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疾病。病毒能令大量肝細胞死亡,損害肝臟功能。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根據統計,大概有 5-10% 的成年人和 70-90% 的嬰兒受感染後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同時亦成為乙型肝炎帶菌者,有機會將病毒傳染給他人。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生,估計全球超過二億四千萬人曾感染慢性肝炎。在東南亞等地區包括香港,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率處於中等水平。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是透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的,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到病毒感染。
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母嬰傳播
感染乙型肝炎的母親一般於分娩時或在分娩期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率高達90%。在香港及中國等高度流行的地 區,母嬰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血液接觸
- 透過刀傷、擦傷的皮膚、眼睛或口部的黏膜而意外地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
- 共用針筒針咀或其他注射用具。
- 用未經妥善消毒的器具穿耳、紋身、針灸等。
- 共用日用品如剃刀、指甲鉗等容易令身體受損的用具。
性接觸
在沒有安全措施下和感染者進行性接觸。
乙型肝炎的病徵
乙型肝炎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
大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徵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病徵,但也有些人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食慾不振、發冷發熱、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茶色小便、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肝臟發大等。急性乙型肝炎症狀通常持續數週之後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大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並在體內產生抗體,得到免疫能力。但約有6%患者會終身成為乙型肝炎帶菌者。

甚麼是「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多半沒有病徵,在血液測試檢驗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呈陽性反應並持續六個月者,便被確認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終身感染的,據統計,約20%至30%感染者會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感染者應定期進行檢驗,監察肝臟的功能及肝臟的健康狀況,有問題可及早診治。
有些患者雖然表面上已經康復,但病毒仍潛留體內,有機會透過血液或體液,將病毒傳播給他人。部分患者由於病徵輕微,成為帶菌者也不自知,因此也會在不自覺下,把病毒傳播給伴侶及下一代。
預防方法
⭐️ 接受疫苗注射是預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若經血液化驗,結果顯示體內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乙型肝炎抗體」者,均可考慮接受疫苗注射。
所謂「乙型肝炎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便不需要接受防疫注射。
至於「乙型肝炎抗體」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抗體。如從來未接受疫苗注射而體內有抗體者,即表示雖曾受感染,卻能完全康復,並且在體內產生抗體,終身有免疫能力。
疫苗注射
在東亞地區 (包括香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處於中等水平。自1988年起,本港實施初生嬰兒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所有初生嬰兒於出生時均會在醫院接種第一次疫苗,其後分別於一個月及六個月大時免費在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接種第二及第三次疫苗。一般市民可諮詢其家庭醫生,因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之前,應預先檢驗血液,只有從未被乙型肝炎感染過的人,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其他預防方法:
- 妥當地清洗和包紥傷口。
- 避免與人共用針筒、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
- 處理血液或體液污染的物件時,應戴上手套,用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
- 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
(資料來源:衛生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