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新冠康復者 現「長新冠」後遺症

近日本港每天都有過萬宗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據香港政府防疫專家估算,香港可能至少有20%的人口染疫!

患者除了帶病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病徵,原來就算檢測轉為陰性後仍不代表完全「康復」。有研究顯示,超過75%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更可能會持續6個多月,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病毒數周至數月後仍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今年初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76% 新冠患者康復後半年內可至少有一種症狀會持續四周或以上。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如下︰

  • 疲倦︰31%
  • 記憶力差︰28%
  • 脫髮︰21%
  • 焦慮︰21%
  • 睡眠困難︰21%

中大團隊發現,即使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因而導致一些長期的病徵。雖然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已清除,但因為腸道微生態失衡,「病徵」仍會影響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髮)、肌肉骨骼和疲勞。

研究團隊指出,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等。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益菌的數量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所以就算病人體內已沒有新冠病毒,如果其腸道微生態依然失衡,以上病徵就會持續出現。所以專家認為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指出,是次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中大團隊亦會繼續研究如何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相信將來可以減少患者出現後遺症的情況。

關鍵字 : #新冠肺炎, #腦霧, #長新冠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網頁)

最後更新:22/3/2022


其他文章

【新冠患者用藥禁忌 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要注意】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爆發,由此確診者眾多,很多快速測試呈陽性的患者均未能到診所或醫院接受治療。政府近日呼籲輕症患者可自行服用成藥,以紓緩身體不適。
不過,對於嬰幼兒、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而言,一般人可用的藥物,未必適合他們服用的,家長和各位媽媽要特別留意!
→ 繼續閱讀


【痛風高危因素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痛風是香港常見關節炎疾病之 一,患病率由2006年的1.56%上升至2016年的2.92%,與西方已發展國家的比率相若。過去被稱作「富貴病」的痛風症,已並非獨富人專利,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數據指出40歲以下人士,每100人就有6位尿酸過高,當中以男性居多。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