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童親子】如何為孩子申請特區護照

下個月就到復活節長假期,暑假又快將來到,幾年沒有外遊的家庭,是時候為孩子外遊計劃一下了!

要去旅行,首先一定要看看旅遊證件有沒有過期,或者為孩子申請相關外遊證件。

本港的兒童一般在外遊前都需要申請香港特區護照或回鄉證等。就讓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幫小朋友申請特區護照的事宜啦!

首次申請特區護照

先填妥以下表格:

💠十一歲以下人仕身份證申請書:
ROP3 表格

💠十六歲以下兒童特區護照申請書:
ID842 表格

💠副署事項表格 (如申請者沒有學生手冊):
ID641 表格

並預備以下文件:

🔶 證件相3張 (其中1張需貼在 ID641 表格上;另外2張需交予入境處,1張作護照申請,另1張作身份證申請)
🔶 出世紙 正副本
🔶 家長香港身份證 正副本 ; 父/母或監護人旅行證件副本(如非香港居民)
🔶 學校手冊 或 副署人身份證副本
🔶 申請護照費用:
– HK$185 (32頁護照)
– HK$230 (48頁護照)
✨兒童護照有效期為5年

護照相片的規格

📸 相片應顯示申請人的完整正面,並能清楚顯示面容上的特徵。

📸 相片的背景應為白色。

📸 相片尺寸必須為40毫米(闊)乘50亳米(高),相片中人士由下顎至頭頂的尺寸應為32毫米至36毫米,頭頂上須保留適當空位。

📸 拍照時請勿戴上帽飾之類,及不應穿著太深色或太淺色的衣服。

📸 需注意申請人的頭髮勿遮擋眼睛或眉毛,眼鏡亦不能遮擋眼睛。相片太光、太暗、有陰影都不合格。

📸 如透過網上遞交申請,可接納的數碼相片檔案格式為:
圖像類別: JPEG
檔案大小:5MB或以下合適尺寸
-由掃瞄器(600dpi)擷取之相片大小:40毫米(闊) x 50亳米(高)
-由數碼相機擷取之圖像大小:最少1200像素(闊) x 1600像素(高)

(更多資料:入境事務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的相片規格)

甚麼是副署人?

如果小朋友還未入學,沒有學校手冊等資料證明身份,便需要父母以外的第三者作為「副署人」來證明小朋友的身份。如家長能提供孩子的學生手冊作證明,則不需要填寫此副署事項表格。
此表格需由父母以外、年滿18歲的第三方見證人士填寫,孩子的公公婆婆爺爺嫲嫲或父母的朋友都可以。
副署人除了在表格簽名欄上簽署外,亦要在小朋友的照片上以「橫跨式」簽名,即有部分簽名簽在表格上,另一部分則簽在照片上,但不能遮蓋小朋友的樣子。副署人亦需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副本。

若小朋友已上學,只需提交學校證明文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例如載有兒童姓名、出生日期及相片的學生手冊或學校記錄卡,並經學校蓋印認證相片。

遞交申請

遞交方法

將所有文件都準備好後,家長現時可選擇以親身遞交、郵遞申請、投遞申請、網上申請等方法去辦理申請。
為節省輪候時間,到入境事務處前可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先預約申請日期及時間。未有預約的話,可根據入境處當日即場的配額以先到先得的形式輪候辦理,不過額滿即止。

icon_star 特別注意:如親身遞交申請,小朋友可於申請當日見入境處職員,那麼領證當日家長就不需要帶同小朋友出現。反之,如小朋友申請當日沒有親身出現,領證當日需與家長一同面見入境處職員。

繳費方法

如屬親身遞交的申請,可即場以易辦事、八達通、轉數快、現金或支票支付申請費用。如屬郵遞或投遞申請,申請人須寄交劃線支票。
如透過互聯網或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申請,可透過信用卡(只接受VISA、萬事達卡、銀聯卡及JCB)繳交申請費用。

領取護照

入境事務處一般於收妥全部所需文件、費用及相片後約5個工作天內完成處理申請的程序。未滿11歲而並未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兒童,其申請的處理時間約為10個工作天。

icon_star 家長如果計劃帶孩子出外旅遊,要做足準備及早申請旅遊證件啊!

(資料來源:入境事務處)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 fb cover_baby recipe stage texture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 繼續閱讀


【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9-11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原來1 歲前的BB較容易接受新食物。
爸爸媽媽要把握這個「黃金期」,讓BB開始接觸不同的食物種類,累積對食物的經驗。


當BB習慣以匙羹餵食後,家長便可逐步加入各種新食物給孩子,同時應多選鐵質豐富的食物。可因應他的咀嚼能力,漸漸改變食物的質感。開始時,母乳或配方奶仍為主食;然後當固體食物分量逐漸增加時,便可減少吃奶的分量和次數了。

南瓜肉碎素麪

材料:

🔸2 – 3 滿湯匙南瓜(去皮,去核,切粒,約1厘米)
🔸1 – 1½ 滿湯匙豬肉(切碎)
🔸½ 束素麪(或稱福建麪、1束素麪可製成兩份)
🔸1 小片薑(可選擇)
🔸1 碗半水
🔸½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把素麪放入滾水中,煮五分鐘,撈起備用。
  2. 把植物油加入煲內,加入薑片及南瓜, 略略煎香後加入1碗半水煮滾。以中火煮3-5分鐘,把南瓜煮軟成南瓜湯。
  3. 加入切好的肉碎和煮熟的素麪,把肉碎煮至熟透。
  4. 給寶寶食用前,宜將麪條剪成1厘米。

小提示:

粉、麪、意粉、米飯、麪包等都是穀物類食物,為我們提供熱量(即卡路里)。家長可選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粉麪,有助增加寶寶對食物的興趣。


豆腐紫菜肉碎粥或軟飯

材料

🔸2 滿湯匙即食壽司紫菜(撕碎)
🔸1 滿湯匙豬肉(剁碎)
🔸3 湯匙豆腐(壓蓉)
🔸1 碗粥或 ½ 碗軟飯
🔸½ 茶匙麻油

做法:

  1. 豬肉剁碎後加少量水拌匀,能令肉碎散開。
  2. 煮滾粥或加熱軟飯。一邊加入豬肉碎,一邊拌勻。轉中火,把豬肉煮至熟透。
  3. 加入紫菜和豆腐,拌匀,加入麻油,再煮兩分鐘就完成。

小提示:

紫菜和海帶含有豐富的碘質,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進食少量碘質豐富的食物就足夠身體所需。
攝取足夠的碘質有助神經系統的發展。海魚和甲殼類海產,如:蠔、青口、帶子、蝦等亦含有碘質,其他含碘的食物包括奶和蛋。


魚肉番茄馬鈴薯字母粉

有時寶寶的食材和大人的午餐、晚餐都可以是差不多的。食材可於大人的餐單中變化出來,好處是可讓寶寶漸漸習慣吃家人食的食物,還可以為負責煮食的照顧者節省不少時間。當然,與寶寶分享食物時,鹽和調味料的分量應減少,或可在調味前先預留寶寶所需的份量。

材料 (四人份量):

🔸3 個番茄(中型,切件)
🔸3 條大眼雞魚(即木棉魚,去皮)
🔸1 個馬鈴薯(中型,去皮,切件)
🔸1.5 公升滾水,1片薑
🔸2 茶匙植物油

寶寶餐:半至一碗字母粉 🔤

魚湯做法:

  1. 洗淨大眼雞魚,然後抹乾。
  2. 燒熱平底鍋,下油,爆香薑片。把魚煎約五分鐘。在魚背取出 1 滿湯匙魚肉作寶寶餐材料。
  3. 把煎好的魚放進煲魚湯袋內紮好,然後連同番茄和馬鈴薯加入煮滾的水中,蓋上鍋蓋用中火煲 30−40 分鐘。最後可加少許鹽(約⅟₄茶匙)調味。

寶寶餐做法(一人份量):

  1. 把字母粉放入滾水,煮至軟身,然後過冷河,瀝乾水備用。
  2. 把上面步驟煎好並預先留起的魚肉去骨和搗碎。
  3. 從魚湯中取出番茄肉和⅓碗馬鈴薯,然後壓碎。
  4. 取適量魚湯在鍋中加熱,然後加入煮好的字母粉。煮滾後加入壓碎的番茄、馬鈴薯和魚肉,拌匀即可。

小提示:

🐟 大眼雞魚(即木棉魚)是十分適合用作滾湯的材料。
還有其他魚湯款式,都是營養豐富的。包括:芥菜豆腐魚湯;木瓜鲩魚尾湯;紅蘿蔔番茄洋蔥魚湯。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7個月大的寶寶正開始適應吃固體食物。
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媽媽不需要補奶。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過年孩子不肯打招呼?  8個方法讓大人小孩開心過新年

快到農曆新年了,是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孩子跟親戚長輩見面的重要場合。

見到親戚朋友們,家長都會要求小孩跟人家打招呼,但對於一些比較內向、害羞的小朋友,簡單的打招呼都會可能感到壓力。因為往往過年期間常會遇到許多不常接觸的親朋戚友,對小朋友來說都十分陌生,因此拜年要打招呼甚至要能聊上幾句話,都會讓不少小朋友感到不適應。

當孩子不肯或不敢跟長輩打招呼,有些家長會感到不安或緊張,深怕被他人誤會沒有教好孩子或小孩沒禮貌。
就讓我們提供幾個方法給家長,幫助小朋友融入新年的氣氛中,讓大人、小孩都開心過新年

事前準備

1. 介紹節日

如孩子對節日沒有任何認識難於投入節日的氣氛中,家長可事先與孩子一起閱讀以節慶為主題的繪本或動畫,特別是一些傳統節日的特色。透過這類素材預先解釋團聚當天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能夠幫助孩子更快進入情境中,減少不適應。

2. 預備拜年公式

家長可預先幫孩子準備好過年要說的話。

平常先教導孩子介紹自己及一些恭賀說話。例如:「我是陳小明,今年5歲,祝大家新年快樂!」。

以及「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等等。

3. 在家練習打招呼

先跟熟識的人在家中練習。家長可以先要求孩子在家就跟自己練習打招呼,例如:「爸爸,早晨」、「媽媽,晚安」、「爺爺嫲嫲,吃飯」

對孩子而言,打招呼是需要練習的,因包含練習講話的音量、眼神、語速等等。讓孩子習慣以後,再換個稱謂就比較容易了。

4. 協助釐清稱呼

提前讓孩子知道將會見到誰,可以讓他安心一點,不會一見面時就過於緊張。

由於不常見面的關係,有些孩子因不知道對方是誰,而不知道怎麼開口打招呼。家長可先告知孩子應該如何稱呼對方,這樣就能減少因為不知如何說而不敢開口的情況。


5. 建立與親友的連結

透過日常活動讓孩子與將見面的親友聯繫變得真實與熟悉,見面前可用照片介紹一下親友,或利用視像聊天先見見面。

另外,家長亦可將與親友過去相處的經驗編入睡前故事,或添加點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孩子對對方的好奇心,見面前增加一點熟悉感。

6. 取代說話的方式

如果爸媽已經知道孩子會害怕某種場合,容易感到緊張、不舒適,可提前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一些內向、害羞的孩子會很害怕說話,爸媽可建議孩子先用簡單的方式打招呼,如揮揮手、點點頭、微笑等。熟悉之後才嘗試更進一步的對話。

拜年中

7. 爸媽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的模仿力十分強,爸爸媽媽只要持之以恆的以身作則,孩子就會知道「要打招呼」。

拜年當天,家長亦應先向親友打招呼,作好榜樣,而非只要求孩子先開口打招呼。

8. 理解與支持

孩子不願打招呼時,對於較為年幼的子女,聚會中家長可先陪著子女,告訴孩子有需要時可獲得爸媽的支援,不用害怕。若孩子仍未準備好,家長要表示理解。

如可告知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緊張。可以怎麼做,幫助呢?媽媽牽着你的你的手或抱着你,可以令你有更多的勇氣嗎?」,或問問孩子「抱着小被被或洋娃娃會令你有勇氣跟叔叔姨姨打招呼嗎?」。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social Q&A

【樂童發展】幼兒社交發展 – 與同伴相處
幼兒隨着一日一日的成長,大約兩、三歲開始在社交上有明顯的發展,他們開始與其他小朋友互相追逐、模仿,一起遊戲。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學習到簡單的社交技巧,包括基本的禮貌、輪流玩耍、分享玩具及解決紛爭等。這些對小朋友日後的成長都很重要啊!
→ 繼續閱讀


Epluskids fb cover_sugar high

【Halloween 後遺症  –  小朋友食糖太多致Sugar High? 】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剛過,小朋友興奮地精心打扮一番去迎接Trick or Treat! 一個個南瓜桶裝滿糖果帶回家,其實這讓不少家長倒吸了一口氣。
家長間廣為流傳的「高糖效應 (Sugar High)」,指孩子在吃了過多糖果後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低及情緒失控的狀況。究竟糖份是不是造成小孩過動的元兇呢?→ 繼續閱讀

【樂童食譜】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7個月大的寶寶正開始適應吃固體食物。
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媽媽不需要補奶。

六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嘗試固體食物時,宜先吃少量的食物蓉作適應。
到了約七個月時,爸爸媽媽便可以為寶寶設計有營養的餐單,午餐和晚餐可嘗試給寶寶半碗米糊或粥,間中可配少量水果蓉。茶點可以是水果蓉或嬰兒餅乾(間中選擇好了)。

新手爸媽如果毫無頭緒,不妨參考以下的食譜來為寶寶制作每日的美味餐單。

菜心蛋黃米糊

材料:

🔸6 平湯匙嬰兒米粉
🔸160 毫升(= 512 安士)母乳或嬰兒配方奶
🔸5 片菜心嫩葉
🔸半隻蛋黃

做法:

  1. 洗淨菜心,放在滾水焯熟,取出瀝乾。把菜葉切碎或用過濾網磨成菜蓉。
  2. 把雞蛋放在已注入清水的鍋中,煮約10 分鐘至熟透。然後剝去蛋殼,取出半隻蛋黃,用叉把蛋黃壓碎,並加入少量開水調成滑糊狀。
  3. 把奶加入嬰兒米粉調成的米糊,加入菜心蓉和蛋黃蓉便可食用。

小提示:

嬰兒米粉一般加添了鐵質,對未進食肉類的嬰兒來說,嬰兒米粉是攝取鐵質的重要來源。除嬰兒米粉外,亦可讓寶寶嘗試其他已加添了鐵質的穀物糊。家長可閱讀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以了解產品是否加入了鐵質。


雞肉青豆粥

材料 (兩次分量):

🔸2 滿湯匙去皮雞肉(剁碎)
🔸2 滿湯匙青豆(新鮮或冷藏)
🔸1 碗半粥
🔸1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先把青豆煮熟,瀝乾。然後放在濾網上,用匙羹背把青豆壓成蓉並隔去青豆皮。
  2. 把粥煮滾,加入已剁碎的雞肉。用筷子拌勻並把雞肉弄散,煮至熟透。
  3. 加入青豆蓉及植物油,煮滾即可。

小提示:

🥩用肉煮成的肉汁或肉湯,只含少量營養素。如要攝取較多的肉類營養素,如鐵質,可因應寶寶能接受的食物質感,把肉類剁碎或攪碎成肉蓉,讓他直接進食以吸收更多營養素。

🥬纖維較多的蔬菜和乾豆類食物(如粟米粒和紅腰豆等),皆對寶寶有益。只要先煮軟,再用湯匙壓成蓉,並在濾網過濾,寶寶便能享用更多種類的食物。


南瓜豆腐粥

材料 (兩次分量):

🔸3 滿湯匙南瓜( 去皮,去核,切粒,約1 厘米)
🔸3 滿湯匙豆腐
🔸1 碗半粥
🔸1 茶匙植物油

做法:

  1. 南瓜粒隔水蒸10-15分鐘至軟。
  2. 用叉把豆腐和南瓜壓成蓉,備用。
  3. 把粥煮滾後,加入豆腐蓉和南瓜蓉,拌勻。
  4. 轉為中火,加入植物油多煮2分鐘即可。

可使用其他瓜菜或根莖類蔬菜代替南瓜,如冬瓜、合掌瓜、番薯、紅蘿蔔等。

小提示:

🍠 南瓜、番薯、紅蘿蔔、馬鈴薯等可預先蒸熟,壓成蓉,然後放進冰模裏蓋好,再放入已貼上製作日期標籤的密封膠袋內,最後儲存於冰箱冷藏,最多可存放一星期。

♨️ 食用前,取出所需分量,放在碗內於雪櫃冷凍格內解凍,然後徹底翻熱至滾燙,或把冷藏的食物蓉直接放進鍋中翻熱。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飲食加固 – 時機篇】
寶寶一般出生後的首六個月都是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但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單靠吃奶已不能滿足他身體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開始要從吃固體食物來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基本上大約六個月大的寶寶,大多數能夠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媽媽怎樣才知道寶寶已經預備好可以食固體食物? 過早或遲了加固會有什麼影響?
→ 繼續閱讀

【樂童親子】適合寶寶的食物質感

半歲的寶寶開始嘗試新食物了!

近六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未出牙仔,但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一點點軟滑的固體食物。由只吸吮母乳或配方奶,漸漸學習過渡至約兩歲時吃質感較軟的成人食物。

由幼滑至稠、搗爛含柔軟顆粒,再進展至柔軟和刴碎的食物,循序漸進改變質感,促進嬰幼兒發展咀嚼的能力。直至寶寶能吃剁碎的食物,便可一同分享家人的飯菜。

六個月至兩歲左右的嬰幼兒可逐步嘗試不同質感的食物。

嬰幼兒咀嚼能力的發展快慢各有不同,爸爸媽媽應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準備質感合適的食物。

約6 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嘗試吃由嬰兒米粉、母乳或配方奶拌勻而成的幼滑米糊。7-8 個月時,水份較多、較幼滑的稀粥、菜蓉及水果蓉都可以開始嘗試。

7-11 個月的寶寶正適應吃固體食物。如一餐的固體食物包含穀物、蔬菜、肉類、魚類、蛋、豆類和油分,而分量又足夠寶寶的需要,便可以代替一餐奶,不須要補奶。

初期寶寶會吃得慢一點、少一點,對於較難咀嚼和質感較粗糙的食物,寶寶或會不願吃,甚至吐出來或有作嘔的反應。家長只要把食物弄得再幼細一點,寶寶便會慢慢適應。

一歲左右的寶寶已長出前面的門牙,能咬斷食物。家長可把水果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讓寶寶自己拿着吃。家長初期可嘗試選擇熟透和質感較軟的水果,如桃、香蕉、個別品種的蘋果、牛油果、木瓜、西瓜等。

至於肉類可先把肉片蒸或烚熟,再切成粒狀,然後利用攪拌器,加入開水,制成肉碎。亦可將肉片仔細地切成幼絲,把幼絲切成肉碎粒再剁碎。烹煮時,邊拌邊煮至熟透。當寶寶咀嚼得到的時候,肉碎粒可逐漸切得大一些。


【樂童食譜】

適合7-8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適合9-11個月大的寶寶餐單

(參考資料: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嬰幼兒飲食加固 – 時機篇】
寶寶一般出生後的首六個月都是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但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單靠吃奶已不能滿足他身體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開始要從吃固體食物來吸收各種不同的營養。基本上大約六個月大的寶寶,大多數能夠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媽媽怎樣才知道寶寶已經預備好可以食固體食物? 過早或遲了加固會有什麼影響?
→ 繼續閱讀


【嬰幼兒飲食加固 – 餐前準備篇】
怎樣可以令寶寶享受「食」的樂趣?
引進固體食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希望寶寶吃得開心。當寶寶慢慢學會喜歡吃,將來他會更容易接受各種不同的食物,減少偏食的情況。
要讓寶寶吃得開心,家長又餵得輕鬆,首先要做好餐前的準備,然後吃的時候要保持愉快的氣氛。
→ 繼續閱讀

學童自殺響警號 情緒問題不容忽視

1 November 2021

近日學童自殺事件又重新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由於案件仍在調查,暫未知學童因何原因自殺墮樓,不過今年亦有其他研究顯示本港學生壓力頗大,情緒問題不容忽視。

教育局製作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及善後》指出,研究顯 示,超過 80%的自殺身亡個案會發出至少一項的警告訊號,這些警號可分為以下七類 :

  • 學習表現突然退步
  • 提及死亡/ 自殺的想法及話題
  • 情緒轉變/大起大落
  • 重大的壓力事故
  • 離群孤立
  • 情緒引致的生理徵狀
  • 高危行為,如出現濫藥或酗酒情況,甚至做出多次傷害自己的行為

如果能及早識別學童自殺的危險因素及常見自殺警告訊號,希望學校與家長可攜手加強預防工作,竭力防止學童自殺事件再次發生。

本港學生一向在學業上的壓力頗大,家長可先認識常見的壓力警號,多注意小朋友有沒有以下這些情況。亦要留意孩子是否常有負面的思想。

❤️ 身體方面 – 如心跳加速、疲倦、失眠、肚痛、無胃口、頭痛等

💛 情緒方面 – 如鬱悶、焦慮、暴躁、不安、恐懼等

💙 行為方面 – 如難以集中精神學習、記憶力下降、易哭、發脾氣等

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

  • 選擇用冷靜方法疏導情緒: 明白感到壓力和困擾時,情緒波動是正常反應
  • 提醒自己處理情緒的四大原則 – 不傷人、不傷己、不破壞、環境許可
  • 運用提醒語句作自我鼓勵
  • 相信挫折與失敗只是學習經歷
  • 欣賞過程中的嘗試和付出
  • 相信努力和嘗試能改變結果

鼓勵學生有需要時要向別人求助

  • 身邊有不同的人願意協助和表達關心的
  • 求助不是羞恥的事,反而是勇敢的表現
  • 鼓勵向信任的人傾訴,如家人、老師、學校社工、好朋友等

(參考資料:教育局)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Epluskids_cover_kids anxiety disorder

【小朋友返學有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暑假過後小朋友們又要開學啦!
不少剛上幼兒班或幼稚園的小朋友,每當要與父母或工人姐姐分離的時候,他們都會大哭大鬧、發脾氣、抓住大人唔放手。
爸爸媽媽或會擔心孩子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 繼續閱讀


【智能手機如同「電子可卡因」 削弱社交專注力】
現今的的電子屏幕產品種類很多,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遊戲機等等,不少家長在小朋友一歲前已經讓孩子接觸這類產品了。
根據衞生署調查指出,港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竟然不足歲半。 
繼續閱讀

小朋友返學有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24 August 2021

Epluskids_cover_kids anxiety disorder

暑假過後小朋友們又要開學啦!

不少剛上幼兒班或幼稚園的小朋友,每當要與父母或工人姐姐分離的時候,他們都會大哭大鬧、發脾氣、抓住大人唔放手。

爸爸媽媽或會擔心孩子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究竟什麼是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身上。

一般常見的焦慮症狀有:
❤️生理上:心跳加速、肌肉繃緊、呼吸急速等
💛心理上:害怕、緊張,而且會維持一段長時間
💙行為上:逃避害怕的場合/事情,又或者在極度緊張、擔心的心情下面對這些場合/事情

幼童有分離焦慮的原因,主要因為害怕與照顧者(如父母)分開,孩子會感到焦慮不安而出現情緒失控。

其實這種分離焦慮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正常的反應,當孩子逐漸對新環境、新面孔熟悉,大多會減少情緒失控的次數。因此,這種分離焦慮一般都不屬於病態。

不過,如果發現小朋友持續哭鬧,拒絕上學,極抗拒與照顧者分離,或上學後經常發惡夢,或因害怕父母不在身邊而不敢睡覺等;家長便要留意孩子是否可能患上分離焦慮症了!

4招幫你解決小朋友分離焦慮問題

當爸媽一離開小朋友、或是主要照顧者離開了小朋友的視線,他就會焦慮不安、哭鬧不休。對小朋友而言,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出現,主要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怎樣可以讓小朋友返學前有足夠的安全感,唔會咁容易情緒失控,大哭大鬧呢?

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幾個方法,可能有助解決小朋友學前的分離焦慮問題。

提前讓孩子熟悉環境

家長可預先陪同孩子參觀一下即將上學的幼兒園/幼稚園,參觀一下課室、遊戲室、洗手間等,令他們熟習一下新環境。如果未能預先參觀,亦可多帶孩子到學校門前看看

向孩子多說關於上學的事情

家長可在家裏和孩子預習上學的情景,例如把校服穿上,背起書包,扮演上課等情境,這樣可讓小朋友增加對學校的熟悉感。家長可以在家中多說有關上學的正面事情,例如在學校可以有圖書看、有玩具玩、仲有老師和同學仔的陪伴等,以增加孩子對學校的好感。

準備一些隨身小物件

對小朋友來說,有些隨身物品可能有着安撫的力量。這些小物件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玩具,亦可以是父母主動給予的一個小物品,並告訴孩子該物品可代替爸媽在學校陪伴自己,讓小朋友想念爸媽時就可以看看小物件。當孩子感到焦慮時,這小物件便能產生安撫的作用。

溫和平靜地和孩子告別

家長應盡量以溫和、平靜的態度與孩子道別,告訴孩子他們會去哪裏,做些什麼,然後甚麼時候會回來接孩子。很多時候偷偷離開孩子,不告而別,或告訴他們會馬上回來等謊言,只會令孩子更不安和擔心。

其實,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都唔同,父母需要保持耐性,根據孩子的成長節奏而提供幫助。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持續到六、七歲仍然沒有改善,甚至嚴重的趨勢,就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孩子焦慮症 – 三大特徵】
在香港這個充滿壓力和競爭的城市,小朋友同樣面對著形形色色的「壓力」。
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一般14歲以下兒童較常見的情緒病是焦慮症。
孩子焦慮症 – 三大特徵
1. 行為倒退
2. 行為異常
3. 無故出現身體不適
→ 繼續閱讀


【孩子做錯事情不道歉 家長應該怎麼做?】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是不留餘力。
眼見孩子犯錯,不少家長都會希望幫助子女糾正錯誤,有些時候更激動得禁不住破口大罵,或加以處罰 。可是仍但往往未如期望 ,除了影響親子關係外,更有可能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你成日都咁跩!」、「你真係無用」、「你咁蠢」之類的責罵說話,讓孩子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甚至令他們培養出負面情緒。
→ 繼續閱讀

幼兒應該與父母分房睡覺嗎?

3 February 2021

小朋友可唔可以與父母同睡? 還是應該與父母分房睡呢?

不少父母習慣與自己孩子同牀睡覺,但亦經常聽到別人說,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所以小朋友自小就應該與父母分房睡覺,就不會容易造成依賴。究竟是否早早讓小朋友獨自睡覺就是好呢?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科調查顯示,小時候曾經擁有與父母同牀睡覺經驗的成年人,會比其他成年人擁有更高自信。試想想小朋友做了惡夢,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同牀安撫一下的話,定會給他更好的安全感。

有心理學的專家認為,與父母同牀睡覺有助小朋友成長,如變得更為獨立、更具自信及培養更好的社交能力。一項針對英國兒童的研究指出,與父母分房獨自睡覺的小朋友,比總是與父母同牀睡覺的小朋友更難控制,更容易感到不悅,及容易發脾氣。

雖然父母與小朋友同牀睡覺有不少好處,但美國兒科醫學會曾建議,小朋友在1歲前,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因大人與孩子同床,容易在翻身的時候壓著寶寶,或是寶寶不小心被大人的枕頭或棉被蓋到,影響呼吸,甚至造成窒息。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行入睡?

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與父母分房睡覺可培養小朋友獨立自主,亦有一些家長認為與孩子同床睡覺,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發展更親密的關係。其實,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準則。最重要的是怎樣幫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睡前常規,讓他們能學會自行入睡。

一般約三個月大的嬰兒會開始有自我調整或自行安撫的能力,至9 個月大的嬰兒,大概有 50-80% 的BB能夠一覺睡至天亮。所以BB約兩至三個月大時,家長可嘗試幫助孩子建立睡前常規,好讓BB將一些日常活動與睡眠產生聯繫;即每次進行完這一連串的活動後,放BB在牀上讓他自然入睡。

當BB習慣了在自己的牀上睡覺,當他半夜醒來時也會容易再自行入睡。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有不同,家長可以根據 BB的特點和生活習慣,幫他建立屬於自己的睡前常規。

家長在BB睡前的20至45分鐘,可關掉電視和其他電子熒幕產品,安排一些平靜、輕鬆的活動,例如說說故事、嬰兒按摩、唱催眠曲、聽輕音樂等等,讓小朋友接收到差不多要睡覺的訊息。讓孩子習慣每完成這些固定的活動後,便到睡覺的時間。然後將清醒但已有睡意的寶寶放上嬰兒床,讓他學習自行入睡。

不良睡眠習慣

不良的睡眠習慣是妨礙嬰幼兒順利學習自行入睡的最常見原因。

  • 必須在照顧者的懷中、牀上、輕搖來哄才肯入睡
  • 必要吸吮奶咀、乳頭、吃奶才肯入睡

這些模式一旦成為習慣,寶寶便會過分依賴照顧者的注意和陪伴才肯入睡,令家長花上不少時間和精神。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預防嬰兒猝死 要確保寶寶睡眠安全
照顧初生嬰兒一定要萬分小心,否則很容易釀成嚴重意外!
特別是初生嬰兒的睡眠狀況,新生BB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狀態,睡得安穩是很重要的。
新生BB不懂翻身,父母需要有危機意識,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也可以讓父母睡得安心。
→ 繼續閱讀


嬰兒的睡眠模式
嬰兒的睡眠可分為不同的狀態,有淺睡、熟睡、睡醒的幾個階段。
由淺睡到熟睡再到淺睡為一個循環;在嬰兒期,每一循環大約數十分鐘。隨着寶寶長大,循環的時間慢慢增長,約3至6歲時, 每個循環的時間約90分鐘,與成人相近。
→ 繼續閱讀

智能手機如同「電子可卡因」 削弱社交專注力

12 January 2021

現今的的電子屏幕產品種類很多,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遊戲機等等,不少家長在小朋友一歲前已經讓孩子接觸這類產品了。

根據衞生署調查指出,港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竟然不足歲半。

雖然電子屏幕產品都可用作娛樂或是學習用途,事實上這些智能設備猶如「電子可卡因」,不單會加深幼童近視,更可造成精神問題,令孩子從小就依賴或習慣經常接觸這些電子設備,當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沒有智能設備時,就是上癮。

孩子真的需要電子屏幕產品嗎?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愈早接觸電子屏幕,愈快可以幫助他們日後的學習。電子屏幕產品備有多姿多采的畫面和聲效,很容易吸引小朋友學習,而且幼兒在學前階段吸收能力很強,電子產品又能提供多元的資訊。但嬰幼兒利用電子媒體學習是否有長遠的成效,目前還未有定論。

不過,國際研究卻已肯定過量進行這類過於靜態的「屏幕時間」活動,會對兒童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

  • 削減應有的體能活動量,導致肥胖
  • 影響骨骼、視力發育
  • 妨礙動作技能發展和語言發展
  • 影響睡眠、專注力、社交和溝通能力
  • 模仿不當行為,包括暴力行為
  • 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小朋友0至6歲是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期,特別是在2歲前的時期,家長應安排更多時間讓孩子自由探索,進行親子溝通及多方面的活動,以啟發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思考、社交等多方面的發展尤其重要。

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在飯桌上或外出時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形成這樣的習慣大多是因為家長恐怕孩子不肯進食或在街上哭鬧,因而繼續給他們使用這些電子產品,情況就像給他奶嘴一樣,希望能安撫他。

事實上,觀看或使用任何電子屏幕產品會令孩子分心,不能專注進食,不能享受進食的樂趣,從而打擊他們學習自己進食的動機,亦令孩子慣性依賴別人餵食,並導致食量過多或過少的問題。

若你的孩子已養成觀看或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習慣,他可能會因為家長拒絕他的要求而「扭計」和哭鬧。
要處理這些問題行為,應採用有效的處理方法,例如:

  • 刻意不理會孩子直至他停止問題行為;
  • 或是劃出一段短暫的時段讓他冷靜下來,並計劃以其他活動協助孩子渡過需要「電子奶嘴」的時間;
  • 最好就是訂明「無電子屏幕」的時段及地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手機遊戲成癮評估表

衞生署曾就幼童健康使用數碼產品提出建議,亦於母嬰健康院向父母及照顧者提供「0-5歲孩子需要電子屏幕產品嗎?」單張,提醒過早接觸數碼產品會對幼童構成健康及發展上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國際疾病分類》(ICD-11)列出了「網路遊戲成癮」。當中提到「手機遊戲成癮」情況,很多人都出現過過度沉迷,因沉迷致影響生活。

台灣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發展出全球第1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MGQ),評估表分為 標準版 (共12題) 與 簡式版 (共4題),針對最近3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
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的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的情形。

#研究成果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刊登。

手機遊戲成癮(簡式版)評估表

內容:
評估表設有4個問題,可選擇1分(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來判斷程度。
如果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手機成癮的問題。

手機成癮可分為三個級別

正常(1-4分):屬於正常的行為
有部分時候花在使用手機上,以消磨時間,但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警戒級(5-9):開始有投放多了情感、精神和時間於使用手機上,同時出現精神上的依賴,但仍有改善空間,可從習慣做起。

危險級(10分或以上):手機成癮情況出現,並嚴重影響生活。
先要評估使用手機的影響,找出病態和性癮的根源。有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才能回復常態,戒癮。

外國專家稱,如要「脫癮」就需持續4至6周完全不接觸數碼產品,予神經系統自我恢復;同時家長亦應避免予10歲以下子女,接觸數碼產品,並以身作則以防子女仿效。

(資料來源 :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世衛 :「電子奶嘴」兒童使用指引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4月,首次就嬰幼兒接觸電子螢幕時間發出指引,建議:
– 1歲或以下嬰兒完全不看電子螢幕,
– 2至4歲幼兒每日使用時間亦不應超過1小時。
香港眼科專科醫生指小朋友眼睛較脆弱,過早開始接觸電子螢幕,會令幼兒眼睛感到疲倦及不適,影響眼部發育、誘發和加深近視,一旦近視超過600度恐導致視網膜脫落、黃斑病變、早期白內障、青光眼及致盲。
→ 繼續閱讀

【孩子做錯事情不道歉 家長應該怎麼做?】

25 October 2019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是不留餘力。
眼見孩子犯錯,不少家長都會希望幫助子女糾正錯誤,有些時候更激動得禁不住破口大罵,或加以處罰 。可是仍但往往未如期望 ,除了影響親子關係外,更有可能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你成日都咁跩!」、「你真係無用」、「你咁蠢」之類的責罵說話,讓孩子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甚至令他們培養出負面情緒。若孩子每當在犯錯時只聽到父母單純的責罵話語及處罰,有機會讓他們以為自己本性很壞而踏上反叛的不歸路,或害怕犯錯而不敢探索新事物,性格較易變得自卑或頑劣。


以朋輩的角度 聆聽及溝通

mother-daughter-looking-eyes-with-smile-happy_73622-849東方文化著重尊敬及孝順父母,不少父母認為只要孩子不駁咀不反抗便是最好的做法,故此以爸媽的身份去「命令」孩子聽話 。
「命令」有些時候會湊效一陣子,或且孩子只會在讓他感到權威的人面前服從,甚至反過來會激化孩子的反抗,變成「一言九頂」。這些現象印證了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犯錯,更莫說反省改過或道歉。

即使是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
孩子隨著成長,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越來越希望自己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被我們接納,而不是一個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乖寶寶或者一個寵物。

同樣地,若父母可嘗試以用一個朋輩的角度去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動和想法,而非只是命令他們聽話,一方面可增進親子信任度,另外細心聆聽孩子的想法更可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在過程當中可讓孩子知道,父母曾經站在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想、去關心他們的感受、去嘗試了解他們的想法。


重新框架「錯誤」 切忌把做錯事「妖魔化」

在一切都加速翻轉的年代,我們幾乎無法判斷孩子未來適合什麼行業、擔任什麼角色,也因此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他們有犯錯的權利,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這是一種本能的學習意識。
不讓孩子犯錯,就是讓他們失去了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機會與能力。此外,犯錯趁早,成本才小。愈是避免孩子摔跤或失敗,將來的傷痛就愈嚴重、復元期就愈長。

在我們的教育觀念里,出了差錯往往就代表著失敗。
我們從小不被允許犯錯,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我們按照一個看似「正確」的模板教育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教育我們的——這樣不准做、那樣不行、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犯錯卻是人人都會遭遇的。
犯錯之後如何面對、停損、修正、與其他人溝通,爭取資源與機會,都是我們應該為自己及孩子培養的經驗與能力。

實際上,任何問題都不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有時孩子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我剛剛不小心的。」其實不小心這句話就包含道歉的意味,父母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說:「對不起」、「我錯了」等道歉話語,重點應該擺在孩子發現自己做錯事後的「彌補行為」,才是避免孩子下次再做錯的重要關鍵。


家長時常以身作則

父母日常的身教,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母應該建立做錯事情道歉並不是難為情的事,比如:「對不起,媽媽不小心打翻了水!」 或者是 「抱歉抱歉,爸爸忘記收拾東西。」爸媽要習慣將道歉話語掛在嘴邊,並明確的將怎麼樣的行為是錯的,也一併講出來。

接著,讓孩子看到當家長做錯事時,該怎麼彌補過錯的表現。
比如讓孩子知道,媽媽打破杯子要拿掃把自己掃一掃,用報紙包起來以免割傷手;爸爸以身作則將垃圾逐一的分類好,這樣孩子才能明確知道,哪些事情是錯的,發現自己做錯時,正確的彌補方式為何,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切忌落井下石

education-child-mother-scolds-her-child-boy-family-relationships_20263-654

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切勿落井下石。其實犯錯的孩子比誰都更不喜歡自己,他們內心裡責罵自己的聲音絕對不輸旁人,如果旁人再一味的責難落井下石,只是讓孩子更失去自尊!
孩子犯錯了,重要的不是處罰也不是認錯,而是理解他們犯錯的原因,並協助改過,避免下次再犯。


教導孩子正確發洩情緒

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後還哭鬧扭計,難免恕火上揚。
所以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如何發洩負面、不安的情緒,同時亦可讓父母知道孩子的情緒亦未平復,並非最好時機去討論對與錯。
父母要明白孩子會生氣不外乎幾個理由:覺得受傷、委屈; 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被了解,或者是被誤會; 別人沒有照個他的意思行事,或者是跟他想像的反應不同。

面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教他們找一個行為上的發洩方法,例如拍手或拍打枕頭,然後父母可陪伴孩子玩黏土或畫畫等紓壓活動,藉由捏、打、壓、揉等動作,可以讓孩子釋放不滿的情緒。

如果子女年紀大一點,父母可以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可以先給予孩子自我修正和反思的機會。以問題引發子女內心的自我反省,讓孩子們有機會自省及自行糾正錯誤。亦可引導他們用筆的方法把他寫出來,或以畫畫或唱歌的形式,抒發心中不快。另外父母亦可嘗試一些常見的方法如透過散步、做運動、深呼吸等,先平服心情。


讚美孩子 加深孩子對彌補錯誤的體認

只要孩子願意彌補錯誤,其實父母不必太在意他是否有道歉的儀式性行為。
父母亦可按孩子的能力來鼓勵孩子如何承擔後果,如當孩子倒翻水杯後,可請年幼孩子抹乾地板,而對於較年長的孩子,則可為家人重新準備開水。


最後及最重要的,當孩子願意改正,可別忘了大大的讚美他及欣賞他勇於面對錯誤的態度。加深孩子對於彌補錯誤的體認,孩子得到正向回饋,願意繼續這樣做的慾望就會變大。


總括而言,孩子犯錯,父母的耐性、聆聽、了解、教導都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做錯時,家長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如果家長的反應是負面、激動、憤怒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情緒會比較差,而且會缺乏自信學習;相反,如果家長的回應比較正面、具鼓勵性,孩子長大之後,便更能夠學懂自我反省。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認識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點解仔仔成日搶人玩具? 同囡囡講完要排隊,轉頭又唔遵守秩序?道德發展是不斷發展的動態歷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隨經驗增長、時空環境變遷等因素,逐漸建立與他人互動的道德原則。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繼續閱讀


兒童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一環。每個小孩的成長速度都可能有點不同,不少家長由小童出生開始便擔心自己的兒女成長。
言語治療師指出,其實小童語言發展在每個年齡都有指標作參考。 → 繼續閱讀


BB 語言發展
BB去到幾大先識講野呢?
語言是溝通、思想、學習和表達情緒的工具。因此,語言除了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非常重要外,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社交能力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