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急救】哽塞可致呼吸困難 學懂謙烈治法 有備無患

8 Nov 2021

本港今年出現多宗疑食物哽喉死亡事件,包括上月 7歲女童疑進食啫喱糖時哽喉 ,及葵涌一名 58歲女子進食燒賣時,疑意外哽喉暈倒。年中更曾有一名 56歲女子在酒樓進食鮑魚時哽喉。

除了小朋友,長者亦經常會在進食時遇到哽喉意外!

家人突如其來出現食物哽塞的情況時,究竟應如何正確處理及急救呢?!

香港紅十字會及消防處均有製作影片教大眾如何正確處理哽塞的情況。

哽塞的處理方法

如患者神志清醒,並能夠用力咳嗽,施救者應保持冷靜,鼓勵患者繼續咳嗽,並密切監察其情況。

如患者因氣道完全受阻而無法咳嗽,施救者應保持冷靜,站到患者背後施行「拍背法」「謙烈治法」急救法。同時致電999召喚救護車。

拍背法(Back Blows)

  1. 站到一邊,比患者稍靠後。
  2. 用一隻手支撐患者胸部,令其身體向前傾,當阻塞物鬆脫時,便可從嘴裡吐出來,不會順著氣道下滑。
  3. 用另一手掌的掌根在患者背部兩肩胛骨之間大力拍打5次(每次約1秒)。
  4. 檢查每次拍背後是否可以解除氣道阻塞物。目的是通過衝擊/ 拍打減輕阻塞,不一定要做足5次。

謙烈治法 (Heimlich Maneuver)

謙烈治法 (Heimlich Maneuver) 是1974年由美國醫師 Henry Heimlich 博士所發明的急救法,此法又稱「推腹法」或 「哈姆立克法」,目的是清除上呼吸道的異物阻塞。其原理是藉由施救者站在患者的後方,以手向橫膈膜施加壓力,進而壓縮肺部,令異物排出氣管。

  • 施救者站穩在患者背後,用雙臂環抱其腰部
  • 一手握拳,拇指朝向患者,虎口向內
  • 將手放在患者的腹部中線,稍高於肚臍(肚臍之上大約2.5厘米),但遠低於胸骨劍突尖的位置
  • 再用另一隻手抓住該拳頭
  • 然後以適當的力度將雙手往上向內擠壓患者腹部,向其橫膈膜施壓
  • 可重複以上動作5 次,每次動作要分開,直至患者吐出異物

另外,如果哽塞的人太肥胖或者是孕婦,便不太適宜施行「謙烈治法」。
急救員可以改用「壓胸法」,急救員站在傷者身後,雙手放在其胸骨中央位置,然後做內壓的動作,推壓5次,但不要壓迫於劍突位置。
如未能成功,可站在傷者身後,嘗試用「拍背法」,用單手支撐其胸口,用另一隻手的掌根在其肩胛骨之間快速拍擊5次。

哽塞的處理方法 (自救篇)

假如發生哽塞意外的時候只有傷者一個人,他不能施行「拍背法」,所以可嘗試借助外物以施行「謙烈治法」。

首先應保持冷靜,並找尋附近的硬物,如有椅背的椅子,較高的檯面等。
➡️ 然後一手握拳,虎口向內,將拳頭放在略高於肚臍的位置上。
➡️ 用另一隻手握住拳頭,在堅硬的表面上彎下腰(如檯面或椅背),頂靠硬物快速向內和向上推壓。
➡️ 可重複以上動作,直至吐出異物。

想知道如果嬰幼兒遇到哽塞的情況可以怎樣做,可繼續閱讀更多▶️

關鍵字 : #哽塞, #意外 , #急救

(參考資料:香港紅十字會,消防處)


其他文章

bewellnesshk fb cover_乙型鏈球菌爆疫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醫生拆解病徵 感染途徑及預防方法
本港近期出現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爆發群組,截至十月二十日為止,上月和本月共錄得88人感染,更有7人死亡;當中32宗個案感染源頭相同,屬於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有一半人均表示曾處理淡水魚,相信淡水魚仍是主要播毒媒介。醫生提醒,今次爆發的ST283 菌株致病性較高,除孕婦、初生嬰兒、體弱多病或年長的人士外,年輕力壯人士亦會感染發病。
→ 繼續閱讀


bewellnesshk fb cover_hard/soft water

【港·健康】水都有分軟和硬?
水是維持生命,保持人體細胞及構成體液的重要物質,人體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啦!
水能幫助調節體溫,排汗散熱;可製造體液如唾液、胃液、汗液、尿液等;可幫助腸道消化食物。
不過,原來水都有分軟和硬的,咁究竟它們有什麼分別?哪種水最好?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