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特別是華南地區的人,一向都喜歡喝老火湯,更習慣會因應不同季節煲湯養生。不過原來並非人人都適合飲湯的,特別是「老火湯」。中醫師指出一般老火湯都會加入豬骨或雞一同熬製,烹調時間長,所以亦屬肥甘厚味的食品,易影響脾胃。因為老火湯的嘌呤含量高,傷脾胃外更有可能誘發痛風。

要食得健康,飲得放心,就讓我們了解多一點有關湯水的小知識啦!
1. 哪些長期病患者,需要在湯水方面多加注意?
- 患糖尿病或需控制血糖者
要注意湯料中是否含有薯仔、粉葛、蓮藕等具有高澱粉質的食材,這些食材易致血糖上升,患者或需要在主餐調節份量。
- 患痛風或尿酸高的病人
要注意會釋出嘌呤的食材,例如肉類及豆類。不宜喝老火湯,因食材煲煮過久或翻熱隔夜湯,都會令湯水嘌呤含量增高,轉化為尿酸。

- 腎病患者
薯仔、豆類及蔬果中蘊含鉀質,食物中的鉀易溶於水,會影響腎臟,應避免進食有關食材。
- 患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者
不宜常飲骨湯及肉湯,因脂肪容易溶解於湯水內
- 高血壓患者
避免太多的鹽份攝取,例如避免使用鹽醃食材或以過多的鹽作調味

2. 不同的體質的人適合飲什麼湯水呢?
根據中醫的角度,以身體體質的偏性(即偏寒或偏熱),決定我們該飲用什麼湯水的。
🔹 體質偏寒 (比較怕冷、疲倦、腹脹、頭暈、反胃): 適宜飲用溫補的湯水
🔹 體質偏熱 (出現口鼻熱、咽痛、長痘痘、大便不暢者): 適宜飲用清熱的湯水
凡食物都有不同的寒熱屬性,錯誤飲用不適合自己體質的湯水,不但起不了養生作用,更會雪上加霜,引致身體不適。


3. 湯水可以當中藥飲嗎?
不可以! 雖說「藥食同源」,但湯水並不能取代醫藥。身體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
4. 煲湯一般煲幾耐?是否煲得越耐越好?
一般需時45分鐘的「滾湯」較能保留到食物的營養。
過長的時間,除了會導致營養(如:維他命 B 及C) 的流失外,亦會增加湯內的脂肪、糖份、鹽份及嘌呤,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建議最好將煲湯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亦可考慮以真空煲縮短烹調時間,以便保留較多營養素及湯料的水份。
5. 是否一定要加肉?肉類應該點處理好?
煲湯不一定要加肉類的,坊間也有不同素湯可作選擇,沒有肉類的湯也一樣鮮甜可口。
如需要加入肉類時,建議先汆水(飛水),以除肉中的血和雜質,令湯水更清澈和有鮮味。
汆水的方法:
(1) 先用清水清洗肉類
(2) 將肉放入鍋具,加入凍水至蓋過整塊肉
(3) 開火煮滾,待水滾後的一分鐘,再倒去熱水
(4) 再次將肉以清水洗乾淨

6. 食唔食湯渣?
湯渣有助營養素的攝取及增加飽腹感。
因為有部份營養素不能溶於湯水中,例如蔬菜纖維,這是需進食該食材才能攝取的。但食用湯渣時,需注意其中含有的熱量及澱粉質份量。
7. 以形真的補形?
「以形」不一定能「補形」。
例如豬骨湯的鈣質含量其實極少,亦含有較多脂肪。如果經常飲用,補不到鈣質的同時,更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即使常聽人說,核桃對補腦有益,其實此說法與其形狀沒有關係。核桃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必需脂肪酸,含有豐富的亞油酸甘油脂,能夠為大腦提供基質所需。

8. 調味幾時落先好?
建議在湯水差不多煮成後才調味。
因為有些湯料會釋出鹽份及糖份,而太早落調味品時,會造成湯水過鹹或過甜。
9. 湯料唔係好夠味,加什麼材料好?
建議可加入一些蓮子、芡實、百合、紅棗和無花果等配料,在沒有副作用之下,對健康有益,亦可為湯水添加味道。



(資料由御守中醫提供)
最後更新:25/11/2021
其他文章

【港·中醫】4大穴位助消滯
每逢佳節,家人、朋友相聚,都會品嚐不少應節食品,如月餅、糉、年糕等等,很容易便感到飽滯,胃脹不適,怎麽辦?
據中醫角度,人體有4個穴位,有助消滯及促進脾胃消化和排便。
就讓我們同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啦!
→ 繼續閱讀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醫生拆解病徵 感染途徑及預防方法
本港近期出現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爆發群組,截至十月二十日為止,上月和本月共錄得88人感染,更有7人死亡;當中32宗個案感染源頭相同,屬於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有一半人均表示曾處理淡水魚,相信淡水魚仍是主要播毒媒介。醫生提醒,今次爆發的ST283 菌株致病性較高,除孕婦、初生嬰兒、體弱多病或年長的人士外,年輕力壯人士亦會感染發病。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