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隱形殺手」 心臟疾病可能就在你身邊

21 March 2019

日前有一名休班總督察疑與家人逛街後返回寓所時,突然心臟病發昏迷,送院後不治。

另有一名患有心臟病的中四男生疑上體育課時跑步猝死。

香港26歲年輕泳手於美國訓練時猝逝,死因雖暫未清楚,有心臟專科醫生估計最大可能性是患有先天性心律不正。

急症科醫生稱,一般而言,猝死的原因多數是心臟問題,若年紀較輕的或涉及先天性心臟病,年紀較大的則可能牽涉心血管疾病。部分人士在病發前可能已出現先兆,例如心口痛、頭暈等。醫生提醒,若在運動期間出現此情況,應即時停止運動,往場邊休息,有需要時要尋求協助。

醫生指出,若發現身邊有人昏迷,應把握救人的5分鐘黃金時間,為事主進行心外壓急救,即使未肯定對方是否沒有呼吸脈搏,或不諳急救,亦可利用自動心臟去顫器(AED)協助。「AED」可分析病人的心跳脈搏,若發現事主無呼吸,儀器會自動進行電擊。若病人在5分鐘內未獲適當急救,腦細胞將會受損,生存機會大減。

突發性心臟病的成因

大部分突發性心臟病的主要成因都是動脈粥樣硬化 ─ 即冠狀動脈因脂肪積聚(斑塊)多年而日漸狹窄。這些斑塊會釋放多種物質導致冠狀動脈內流動的血液凝結。斑塊與血栓可令冠狀動脈完全堵塞,使血液沒法流到心臟,引發心臟病。

隨著年齡增長,突發性心臟病的風險亦相應提高,而男性發病比女性常見。以下人士的突發性心臟病發作風險特別高:

  • 吸煙
  • 高膽固醇
  • 糖尿病患者
  • 高血壓
  • 有心臟病家族史
  • 日常生活缺乏運動
  • 超重或肥胖
  • 飲酒過度
突發性心臟病的病徵

心臟病突發時,最常見征狀是胸口中央位置感到痛楚或不適。

許多病人形容這種中胸口痛楚為重壓、繃緊或擠壓感覺,可能毫無先兆突如其來,導致昏迷。

胸痛有時感覺也會像消化不良。

其他征狀包括:
  • 痛楚蔓延至下顎、頸部、雙臂、背部或胃部
  • 冒汗或氣喘
  • 頭暈或昏眩
  • 噁心或嘔吐

突發性心臟病的征狀因人而異,有些突發性心臟病患者毫無征狀,當中長者或糖尿病患者尤其常見。心臟病發作時,心律可能嚴重失常以致有生命危險,所以這種疾病屬於醫療急症。假如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心臟病突發,應立即召喚救護車或尋求醫療協助,不要遲疑。

突發性心臟病的診斷

患者可接受下列檢測以診斷是否有心臟疾病:

  • 身體檢查 ─ 量血壓及監察心律
  • 驗血 ─ 檢查心肌是否受損
  • 心電圖 ─ 檢查心臟電流活動,協助診斷冠狀動脈任何局部或全部堵塞
  •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 在血管注射特殊染色劑,令X光造影清晰顯示血管
  • 心臟超聲波 ─ 利用超聲波(聲波)顯示心臟和心瓣的泵血功能
心律不正是甚麼?

心律不正是指任何不正常的心跳或心律。當人處於靜止狀態時,正常的心跳是每分鐘60至100次,而心律保持穩定。

當心跳過慢,例如每分鐘少於60次;或心跳過快,例如處於靜態時心跳每分鐘多於100次,便可能是患上心律不正。

有些病人心跳速度正常但不規則,他有可能患上異位心搏(或稱早搏)或心房纖維性顫動。

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市民若進行劇烈運動時,出現心口痛必須求醫;若有心臟病家族史,進行高強度運動前要驗查身體是否適合。近年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40多歲的市民因心臟病入院要通波仔較以往常見。醫生建議市民最少30歲開始,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並進行經諮詢醫生的身體檢查項目。不少可併發心臟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膽固醇高等,都是初期沒病徵或病徵不明顯的。

典型的心臟病病徵常於運動期間出現,如感到胸口受壓迫及痛楚,甚至喉嚨痛、牙骹痛及呼吸困難。若於非運動期間也出現心口痛病徵,也應儘快求醫,瞭解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保柏網頁)