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你知】新冠未走,流感又殺緊埋嚟…

究竟典樣樣分傷風、流感、新冠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加上近日天氣漸轉清涼,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時,究竟要懷疑自己是否已「中招」,還是患上了流感,或只是普通傷風感冒呢? 衞生防護中心最近表示,新冠肺炎確診宗數未有明顯上升趨勢,但沒有進一步下跌,顯示疫情已進入平台期。疫情揮之不去,大家還未能除罩相見,但最近已有專家警告,被遺忘的流感將會隨著冬季來襲,因香港過去兩個寒冬,不少人因疫情而減少聚會、外遊,加上一連串的社交距離措施,外出時又要戴口罩、勤潔手,因此流感個案減少,對流感抵抗力也隨之降低,故或較易出現嚴重個案。 再者,日漸增加的證據顯示,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稱同時患上流感與2019冠狀病毒病的患者會有較大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和死亡。加上世界各地流感亦出現活躍情況,在公布「0+3」後大家陸陸續續恢復到海外旅行,所以患上流感的機會或會上升。 傷風 (Cold)症狀 引起普通傷風感冒的常見病原體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症狀包括流鼻水、咳嗽、喉嚨痛。 患者只要休息充足,大概一星期可自行康復,患病期間仍能應付一些較需體力的日常活動。 流感 (Influenza)症狀 引致流感(即: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主要為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 流感一般比傷風感冒較嚴重,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更有機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等。咳嗽多是較嚴重和持續較長時間,但發燒和其他病徵一般都會在五至七天內自行退去。老人家、長期病患者,一旦染上流感,可能會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等併發症,甚至死亡,不容忽視。 新冠肺炎 (Covid-19)症狀 新冠肺炎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 新冠肺炎症狀很多。最常見病徵包括發燒、乾咳及感到疲倦,與傷風感冒、流感很相似。其他病徵有喉嚨痛、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喪失味覺或嗅覺、鼻塞、結膜炎、皮疹、噁心或嘔吐、腹瀉、發冷或暈眩。有些患者症狀輕微,甚至不明顯,有些卻可能出現嚴重的徵狀,如呼吸困難、胸口痛或精神混亂等,因此絕對不能忽視。 上述三類感染的症狀和傳播途徑類似,皆是由飛沫或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染病。一般人很難推斷其感染源頭,因此不宜自行判斷病情,無論如何最好儘快求醫及接受測試,以對症下藥。 關鍵字 : #流感, #傷風 , #新冠肺炎 (參考資料:衞生防護中心) 最後更新:27/10/2022 【港·疫情】近八成新冠康復者 現「長新冠」後遺症近日本港每天都有過萬宗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據香港政府防疫專家估算,香港可能至少有20%的人口染疫!患者除了帶病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病徵,原來就算檢測轉為陰性後仍不代表完全「康復」。有研究顯示,超過75%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更可能會持續6個多月,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繼續閱讀 【港·你知】量血壓8大NG根據本港衞生署的現有數據顯示,15-84歲人士從自述或在身體檢查時量度發現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 ( 女性為25.5%,男性則為 30.1% ),其中47.5% 在人口健康調查前未被確診患有高血壓。有些人每天都會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忽高忽底的數值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大家又有沒有跟從正確的方法呢?→ 繼續閱讀

兩款新冠肺炎口服藥大比併

本港近日引入了兩款口服藥用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這兩款專門針對COVID-19的口服藥物都是在美國研發完成,分別為默沙東研發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和輝瑞研發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 。 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 莫納皮拉韋由默沙東藥廠(Merck Sharp & Dohme)研發,是一種類似核苷酸的化合物,能牽制病毒繁殖。這種藥物會影響胎兒成長和發育,所以孕婦不適合使用,正餵哺母乳的人士亦不適合使用。由於它會影響骨和軟骨的生長,所以只適用於18歲或以上人士,18歲以下則不適合使用。 常見副作用為腹瀉、少許頭痛、頭暈、皮膚出疹、噁心、嘔吐等。這種藥物的好處在於腎功能方面,即使患有腎衰竭,仍可安全使用。臨床研究顯示,這藥物能降低 COVID-19 死亡及重症住院率約30% (1)。 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 帕克斯洛維德由輝瑞藥廠(Pfizer)研發,在2021年12月通過美國FDA註冊。 它由一款新型的蛋白酶抑制劑Nirmatrelvir和抗病毒藥Ritonavir組成,能牽制病毒中的蛋白酶酵素。根據臨床數據顯示 (暫時來說),即使是懷孕或餵哺母乳人士都可使用,沒有明顯的嚴重問題出現。 常見的副作用較多,輕微的包括味覺障礙、腹瀉、高血壓或肌肉痛。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它可能會損害肝臟和腎臟功能,加上和其他藥物,例如抗生素、薄血藥並用時,或會出現藥物交互反應,會影響藥效或引起額外的副作用。肝功能衰竭的人士或腎功能較差的病人,都不適合使用這種藥物。另外,這藥物對12歲或以上人士屬於安全,可以使用。這藥廠進行了一次全球隨機抽樣、有安慰劑比較的測試,發現這藥物能降低 COVID-19 死亡及重症住院率約88% (2)。 兩款新冠口服藥都推薦在輕症時及早使用,在出現症狀的五天內開始療程為佳。 根據政府專家建議,這兩種新冠口服藥適合用於一些有高危因素的人士,例如70歲或以上、或患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或肥胖或體重指標30或以上、或免疫系統失調、或腎功能衰竭而需要洗腎、或患有癌症,或需服用一些牽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另外其他長期病患者,如有肺部疾病或心臟衰的患者,或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都適合使用。 按目前醫管局的指引,當患者症狀輕微時,建議可選擇採用這兩款新藥;但如果出現中度症狀,需要氧氣輔助(血氧含量低於94%)時,便得採用其他療法,例如注射瑞德西韋(Remdesivir)、類固醇或干擾素了。不過,有些病人服用瑞德西韋後,肝酵素會升高。建議用藥時須密切監察肝功能,以策安全。 References:(1) Fact Sheet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for Molnupiravir.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media/155054/download(2) Fact Sheet for Healthcare…

感染Omicron會出現「腦霧」後遺症?

最近經常聽到大家討論「長新冠」,即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當中有不少人提到「腦霧」這個詞語。究竟什麼是腦霧?它的成因是什麼?又如何可以改善腦霧的情況呢? 有研究顯示腦霧的症狀出現於大約四分一的Omicron康復者身上,而且持續數週或數月。 什麼是腦霧? 腦霧(Brain Fog)並不是醫學詞彙,它亦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新冠肺炎患者獨有的。 腦霧是一種偶發性的認知機能障礙,會出現健忘、缺乏專注力、思考遲緩、迷茫、精神疲勞、邏輯混亂或辭不達意等情況,患者的大腦就像處於迷霧當中。 根據英國「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統計資料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Omicron) 患者會出現腦霧的症狀。另外,在《傳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n) 上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曾對120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3個月的出院後隨訪,當中表示記憶力及專注力有減退的患者有約 30%。不一定是住院的重症患者,一些輕症患者都表示持續有這些神經系統上的後遺症。 202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將「腦霧」列入「長新冠」中。不過,目前醫學界對確診康復者出現腦霧症狀的研究仍非常有限。雖然「腦霧」被列為新冠肺炎染疫後遺症其中之一,但這些症狀並非新冠肺炎患者獨有。其實當患上流感或其他疾病時,可能亦會出現腦霧的症狀。甚至時差或服用了某些藥物都可令人思維遲鈍。在這些情況下,身體都會慢慢恢復正常。只是感染新冠肺炎(Omicron)康復後,這個「長新冠」的症狀有可能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 腦霧的成因 Omicron 可感染一種在大腦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細胞(星形膠質細胞 Astrocyte),降低神經元互相交流的能力,間接導致大腦發炎。 改善腦霧症狀的方法 腦霧是因為大腦發炎而產生的現象,當因素排除,便可恢復原狀。以下是一些改善腦霧症狀的方法: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體和腦部修復和排除身體毒素的時間,有足夠的休息,就能更快清除腦霧的問題。 恆常帶氧運動 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能令頭腦更清晰,同時有助改善睡眠質素。帶氧運動可增加血液流向腦部,可以提高大腦工作記憶力,注意力和反應時間,維持血管、肌肉、骨骼等身體各處的機能健康。 健康的均衡飲食 要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盡量少進食垃圾食物,建議可多吃「地中海食物」,如橄欖油、果仁、豆類、蔬果及全穀物。此外,多攝取原型食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亦可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三文魚,這有助於腦部健康。 適當的社交活動 多與家人及朋友聊天傾訴,不但改善情緒,亦幫助促進腦部思維及提升記憶力。 靜心冥想 靜心冥想是一種放鬆情緒的好方法,也有研究提出冥想有助免疫力與抗老化的功效。靜心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提升大腦的專注力與記憶力。亦因為冥想有放鬆紓壓的效果,能幫助身心真正地放鬆,令人更容易進入深層睡眠,而深層睡眠能協助修復大腦,鞏固記憶。 平衡和柔韌性訓練 平衡和柔韌性訓練,如瑜伽和太極。這類訓練有助提升穩定性和靈活性,減少跌倒風險。有研究證明通過平衡和柔韌性練習,如瑜伽能改善一些認知功能,例如更短的反應時間和提高思考的準確度。 阻力訓練 阻力訓練透過對執行力、記憶、注意力以及處理速度的鍛煉以刺激認知能力。 避免吸烟、飲酒 酒精及尼古丁都會影響大腦功能,應盡量減少任何對身體產生刺激性的物質。 嘗試新事物…

近八成新冠康復者 現「長新冠」後遺症

近日本港每天都有過萬宗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據香港政府防疫專家估算,香港可能至少有20%的人口染疫! 患者除了帶病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病徵,原來就算檢測轉為陰性後仍不代表完全「康復」。有研究顯示,超過75%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更可能會持續6個多月,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病毒數周至數月後仍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今年初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76% 新冠患者康復後半年內可至少有一種症狀會持續四周或以上。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如下︰ 中大團隊發現,即使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因而導致一些長期的病徵。雖然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已清除,但因為腸道微生態失衡,「病徵」仍會影響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髮)、肌肉骨骼和疲勞。 研究團隊指出,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等。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益菌的數量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所以就算病人體內已沒有新冠病毒,如果其腸道微生態依然失衡,以上病徵就會持續出現。所以專家認為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指出,是次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中大團隊亦會繼續研究如何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相信將來可以減少患者出現後遺症的情況。 關鍵字 : #新冠肺炎, #腦霧, #長新冠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網頁) 最後更新:22/3/2022 【新冠患者用藥禁忌 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要注意】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爆發,由此確診者眾多,很多快速測試呈陽性的患者均未能到診所或醫院接受治療。政府近日呼籲輕症患者可自行服用成藥,以紓緩身體不適。不過,對於嬰幼兒、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而言,一般人可用的藥物,未必適合他們服用的,家長和各位媽媽要特別留意!→ 繼續閱讀 【痛風高危因素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痛風是香港常見關節炎疾病之 一,患病率由2006年的1.56%上升至2016年的2.92%,與西方已發展國家的比率相若。過去被稱作「富貴病」的痛風症,已並非獨富人專利,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數據指出40歲以下人士,每100人就有6位尿酸過高,當中以男性居多。→ 繼續閱讀

居家自救 齊心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少確診者或同住的家人都需要居家隔離。疫情下居家抗疫的人士應如何自救?生病的大人和小朋友有何方法睇醫生?我們綜合了以下一些資料,有關中醫、西醫的視像診症服務,藥物諮詢服務等,希望在疫情下幫到需要求診,處方藥物,或藥物咨詢的患者。 【視像診症服務】 1. 聯合醫務 UMP 聯合醫務為新冠患者提供遙距視像診症服務,免費為居家新冠病毒確診患者(包括核酸檢測或快速測試呈陽性的患者)提供視像診症。 服務內容包括: 醫生亦會按病人需要而處方藥物,可由非同住家人或朋友代為到指定診所取藥,又或者額外支付費用,以安排藥物送遞服務。 📱預約方法,可瀏覽:https://www.www2.ump.com.hk/server.php?id=57#VC(需網上預約) 2. 港怡醫院家庭醫學視像會診中心 港怡醫院由3月起,開始為9歲或以上市民提供免費視像診症服務,不限於新冠肺炎患者。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診症,希望幫助有需要人士得到適時、專業的醫療協助,同時藉此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有需要人士可透過港怡醫院的網上系統預約視像會診服務,成功預約的病人會收到診症服務詳情及確認電郵。其服務範圍包括: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視像會診服務(但不包括處方藥物、醫療服務、病假紙、轉介信及其他相關醫療文件)。 📱預約方法,可瀏覽:https://hms.gleneagles.hk/web-booking/opdWebBooking/book?execution=e1s1&case=newCase&clinic=VFM&lang=zh_tw&mRegNo=M13495&fbclid=IwAR3TrStTEclEitggTTZDRBN5bgAZBtSw8qGhog_dQb_M5EnHJEh9nqzSs6Q 3. 匯兒兒科醫務中心  Primecare Paediatric Wellness Centre 匯兒兒科醫務中心現提供兒科遙距醫療服務,家長可預約通過視像診症,讓小朋友足不出戶都能有醫生線上診症和病情跟進等,更可安排藥物送遞服務。 📱預約方法,可瀏覽:https://www.primecare.com.hk/telemedicine/ 4. 浸大中醫診所 浸大中醫診所,由今年2月中開始已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免費線上中藥諮詢及診症服務。浸大中醫師透過WhatsApp視像為2019冠狀病毒感染人士診症,根據 其臨床病徵和體質處方,並提供配藥(顆粒劑)服務,診金、藥費及速遞費用全免。 患者須於網上填寫表格報名,浸大中醫會聯絡求診者安排時間就診。求診時要準備以下資料: 身份證明文件; 2019冠狀病毒感染證明 (例如:西醫證明文件、檢測報告、檢測結果短訊、快速檢測結果等。) 📱預約方法:https://cmc-booking.hkbu.edu.hk/ (每日報名診症限額1000人) 5. 御守中醫 御守中醫雖然並非大規模的中醫集團,但都有安排線上問診服務。 並安排自己的送貨團隊,務求診症翌日就能為病人送上中藥。 患者須WhatsApp提供基本資料,職員會盡快回覆並安排線上問診預約。 新冠肺炎患者線上問診服務診金免費。 📱預約方法,可 WhatsApp 查詢:…

新冠患者用藥禁忌 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要注意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爆發,由此確診者眾多,很多快速測試呈陽性的患者均未能到診所或醫院接受治療。政府近日呼籲輕症患者可自行服用成藥,以紓緩身體不適。 不過,對於嬰幼兒、兒童、孕婦及哺乳媽媽而言,一般人可用的藥物,未必適合他們服用的,家長和各位媽媽要特別留意! 大部份新冠患者可能出現以下較常見的病徵: 因此不少市民在坊間搶購不同的中西成藥、止痛藥、喉糖等,其實購買成藥時,市民必須小心看清每一款藥物的成份。最好先諮詢藥劑師,不要隨便購買「一粒過」的複方成藥,因每一種配方都有副作用,建議按病人實際的病徵用藥。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為幫助市民學懂自救,近日發布了一份「常用於舒緩新冠肺炎輕微症狀的藥物」列表,列明不同人士因應不同症狀,服用成藥時須小心的藥物成份。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表示如果患者病徵輕微,可以購買成藥紓緩病情。但他不建議家長為六歲以下兒童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最好在醫生或藥劑師指示下才服用藥物會比較安全。另外,暫時成藥只是紓緩病徵,並不能殺死病毒,最重要仍需靠病人自身免疫力或疫苗的抗體,一般輕症患者約五至七日就會康復。 特別注意:💊「撲熱息痛」英文名稱為「Paracetamol 」或「Acetaminophen」。其實都屬於同一類別,市民最常誤會以為是兩種不同的退燒藥,如重複服過量有機會出現副作用。 💊「布洛芬」(Ibuprofen)為另一種紓緩發燒的藥物,它可以與「撲熱息痛」同服來退燒,降溫效果會比較好。如分開先後時段服用,效果則可能較不顯著。不過,孕婦就不宜服用布洛芬,因會影響胎兒的心肺功能。另外亦不建議16歲以下的青少年或兒童長期服用布洛芬作為止痛用途。 💊「阿士匹靈」(Aspirin)雖然普遍,但不論是兒童、青少年、孕婦及哺乳媽媽都絕對不適合服用。因阿士匹靈會引起小朋友患上雷爾氏綜合症,又或影響胎兒在子官內發育,或增加出血風險。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提醒市民要去有「RX」標誌的藥房購買藥物,建議要諮詢當值藥劑師意見,清楚了解服用的劑量和詳情,不應盡信售貨員意見。 至於各類保健品,例如:維他命C及D、強化免疫系統產品等,會長強調暫時沒有足夠結論顯示它們可以對預防新冠病毒有幫助,市民不用恐慌性搶購。 關鍵字 : #用藥禁忌, #新冠肺炎, #必理痛, #阿士匹靈 (資料來源: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最後更新:8/3/2022 其他文章 【小朋友發燒可否食必理痛?】近日,新冠疫情嚴峻,不少確診者都要居家隔離檢疫,專家指輕度症狀者可以透過食必理痛或傷風感冒藥等來紓緩症狀。但如果小朋友不幸染疫,這些成藥又是否適合他們服用呢?→ 繼續閱讀 【孩子發燒要如何護理?】孩子發燒,不少父母都會較為緊張,這是正常的。不過,發燒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除了一些很罕有的病例外,一般的「發燒」其實只是病徵的一種,因此家長應關注引起發燒的疾病,而不只是擔心體溫的高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