓治療後,患者需要接受密切觀察,並控制血壓以減低轉變成出血性中風之風險。


► 如華法林(Warfarin)及新一代抗凝血劑(Novel Oral Anticoagulant)。
► 這類藥物能減低血栓之形成及擴大、亦可減少栓塞機會,因此可以大大減低心房震顫患者之中風機會。


► 如亞士匹靈(Aspirin)。
► 這類藥物可以預防血小板凝成血塊,從而減低再次發生缺血性中風之風險。
► 如能於中風後四十八小時內服用,能減少中風患者之功能依賴程度達百分之一。


► 對於嚴重中風而引起腦水腫的病人, 醫生可能用Mannitol 等藥物以降低頭顱內的壓力。


血栓移除手術

最近研究發現,患有缺血性中風並有顱內大血管閉塞之患者,如能於發病六小時內進行血栓移除手術,可以增加患者功能之復完。

Merci Device

Trevo Device
Penumbra Device

外科手術

不是每一個出血性中風的病人都需要接受手術, 視乎血腫的大小、位置深淺、有否併發腦水腫、病人整體情況等。
外科手術不但可移走血塊以減低顱內壓, 還可接駁新血管、切除部份頸動脈內膜、通波仔或植入金屬支架以改善腦部血供給、切除動脈瘤等等。


復康治療

復康治療的目標是確使患者在生活的功能上得到最好的復原,縱有未能完全恢復的身體機能,亦能達到「自我適應」的目標。及早開始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康復治療亦是由跨專業醫療團隊負責,為患者評估其身心功能,所需之復康護理,及其照顧者的護理能力,療程當中,中風患者及其家人的積極參與至為重要。

專科醫生

專責處理及統籌中風病人的長期護理,包括建議最合病人需要的復康計劃及治療 (如控制高血壓或糖尿病),以及消除吸煙、過重、高膽固醇飲食或飲酒過量等風險因素,改善患者健康,避免再度中風。

臨床心理學家 / 精神科醫生

不少人會因中風所致的生理及心理問題而感到惶恐、焦慮、憤怒、傷心及 悲痛。症狀包括失眠、飲食習慣突變以致體重驟降或急升、容易疲倦、 逃避社交生活、脾氣暴躁、自怨自艾及有自殺衝動等。

物理治療

評估病人之體力、耐力、活動範圍、步態異常及感官缺陷等 因素,為病人度身訂造復康計劃,協助恢復中風患者各方面的身體功能,指導患者及家人正確的護理及運動, 預防及減低併發症, 使患者達到最高獨立能力。

職業治療

透過不同治療方案, 讓中風患者在自我照顧、家居操乍、工作及消閒生活等各方面獲得最高獨立能力。稍稍改善家居擺設或間格,如浴室加裝手柄或移除雜物,有助改善家居安全及病人活動能力。


言語治療

協助失語症患者重新學習語言或其他溝通方式,改善吞嚥 困難及社交能力,減低中風之後遺症。

復康護士

協助病人重學日常基本生活技能,遵照醫生之指示(如定時服藥及護理皮膚),學習沐浴技巧與控制失禁等個人護理。

醫務社工

可協助中風患者及家屬處理經濟援助、房屋、家務助理、就職安排、院舍服務等的需要。

復康治療新技術

► 非侵入性、無創無痛治療
► 利用強脈衝磁場,在腦部目標區域生出感應電場,刺激大腦細胞,調節大腦活動。
► 能促進中風病人活動、言語及吞嚥能力。

了解更多有關TMS技術


► 協調雙腳步幅
► 患者下肢力弱,行動不便,可佩戴懸吊式腰帶,在減輕身體負重情况下,在慢速跑步機上協助病人開步慢行。另外,中風患者單邊腳無力,活動時大多依賴好腳,步行時步幅大小不一,壞腳步幅較大,好腳較細。物理治療師會透過懸吊式步行訓練,協調患者雙腳步幅。每次約做10分鐘,其間有需要可休息。
► 目的:增加壞腳肌力


► 增壞手活動能力
► 機械手套配電子遊戲,患者戴上機械手套操控,機械手套會感應患者的肌力強弱度,提供適當的助力;同時,機械手套可感應患者的手臂肌肉發出電信號,從而協助患者完成任務。患者肌力愈強,機械手套的助力便愈少,反過來也一樣。每次約做15分鐘。
► 目的:強化壞手肌力,增加活動能力

常見中風併發症

中風是嚴重的疾病,多達四成急性期的中風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 少數嚴重中風的病人甚至昏迷不醒,而半數以上中風患者不能回到工作崗位。

除了因腦組織受損而引致身體功能的障礙,中風引致的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肺炎
🎯 吞嚥哽塞
🎯 壓瘡
🎯 腦水腫
🎯 肩膊問題
🎯 消化道出血
🎯 腦癇發作
🎯 排尿困難或失禁
🎯 便秘
🎯 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栓塞
🎯 情緒抑鬱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智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