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情不道歉 家長應該怎麼做?】

25 October 2019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是不留餘力。
眼見孩子犯錯,不少家長都會希望幫助子女糾正錯誤,有些時候更激動得禁不住破口大罵,或加以處罰 。可是仍但往往未如期望 ,除了影響親子關係外,更有可能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你成日都咁跩!」、「你真係無用」、「你咁蠢」之類的責罵說話,讓孩子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甚至令他們培養出負面情緒。若孩子每當在犯錯時只聽到父母單純的責罵話語及處罰,有機會讓他們以為自己本性很壞而踏上反叛的不歸路,或害怕犯錯而不敢探索新事物,性格較易變得自卑或頑劣。


以朋輩的角度 聆聽及溝通

mother-daughter-looking-eyes-with-smile-happy_73622-849東方文化著重尊敬及孝順父母,不少父母認為只要孩子不駁咀不反抗便是最好的做法,故此以爸媽的身份去「命令」孩子聽話 。
「命令」有些時候會湊效一陣子,或且孩子只會在讓他感到權威的人面前服從,甚至反過來會激化孩子的反抗,變成「一言九頂」。這些現象印證了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犯錯,更莫說反省改過或道歉。

即使是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
孩子隨著成長,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越來越希望自己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被我們接納,而不是一個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乖寶寶或者一個寵物。

同樣地,若父母可嘗試以用一個朋輩的角度去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動和想法,而非只是命令他們聽話,一方面可增進親子信任度,另外細心聆聽孩子的想法更可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在過程當中可讓孩子知道,父母曾經站在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想、去關心他們的感受、去嘗試了解他們的想法。


重新框架「錯誤」 切忌把做錯事「妖魔化」

在一切都加速翻轉的年代,我們幾乎無法判斷孩子未來適合什麼行業、擔任什麼角色,也因此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他們有犯錯的權利,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這是一種本能的學習意識。
不讓孩子犯錯,就是讓他們失去了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機會與能力。此外,犯錯趁早,成本才小。愈是避免孩子摔跤或失敗,將來的傷痛就愈嚴重、復元期就愈長。

在我們的教育觀念里,出了差錯往往就代表著失敗。
我們從小不被允許犯錯,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我們按照一個看似「正確」的模板教育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教育我們的——這樣不准做、那樣不行、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犯錯卻是人人都會遭遇的。
犯錯之後如何面對、停損、修正、與其他人溝通,爭取資源與機會,都是我們應該為自己及孩子培養的經驗與能力。

實際上,任何問題都不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有時孩子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我剛剛不小心的。」其實不小心這句話就包含道歉的意味,父母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說:「對不起」、「我錯了」等道歉話語,重點應該擺在孩子發現自己做錯事後的「彌補行為」,才是避免孩子下次再做錯的重要關鍵。


家長時常以身作則

父母日常的身教,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母應該建立做錯事情道歉並不是難為情的事,比如:「對不起,媽媽不小心打翻了水!」 或者是 「抱歉抱歉,爸爸忘記收拾東西。」爸媽要習慣將道歉話語掛在嘴邊,並明確的將怎麼樣的行為是錯的,也一併講出來。

接著,讓孩子看到當家長做錯事時,該怎麼彌補過錯的表現。
比如讓孩子知道,媽媽打破杯子要拿掃把自己掃一掃,用報紙包起來以免割傷手;爸爸以身作則將垃圾逐一的分類好,這樣孩子才能明確知道,哪些事情是錯的,發現自己做錯時,正確的彌補方式為何,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切忌落井下石

education-child-mother-scolds-her-child-boy-family-relationships_20263-654

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切勿落井下石。其實犯錯的孩子比誰都更不喜歡自己,他們內心裡責罵自己的聲音絕對不輸旁人,如果旁人再一味的責難落井下石,只是讓孩子更失去自尊!
孩子犯錯了,重要的不是處罰也不是認錯,而是理解他們犯錯的原因,並協助改過,避免下次再犯。


教導孩子正確發洩情緒

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後還哭鬧扭計,難免恕火上揚。
所以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如何發洩負面、不安的情緒,同時亦可讓父母知道孩子的情緒亦未平復,並非最好時機去討論對與錯。
父母要明白孩子會生氣不外乎幾個理由:覺得受傷、委屈; 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被了解,或者是被誤會; 別人沒有照個他的意思行事,或者是跟他想像的反應不同。

面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教他們找一個行為上的發洩方法,例如拍手或拍打枕頭,然後父母可陪伴孩子玩黏土或畫畫等紓壓活動,藉由捏、打、壓、揉等動作,可以讓孩子釋放不滿的情緒。

如果子女年紀大一點,父母可以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可以先給予孩子自我修正和反思的機會。以問題引發子女內心的自我反省,讓孩子們有機會自省及自行糾正錯誤。亦可引導他們用筆的方法把他寫出來,或以畫畫或唱歌的形式,抒發心中不快。另外父母亦可嘗試一些常見的方法如透過散步、做運動、深呼吸等,先平服心情。


讚美孩子 加深孩子對彌補錯誤的體認

只要孩子願意彌補錯誤,其實父母不必太在意他是否有道歉的儀式性行為。
父母亦可按孩子的能力來鼓勵孩子如何承擔後果,如當孩子倒翻水杯後,可請年幼孩子抹乾地板,而對於較年長的孩子,則可為家人重新準備開水。


最後及最重要的,當孩子願意改正,可別忘了大大的讚美他及欣賞他勇於面對錯誤的態度。加深孩子對於彌補錯誤的體認,孩子得到正向回饋,願意繼續這樣做的慾望就會變大。


總括而言,孩子犯錯,父母的耐性、聆聽、了解、教導都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做錯時,家長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如果家長的反應是負面、激動、憤怒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情緒會比較差,而且會缺乏自信學習;相反,如果家長的回應比較正面、具鼓勵性,孩子長大之後,便更能夠學懂自我反省。


相關文章

返回醫家樂童主頁

認識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點解仔仔成日搶人玩具? 同囡囡講完要排隊,轉頭又唔遵守秩序?道德發展是不斷發展的動態歷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隨經驗增長、時空環境變遷等因素,逐漸建立與他人互動的道德原則。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繼續閱讀


兒童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一環。每個小孩的成長速度都可能有點不同,不少家長由小童出生開始便擔心自己的兒女成長。
言語治療師指出,其實小童語言發展在每個年齡都有指標作參考。 → 繼續閱讀


BB 語言發展
BB去到幾大先識講野呢?
語言是溝通、思想、學習和表達情緒的工具。因此,語言除了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非常重要外,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社交能力發展。→ 繼續閱讀

One thought on “【孩子做錯事情不道歉 家長應該怎麼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