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Omicron會出現「腦霧」後遺症?

最近經常聽到大家討論「長新冠」,即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當中有不少人提到「腦霧」這個詞語。究竟什麼是腦霧?它的成因是什麼?又如何可以改善腦霧的情況呢? 有研究顯示腦霧的症狀出現於大約四分一的Omicron康復者身上,而且持續數週或數月。 什麼是腦霧? 腦霧(Brain Fog)並不是醫學詞彙,它亦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新冠肺炎患者獨有的。 腦霧是一種偶發性的認知機能障礙,會出現健忘、缺乏專注力、思考遲緩、迷茫、精神疲勞、邏輯混亂或辭不達意等情況,患者的大腦就像處於迷霧當中。 根據英國「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統計資料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Omicron) 患者會出現腦霧的症狀。另外,在《傳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n) 上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曾對120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3個月的出院後隨訪,當中表示記憶力及專注力有減退的患者有約 30%。不一定是住院的重症患者,一些輕症患者都表示持續有這些神經系統上的後遺症。 202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將「腦霧」列入「長新冠」中。不過,目前醫學界對確診康復者出現腦霧症狀的研究仍非常有限。雖然「腦霧」被列為新冠肺炎染疫後遺症其中之一,但這些症狀並非新冠肺炎患者獨有。其實當患上流感或其他疾病時,可能亦會出現腦霧的症狀。甚至時差或服用了某些藥物都可令人思維遲鈍。在這些情況下,身體都會慢慢恢復正常。只是感染新冠肺炎(Omicron)康復後,這個「長新冠」的症狀有可能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 腦霧的成因 Omicron 可感染一種在大腦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細胞(星形膠質細胞 Astrocyte),降低神經元互相交流的能力,間接導致大腦發炎。 改善腦霧症狀的方法 腦霧是因為大腦發炎而產生的現象,當因素排除,便可恢復原狀。以下是一些改善腦霧症狀的方法: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體和腦部修復和排除身體毒素的時間,有足夠的休息,就能更快清除腦霧的問題。 恆常帶氧運動 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能令頭腦更清晰,同時有助改善睡眠質素。帶氧運動可增加血液流向腦部,可以提高大腦工作記憶力,注意力和反應時間,維持血管、肌肉、骨骼等身體各處的機能健康。 健康的均衡飲食 要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盡量少進食垃圾食物,建議可多吃「地中海食物」,如橄欖油、果仁、豆類、蔬果及全穀物。此外,多攝取原型食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亦可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三文魚,這有助於腦部健康。 適當的社交活動 多與家人及朋友聊天傾訴,不但改善情緒,亦幫助促進腦部思維及提升記憶力。 靜心冥想 靜心冥想是一種放鬆情緒的好方法,也有研究提出冥想有助免疫力與抗老化的功效。靜心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提升大腦的專注力與記憶力。亦因為冥想有放鬆紓壓的效果,能幫助身心真正地放鬆,令人更容易進入深層睡眠,而深層睡眠能協助修復大腦,鞏固記憶。 平衡和柔韌性訓練 平衡和柔韌性訓練,如瑜伽和太極。這類訓練有助提升穩定性和靈活性,減少跌倒風險。有研究證明通過平衡和柔韌性練習,如瑜伽能改善一些認知功能,例如更短的反應時間和提高思考的準確度。 阻力訓練 阻力訓練透過對執行力、記憶、注意力以及處理速度的鍛煉以刺激認知能力。 避免吸烟、飲酒 酒精及尼古丁都會影響大腦功能,應盡量減少任何對身體產生刺激性的物質。 嘗試新事物…

近八成新冠康復者 現「長新冠」後遺症

近日本港每天都有過萬宗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據香港政府防疫專家估算,香港可能至少有20%的人口染疫! 患者除了帶病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病徵,原來就算檢測轉為陰性後仍不代表完全「康復」。有研究顯示,超過75%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更可能會持續6個多月,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病毒數周至數月後仍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今年初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76% 新冠患者康復後半年內可至少有一種症狀會持續四周或以上。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如下︰ 中大團隊發現,即使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因而導致一些長期的病徵。雖然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已清除,但因為腸道微生態失衡,「病徵」仍會影響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髮)、肌肉骨骼和疲勞。 研究團隊指出,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等。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益菌的數量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所以就算病人體內已沒有新冠病毒,如果其腸道微生態依然失衡,以上病徵就會持續出現。所以專家認為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指出,是次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中大團隊亦會繼續研究如何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相信將來可以減少患者出現後遺症的情況。 關鍵字 : #新冠肺炎, #腦霧, #長新冠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網頁) 最後更新:22/3/2022 【新冠患者用藥禁忌 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要注意】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爆發,由此確診者眾多,很多快速測試呈陽性的患者均未能到診所或醫院接受治療。政府近日呼籲輕症患者可自行服用成藥,以紓緩身體不適。不過,對於嬰幼兒、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而言,一般人可用的藥物,未必適合他們服用的,家長和各位媽媽要特別留意!→ 繼續閱讀 【痛風高危因素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痛風是香港常見關節炎疾病之 一,患病率由2006年的1.56%上升至2016年的2.92%,與西方已發展國家的比率相若。過去被稱作「富貴病」的痛風症,已並非獨富人專利,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數據指出40歲以下人士,每100人就有6位尿酸過高,當中以男性居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